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北史》对读札记

2010-03-23 07:3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魏书通志

李 丽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北史》对北魏王朝历史的记录与《魏书》有诸多相同之处,尽管相同史实部分的用语存在着不同[1],但仍然可以通过二书的对读进行今本《魏书》和《北史》的校勘工作。现将我们在对读过程中发现的今本《魏书》、《北史》文字上的可商之处摘录如下,请教大方之家。

《魏书·世祖太武帝纪》:“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兼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遗贼,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2,p107]

“功者赏不遗贼”,于文义未安。

《北史·世祖太武帝纪》:“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唯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兼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遗贱,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3,p63]又《通志》①卷十五上:“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唯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兼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遗贱,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4]《册府元龟·帝王部》卷五八“守法”:“后魏太武性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遗贱,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5]均作“功者赏不遗贱”。

我们认为“功者赏不遗贱”是“不论贵贱有功必赏,不避亲疏有罪必惩”,这正是拓跋珪“甚严断”、“明于刑赏”的表现。《魏书》盖“贱”、“贼”形近而讹为“贼”。

《魏书·安定王休传附子燮传》:“未若冯翊,面华渭,包原泽,井浅池平,樵牧饶广。采材华阴,陆运七十。伐木龙门,顺流而下。陪削旧雉,功省力易,人各为己,不以为劳。”[2,p518]

“井浅池平”似与“樵牧饶广”义忤。“井浅”说明水源充足,“池平”则似为水源缺乏。

《北史·安定王休传附子燮传》:“窃以冯翊古城,实惟西藩奥府,面华、渭,包原泽,井浅地平,樵牧饶广。采材华阴,陆运七十,伐木龙门,顺流而下。陪削旧雉,功省力易。”[3,p677]又清沈青崖等编纂《陕西通志》卷五十:“世宗初,除华州刺史燮表曰:‘……未若冯翊,面华渭,包原泽,井浅地平,樵牧饶广。’”[4]并作“井浅地平”。

“井浅地平”是。水源充足,土地平整肥沃,则“樵牧饶广”。《魏书》盖因“地”、“池”形近而讹为“池”。《册府元龟·将帅部》卷三六四[5]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魏文》[6]沿误。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丙午,诏曰:‘朕政治多阙,灾眚屡兴。去年牛疫,死伤太半,耕垦之利,当有亏损。今东作既兴,人湏肄业。其敕在所督课田农,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庸于余年。’”[2,p144]

《说文·水部》:“沬,洒面也。湏,古文沬从页。”按此“人湏肄业”殊不可解。其实“湏”乃“须”之俗字,敦煌写本和传世文献中常见,如 s.6983《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显圣图》:“或在湏弥峯,为人所推堕。”Φ096《双恩记》:“留连虽切无心住,恳至拜辞湏欲去。”[7,p462]明赵廷瑞纂修《(嘉靖)陕西通志》②卷二“土地·山川”:“……上百丈崖皆湏攀绳挽而后行。今有石磴铁索攀缘而上,其石磴止容一人。缙绅欲登,必湏着布鞋、窄袖、短衣,仍以带索束缚,蹑磴攀索而上……”[8]考察《北史·高祖孝文帝纪》:“丙午,诏曰:‘去年牛疫,死伤太半。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其敕在所督课田农,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庸于余年。’”[3,p93]《册府元龟·帝王部》卷七十“务农”:“三月丙午,诏曰:朕政治多阙,灾眚屡兴。去年牛疫,死复太半,耕恳之利,当有亏损。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5]正作“人须肄业”。可知《魏书》此“湏”为后人传抄时采用的俗体字。

“东作既兴,人须肄业”意即春耕已经开始,人人需要各就其职,努力工作。《通志》[4]卷十五下亦作“湏”。

“帝意不快”乍看似不满意满朝臣子不欲征蠕蠕,于是让崔浩与张渊辩论。文义虽然不顺,但尚可通。但下文胜仗之后,世祖言:“朕始时虽有征讨之志,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令至此矣。”[3,p782]可知“帝意”非“不快”,而是“不决”。考《魏书·崔浩传》正作“世祖意不决,乃召浩令与渊等辩之。”[2,p816]又《通志》卷一四六:“帝意不决,乃召浩令与渊等辩之。”[4]可知《北史》确因“快”、“决”形近而讹。

[注释]

①《四库全书》本。

② 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

③ 张深即张渊,《北史》避唐讳而改。

猜你喜欢
魏书通志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魏书》中的表序法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天津通志·军事志》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