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写本《世说新书》校勘小记

2010-03-23 07:31龚元华赵曜曜陈日芳郑石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宋本王敦世说

龚元华,赵曜曜,陈日芳,郑石磊

(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世说新书》,又称《新语》、《世说新书》,是一部记录从汉末到刘宋时期望族名士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间在南朝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组织一大批文人所编写的。全书共八卷,后经刘孝标注分为十卷,其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三十六个部分。书中所述均为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只是有些言论故事的地方是传闻,不尽符合历史情况。在版本方面,《世说新书》版本众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版本是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其内容始于“规箴第十”,终于“豪爽第十三”;此残卷系日本明治十年发现于东京都东寺,后分裂为五个部分,分藏于不同的人,经罗振玉整理影印,才得以看到完整的残卷内容。

对比宋本,不难发现,唐写本和宋本很多地方全然不同。虽然唐写本时间较宋本早,但是其内容并非原貌,也是经过长时间流传下来的,讹错不少。故本文结合唐写本、宋本以及《世说新语校笺》和《世说新语笺疏》等书,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结合文献资料,校勘不妥的地方,尽可能地去接近原作。

1. 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之事,人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

宋本作“人皆多有所知”,杨勇校:今据唐卷。

按:宋本欠妥,杨勇校是。“人人”,《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每个人,所有的人”,文中当时的语境是武帝唤群贤言“伎艺”之事,当是多人。“人人”在古汉语行文中是常用之词,如《世说新语·政事第三》“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宋书·列传第四十三》“百姓嗷然,人人悉苦”,《晋书·载记第二十》“人人愁怨,不知所为”。故唐写本为是。

2. 自言知打鼓吹,帝即令取鼓与

宋本作“帝令取鼓与之”,杨勇校:《考异》作“帝即令取鼓与之”,今从《考异》。

按:唐写本、宋本俱非,杨勇校是。《汉语大字典》“即”其中一个义项为“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就’、‘即刻’”,在文中表示武帝动作的连续性、迅速性。一个“即”字把当时环境描写的栩栩如生,若是少了此字,就显得生硬、索然无味。类似之例如《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这种用法在古籍中常见,如《汉语·陈胜项籍传第一》“羽闻之,即令诸将击齐”,《宋书·列传第四十八》“上即令颜师伯执笔”。“与”在此语境中的意思是“给予”的意思,是个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带个宾语,如《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兵,那可嫁女与之”,故宋本“与之“为是。

3. 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传》

宋本作“首目”,杨勇校:今依唐卷。

按:宋本不当,依唐写本。“自目”,即自己看自己,于文中就是王敦自己评价自己“高朗疏率”。《世说新语·凤惠第十二》“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首目”,《三国志·魏书》“帝常喜以弹弹人,以此恚景,弹景不避首目”,一般用来表示身体的部位,在句中不合文意,“首”应是“自”的讹写,故“自目”为是。

4.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骥老伏歷,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宋本作“老骥”,杨勇校:宋本是。

按:杨勇校欠妥,依唐写本。此句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句中的“骥老”,有的收录作“老骥”。据现存的遗世资料来看,最早的出处是梁沈约的《宋书·乐志》,《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里的相和大曲《步出夏门行》“骥老伏枥,志在千里”。《晉書·志第十三》作“骥老伏枥”,《曹操集》作“骥老伏枥”[1];《乐府诗集》第五十四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句后点校小注“老骥:作‘骥老’”[2],第五十五卷收录梁·沈约《临碣石》“骥老心未穷,酬恩岂终毕”[2],沈约此诗的“骥老”可能源自当时所流传的曹操的诗。骥老”在有些地方被录作“老骥”,也许是为了与诗中“神龟”、“腾蛇”、“烈士”等结构相一致而改,故唐写本作“骥老”较优。

5.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

宋本作“更分树置”,杨勇校:今从唐卷。

按:宋本欠佳,杨勇校是。“更”,《汉语大字典》有“更换、变易”之意,“更处分”意即更换、变动安排;“更处分树置”,说的是当时王敦镇守武昌,他想去京师建康重新“处理”朝臣、安插亲信。“更”的用法又如《世说新语·赏誉第八》“顗至武昌投王敦,敦更选侃代顗”;“更处分”的用法如《宋书·列传第三十九》“时事起仓卒,不暇得更处分,开南北二武库,遂将士意取”,《册府元龟》卷六十四《帝王部·发号令》“待上皇到日,当更处分”。

6. 卿语阿理,何敢不逊

宋本作“卿语阿黑”,杨勇校:从宋本。

按:唐写本误,杨勇校是。《芦浦笔记》“阿字”条下“王蕴小字阿兴,王敦小字阿黑,王丞相小字阿龙……”[3];《小字录》“王敦,字处仲……小字阿黑,位大将军”。“理”字应是“黑”字之讹。

7. 及季贤作相,忌兵畏祸

宋本作“季坚”,杨勇校:今依宋本。

按:唐写本误,宋本是。《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何次道、季坚二人并为元辅;《晋阳秋》曰:‘庾冰,字季坚,太尉亮之弟也。’”“坚”的俗体“”[4],“贤”的俗体“”[4],唐写本可能因“坚”和“贤”形近而讹。

