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需要”与中学德育

2010-03-23 08:57张志莲
统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中学生德育

张志莲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

一、以“情感需要”为视角构建中学德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德育实效性的低下是国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学校德育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其表现为:简单地从当前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强化灌输德育意识;主观地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出发,将具有明显特征的德育主体简单化,使现行的德育模式普遍存在过度重视从外部向德育主体实施影响,而忽视德育主体的德育需要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因此,德育的构建不仅要有外部的灌输理论,而且也需要内部的需要主导,从情感需要出发更能使中学德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1.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的特征,每一种生活的本能,都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重要而丰富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可以说,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源于他的需要,即,需要越强烈,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本质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的内在动因;需要的满足,包括感情、爱等道德需要的满足。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需要也是心理生活的核心内容,以需要为基础、为核心的个性倾向,在个人具体心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必须对相关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需要对人的情感和情绪有着极大的影响。凡是能满足需要的事物,人们就会对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反之则产消极的情感和情绪。可见,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情感需要与德育的关系。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是他们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其中情,即思想品德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物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思想品德情感的形成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起催化、强化的作用。因为思想品德情感是加强思想品德认识、增强思想品德信念、锻炼思想品德意志的催化剂,也是思想品德行为的推动力。麦克菲尔曾系统而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爱和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组织教育的首要职责。”德育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而非强加的需要,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即它是人意识到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的一种需求。它表现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献身、贡献与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和义务,并能在履行这种责任和义务时感到愉快和高兴,而且在内心中有一种满足了自己最崇高需要的“高峰体验”。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影响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情感需要在德育构建中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人之道德知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活跃,领悟力、接受力快而强并富于怀疑与实践精神,爱憎与好恶感泾渭分明,因而可塑性与不稳定性俱强;如果此时能给与正确的情感培养就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做社会有用之人;否则,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

二、从情感需要出发,构建中学德育

1.学校情感重视。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1)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教材,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教材,使学生对这一教材产生兴趣,使其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这一教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各门学科又是交互影响的,教师除了利用思想政治品德课加强学生的品德外,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各学科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2)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得当则有利于思想品德,否则,则产生不良影响,在课外活动期间,学校多组织一些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及学校对他们的关心。(3)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其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建立“亲属关系”。其次,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加强本班留守学生与他们亲生父母之间的亲情培养,想办法在这些留守学生和亲生父母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平台。最后,教师要认真做好家访工作,通过家访更多的了解家庭教育的得与失,及时纠偏,同时与家庭联手共同教育,提高家长对亲情教育和培养的认识,辅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4)优化育人环境,环境创造人,学校教育除进一步关注中学生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外,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为培养中学生综合的情感素养而不断努力。总之,只要学校、教师重视,不断探讨方式方法,在学生情感培养方面就会大有作为。

2.家庭情感培养。父母对子女刻骨铭心的爱会使子女在耳濡目染的温暖亲情背景下,模仿父母的情感表达,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子女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叛逆的阶段,父母做他们的工作既要有耐心又要讲究方法,可以借助媒体,悟理激情,通过媒体信息,有的放矢让中学生在情感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或巩固自身已有的道德情感。在家庭,父母可以和子女一起观看一些家庭伦理片,通过对影视人物或影视情节的认同或批判,重新构筑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体系。也可通过饭后茶余,对报刊,电台,书籍等进行评头论足,使中学生在日常道德生活中,遇到两难境遇时容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情感选择。

3.社会情感关注。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任务艰巨,社会首先要为开展情感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比如成立专门的情感教育机构,为开展这项活动营造一个关注中学生、呵护中学生和鼓励中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中学生是全民法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各社区、村委会要把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提高中学生重视自我情感,尊重他人情感教育紧密结合,还要大力提倡优秀健康作品,丰富中学生的生活,培养中学生良好人格和品格,增强中学生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希望新闻媒体以正面、积极、稳妥的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开展中学生情感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和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养成良好思想品德行为。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吕 铭,季岸先,刘文菁.以“需要”为视角构建高校德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中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