西方人类学思潮刍议

2010-03-23 08:57卫艳蕾
统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人类学家人类学人类

卫艳蕾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太原030012)

一、踏破铁鞋,追寻真相

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又称为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由于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各自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已从人类学中分化出去,因而,现在欧洲人讲的人类学主要是指“社会文化人类学”。这在德语、俄语等地区又被称为“民族学”。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的生物面和自然面,是在人与动物之间延续性的分析中展示那些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特征。也被称为“人体测量学”、“人种学”、“民种学”或“种族学”的研究。其经典课题是:直立行走给人带来了什么,吃熟食给人带来了什么,用火给人带来了什么。体质人类学不仅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研究人与文化的关系。人类学家认为:越原始的人类,人口的密集度越低,人与人之间相互形成默契的需要也越少。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社会关系——进行研究。其中,考古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器物把人类文化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属器具时代”。语言人类学家通过研究语言的分布和历史形成以及语言的结构来研究人类文化。社会文化人类学通过研究物质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来研究人类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目的是科学求真,搞清楚人类的“真相”。

二、“旁观者”看“文化”

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这包括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经济文化的多样化,这使人类学存在成为可能,正是在西方文化试图了解相对于他们的外界文化的过程中诞生了人类学,而且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人类学家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所谓的“他者”文化,通过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客观性就有了保证。不仅仅是地理上形成的多样化,随着历史的变化,同样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在不同的阶段也有它的不同,这也使一些人类学者即便是在看待遥远的本文化的时候往往也保持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人类学的传统研究对象,针对“西方文化”,就是所谓的“非西方文化”。西方人类学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西方人类学思潮的变迁也几乎体现了整个人类学基本分析方法与概念的发展历程。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才能大致体会人类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经济活动已经占据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作为社会体系当中的一份子,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有“经济人”的特质,艺术家也不例外。看重并追求自己的利益是“理性”的,在市场秩序中艺术家对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所追求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作为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文化的内涵真是太广阔以至于竟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曾经理解的“学文化”显然是指学习“高度文明产物或从教育和训练中得到某种高深的文明元素”,这与最初的拉丁文的“culture”蕴含的“耕种/种植”之意有着很大的不同,就算把“耕种/种植”当作“照料家庭和培养心智道德”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到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culture逐渐指向道德完美与艺术成就,这与以上的含义有一些近似。仔细想想,其实并非是“文化”含义转变太快,而是人类学中丰富理论还有观察视角创造积累了这不计其数的文化的“定义”。从早期人类学家泰勒“文化是一个符合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的看法,到后世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的思路,直至近几年来,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无一不体现这一点。若是非要将文化概括为“并不是一种象征的财产,不能被拥有和丧失,而应被视为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和过程,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而不是人区别与人的,适应与环境变迁的产物、生活方式和准则的总称”。那么,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便诞生了多样化的“文化”。正是通过对多样性“文化”的观察和研究,人类学家们试图综合个别性来找寻普遍性,试图将诸种文化与族群生活各个方面纳入人类学体系的知识性构建中。

三、“本文化”与“他文化”谁是谁非

不论人类学者在研究时态度如何,他的学术工作对于被研究的对象或多或少会产生一种深入影响,即人类学者本身的文化与研究对象的文化会有一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往往是影响力大的文化优势更大一些,就像现代人类学诞生之时,欧洲获取了世界的经济中心地位和文化霸权一样,二十世纪后全球化的浪潮使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彼长此消,全球化也加速了许多影响力很小的群体文化、部落文化或者传统文化的消亡。这种情况令人深思:如何在全球化同时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很多物种灭绝,环保主义者便建立了形形色色的保护协会并推行了丰富多彩的保护措施来限制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是文化不同,当我们打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旗号去维持一些少数文化的现状时,被保护者作为主观能动的对象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这种保护?换句话说,我们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吗?正如王铭铭先生在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文化霸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被动的,也许被保护者比其他人更愿意吸收外来文化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民族的觉醒”本应当是反对殖民主义、反对西方的,但东方民族主义运动的目标在于把自己的社会建设成为比自己的社会更加先进、更加美好的民族——国家,于是在东方社会内出现了对现代化和现代特性的追求。结果,西方学者提出的“现代化理论”变成了东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西方的文化霸权也就从中找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文化之间是平等的,那么不论一种文化是否决定保护另一种文化,都将无法说的过去。只有本文化才有权选择如何发展。当然,强行推行一己之愿从客观上来讲也未必不能实现,可是,这必然会加剧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民族——国家之间或族群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也将会给人类社会增加更多潜在的威胁。从和平与发展这一文明社会主要趋势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只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那研究人类学的意义何在?其实,人类学对“他文化”的研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改变或者保持被研究对象,而是在对“他者”的研究过程中去发现“他者”与“己”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能够扬长避短,吸取“他者”的精华来改善自身的不足。文化终究是在发展变化当中,而对“本文化”有所作为,必然对整体文化也产生影响。人类学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正是要促进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若每一个“本文化”都能完善自己,那么整个人类社会自然就会欣欣向荣。

平煤一矿三水平下延戊一上山采区回风上山是确保北山风井与三水平贯通的1条重要回风巷道,强力锚注支护试验段位置如图1所示,巷道埋深超过1 000 m,最大水平主应力达到36 MPa以上,戊组煤位于巷道底板位置,距巷道底板最近处为20.33 m。围岩强度低,以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灰白色,灰色及灰绿色细粒砂岩,钙质胶结,中、厚层状,具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巷道所处层位无大型地质构造,只存在个别小型节理,巷道附近40 m范围内无跨巷情况,即无采动影响。

然而,要想对“他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并非易事。“人类学者追求的是学习别的文化的语言,然后用这个语言去理解该文化的逻辑和人们的行为,最后写出关于所研究文化的纪录。”单从语言的翻译来说,想要达到彻底的理解没有丝毫差错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整体文化的翻译出现问题也就理所当然。世俗社会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如果不能避免,那么在进行研究的同时如果对此有所自觉的话,便成为人类学者的责任之一。事实上,人类学如此,其它学科亦如此。

猜你喜欢
人类学家人类学人类
话语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人类第一杀手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反思盲区:论人类学家主体性及其概念处理
寻找源头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