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诉求
—— 以《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2010-03-22 22:0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王 义

(1.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2.南京邮电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诉求
—— 以《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王 义1,2

(1.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2.南京邮电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试图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诉求

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理论界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潮。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在高校,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文在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概述

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意义、原则、特征、途径、方法和相关联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而又卓有成效地探讨和研究,阶段性学术成果颇丰。

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从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开始的。清华大学的刘书林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这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国人民思想上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进而巩固和完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1]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前者来说,它特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后者来说,它泛指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2]还有学者从过程论、大众化学等角度来理解。殊途同归,多数学者赞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深奥变为通俗、由理论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的过程。

其次,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推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左伟清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客观需要[3]。学者曾令辉等人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是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有效途径[4]。还有学者从文化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角度来撰文,不再一一赘述。

再次,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是个热点问题。趋向一致的观点(如左伟清、刘尚明、陈方刘、王联斌等学者)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和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在普及宣传中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普及宣传活动中要回答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与时俱进[5]。何怀远认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概括起来就是“六进入”[6]。张蕾也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贴近人民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而且要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并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一套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机制[7]。

还有学者从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联的实现条件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胡丰顺等学者对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必须是彻底的,理论定位必须是科学的,理论必须是中国化的,理论的灌输方式必须是得当的[8]。左伟清认为一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二是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可以借鉴,三是有着强大的现实基础可以依托[3]。江汉大学的王晓云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要求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崇尚实际,实现理论的大众化[9]。江西师范大学的王员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10]。

综上所述,尽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笔者认为很多学者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层面展开的研究较多,具体实践中的研究还不深入。例如: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高等学校怎样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发展观来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如何满足最有活力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的需求?这些问题都给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诉求

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扎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对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毛泽东也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2]

1. 改革现有教学体系,与时俱进的教学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诉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知晓马克思理论,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运用马克思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能因循守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3]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沿革来看,可见一斑。

我国第一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于1956年:开设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等课程。后将“新民主主义论”改成“中国革命史”。1987年原国家教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进行了改革,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程,即“两课”的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思想教育课程包括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课程。1998年又一次进行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05年教育部又一次对“两课”进行了课程改革,形成如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2008年又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改成“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定要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满足最有活力的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需要。

2. 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注重实效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

当代马克思大众化是要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就是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教育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出巨大挑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硬性“灌输”,要活化教学内容,使理论通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点,邓小平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他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4]让学生在晓“情”知“理”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践行马克思主义。

“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不能以“教材”为“唯本”,照本宣科,要根据党和国家最新的文件和策略部署而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替和变化。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国家国际的最新变化,用发展的视角给学生补充一些知识,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兴趣。例如:教学“社会主义经济部分”的内容时,正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笔者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金融知识和各国的“应对之策”,这样教学不仅与现实联系紧密,学生也感兴趣,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再例如:教学“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部分时可以给学生补充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这样再讲解理论,学生就会很好的理解和接受。

3. 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本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感诉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着眼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使其通俗化、群众化;就是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现实指导,以人为本,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成为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多地注重每位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健全的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突出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理论课,需要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让学生知晓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灌输”仅仅是方法之一,不能一味地强化“灌输”,要讲究艺术性,要增强其科学性、针对性和提高其实效性。为此,必须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深刻认识不同因素、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规律,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落到实处。

“概论”课教学课时多(96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学生不想听,甚至也不愿意听,教学效果不好。笔者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首先利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调研了学生对“概论课”熟悉度,针对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打破了原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分成梳理成若干部分。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熟悉和了解程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毛泽东思想”部分主要实施案例教学法。因为毛泽东是“神奇”的,从思想源头讲起,从毛泽东的生活故事讲起,联系到当时的国内国际的形势,让学生知晓理论内容,明白其形成原因、背景和意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体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现代大学生或多或少有所知,但对于一些理论内容又不是很清晰,课堂主要采用研究性教学法。按照理论的内容分若干个专题,由学生分组准备,展开小组学习和讨论并形成看法,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发表小组学习看法,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和质询。这样课堂教学就“活”起来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强化社会实践,实现教学知行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诉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曾明确地把自己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目的”[15]。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概论”课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课堂实践主要包括:课程提问、专题发言和课堂讨论来实现。课堂提问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针对课本相关的问题向学生发问,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背景,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专题发言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学会客观、全面地解析问题,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使他们在轻松中去碰撞不同的思想、观点,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得出一个为多数人认同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课程实习实践。参观考察就是利用课外时间参观“红色景点”,现身说法,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调查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知行统一。课程实习实践就是按照概论课的要求,针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感兴趣某个岗位实习,完成实习日志,来更好地认识社会和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1] 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7-9.

[2] 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25-30.

[3] 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12-15.

[4] 曾令辉,丁莉,吕丹.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56.

[5] 李秀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2):52-55.

[6] 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15-18.

[7] 张蕾.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27-29.

[8] 胡丰顺,左亚文.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9):23-25.

[9] 王晓云,时永松.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J].江汉论坛,2008,(4):54-57.

[10] 王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21-24.

[1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

[1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39.

[1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14]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2.

[15] 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8.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Present Demand of 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m Popularity to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aking “the MAO Ze-dong Thought and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Introduction” as an Example

WANG Yi

(1. The Humanistic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2.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46, China)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to advance the popular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m. It profits from the result of the present Marxism popularity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to fulfill the Marxism popularity in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present Marxism; popular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demand

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课题(JG02407JX40)

2009-11-04

王义(1971-),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CLC

A

1009-9115(2010)01-0142-04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