8. 大会寮佐,陈其旌甲,亲援弧矢

宋本作“大会参佐”、“亲授弧矢”,杨勇校:今从唐卷。

按:宋本非,唐写本是。《汉语大词典》“参佐”即“部下、僚属”之意,“寮佐”即“属官”之意。唐写本下文有“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可知周馥当时也在会。周是王敦的属官,故王敦“大会”之人当是“属官”;且唐写本前文有《世说新书·规箴第十》“小庾在荆州,公朝大会,问诸寮佐曰……”,在宋本《世说新语·规箴第十》中为“小庾在荆州,公朝大会,问诸僚佐曰……”(“寮”、“僚”是通假字)。以此证之,唐写本“寮佐”为是。“援”在句中意为“拉”,符合文意,如《世说新语·赏誉第八》“援笳而吹之”,“授”的意思为“给与、授予”,于文意不合。下文接着说“‘我之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说的是庾翼当着士兵和门徒们的面进行战前动员,亲自射箭来表示自己北伐必胜的决心,故唐写本是。“授”的俗体为“”[4],“援”的俗体为“”[4],“授”和“援”的俗体相近,宋本“授”字应是“援”字之误写。

9. 遂三起三叠,徒目,其气十倍

宋本作“徒众属目”,杨勇校:今从宋本。

按:唐写本非,依宋本。“徒众”,《汉语大词典》释为“士兵、门徒”,“属目”,《汉语大词典》释为“注目、注视”。上文提到庾稚恭“大会寮佐”,射箭“三起三叠”,门徒、士兵们一起观看,故“徒众属目”为是,如《世说新语·品藻第九》“会帝有疾,攸及皇太子入问讯,朝士皆属目于攸,而不在太子。”唐写本“徒目”于文意不符,疑是抄录之误。

10. 巴蜀缙绅,莫不萃

宋本作“莫不来萃”,杨勇校:今从唐卷。

按:宋本欠妥,唐写本是。《汉语大字典》“‘□’同‘悉’”,《龙龛手镜·平声卷第一·心部》“□、□、□,三俗;悉,正,息七反,委也,皆也”[5],“萃”,《汉语大字典》其中一个义项为“聚集”,“莫不悉萃”意即全部都来参加聚会。《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有类似的例子“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皆悉集”,“皆悉集”同“莫不悉萃”;又如《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旧五代史·高祖纪四》“莫不悉稽前典,垂范后昆”。故唐写本为妥,宋本“来”应是“悉”之讹写。

11. 奇拔磊落,一坐赞赏

宋本作“其状磊落,一坐叹赏”,杨勇校:今从唐卷。

按:宋本、杨勇校俱非,应作“奇拔磊落,一坐叹赏”。《汉语大词典》“奇拔”即“奇特出众”,《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故此句唐写本作“奇拔”较优。《汉语大词典》“叹赏”即“赞叹称赏”,“叹”的类似用法在《世说新语》中不少,《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举坐叹其雄爽”,《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宣武验以蜀城阙簿,皆如其言,坐者叹服”;故此句宋本作“叹赏”较优。

12. 策马于数中,莫有抗者

宋本作“策马于数万众中”,杨勇校:从宋本。

按:唐写本欠妥,依宋本。文中说的是桓石虔冲入敌军重围之中去救他叔父桓冲,“数中”之意不知所云,“数万众中”即数万敌军当中之意,符合文意。“数万”修饰“众”,表示敌军数目多,“数万”的用法又如《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万言”,《世说新语·方正第五》“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众中”的用法如《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故宋本是。

13. 阿朔遂以为其名断虐

宋本作“河朔”、“以其名断虐”,此条杨勇无校。

按:该句唐写本有两处错误。其一、“阿”字当是“河”字之讹,《汉语大词典》“河朔”释为“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其二、唐写本“以为其名断虐”不妥,“以为其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断虐”,只能是介宾短语,而不是动宾短语,“以”可以作介词,“以为”是动词,故应是“以其名断虐”;类似的用法如《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帝不悦,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南齐书·列传第十一》“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虐,无不立愈”。唐写本“以为其名”应是“以其名”之笔误。

14. 陈以如意驻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

宋本作“以如意柱颊”,杨勇校:袁本作“拄”,今从袁本。

按:唐写本、杨勇校俱非,宋本是,应作“柱”。《汉语大字典》“驻”意为“停留”,且与“拄”无通假之例,故于文意不合。宋本《世说新语》还有两处类似之处,一个作“柱”:《世说新语·方正第五》“韩康伯病,柱杖前庭消摇”;一个作“拄”:《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晋书·列传第五十》“……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晋书》此例可能录自当时的《世说新语》版本。《说文解字注》“按:柱引申为支柱、柱塞……俗乃别造从手‘拄’字”[6],《汉语大字典》“柱”字有“支撑、拄持”的义项,《故训汇纂》“柱,拄也”,“柱”有“拄”的意思,“柱”与“拄”通,《三国志·魏书二十八》“内人共举机以柱门,兵斫门,不能破”,故宋本“柱”较妥。

猜你喜欢
宋本王敦世说
清代重刊宋本《陶渊明集》黄国瑾批语钩沉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看“世说学”的这方里程碑
《世说新语》书名新考
放低姿态的智慧
放低姿态的智慧
傅增湘藏宋本《通典》目录辨析兼论日藏北宋本的卷帙分合
《在诗意中行走》
《论语世说》:中华文明的特质、命运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