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玲,金 颖
(1.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2.承唐高速公路唐山管理处,河北 唐山 063000)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时至今日,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域,而更多的体现在应用领域。处于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很少有机遇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数字鸿沟表现在很多方面,或者说存在多种数字鸿沟,主要有国际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教育数字鸿沟、收入鸿沟、年龄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等。本文从上网人数角度衡量我国东、东北、中、西部之间以及各区内省份之间存在的地区数字鸿沟,从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比重及变异系数几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发布的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年度统计公报里的有关数据。研究对象是包括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主要分析这四大区域之间以及各区域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并以期寻求跨越我国地区数字鸿沟的途径。
表1 四地区上网人数比较表 单位:万人
自1994年4月我国通过中国科技网首次和国际因特网相联,尤其是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以来,我国互联网业迅猛发展。1997年 10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为 62万,而2005年6月底,CNNIC第16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突破1亿大关。以下是对我国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实证分析。
1. 全国上网总人数逐年快速增长
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上网人数的变化都呈现出与全国相似的趋势。然而,我国四地区间上网人数分布不均衡,且差异很大。历年来,东部地区上网人数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上网人数之和,但这种差距有减小的趋势。这说明信息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互联网。地区间上网人数的巨大差距体现了地区间的数字鸿沟。这种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说明信息技术的扩散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获得的门槛会不断降低,使各区域的上网人数绝对增长。
2. 全国上网总人数的增长速度呈现波浪状的趋势
在新世纪之初,互联网的使用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增长速度都出现过一个高峰期,2002年是电子商务大肆兴起的一年,促进了互联网应用;另一个高峰期是2007年互联网的热潮不断地掀起,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将越来越多的用户网络其中。东、东北、中、西部的数据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地区间的差异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2001年至2008年的七年增长速度中,有3年是西部地区的增速最大,3年中部地区最大,1年东部地区最大,还有1年东北地区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一段时期的技术扩散,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表2 四地区上网人数占该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
3. 上网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比重比上网总人数更具有代表性的
我国东、东北、中、西部的人口数不同,也就是基数不同,直接比较他们的绝对数是有失偏颇的。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上网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是逐年递增的,且东、东北、中、西部均是如此。但历年来东部、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且中部和西部水平相当,大概相当于东部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普及率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东北地区普及率稍高,东部地区最高,这也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4. 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呈逐年递减趋势
采用无量纲的变异系数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程度。把东、东北、中、西部各区域看成一个单位,体现其与总体平均水平的离散趋势。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离散程度越来越小,说明各地区间上网人数逐渐向全国平均水平靠拢,我国东、东北、中、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有渐渐缩小的趋势。
表3 四地区内各省份上网人数的变异系数表
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分别分析我国东、东北、中、西部各地区内部省际间数字鸿沟问题。
1. 东部地区内数字鸿沟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信息产业最活跃的地区。历年来其上网人数占全国总上网人数的一半以上,但在各省间分布不平衡,也就造成了东部地区变异系数全国最高,东部地区各省份间应用互联网的差距很大。东部地区各省份上网人数的变异系数,从01年到02年逐年递减,减幅逐渐变小;最近几年又有所递增,幅度不大。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人们迅速获得了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使得省际间的差距迅速缩小。但最近两年变异系数又有所回升,这是各省上网人数的增加额相差太大的缘故。
2. 东北地区内数字鸿沟
东北地区上网总人数在全国四个地区之中是最小的,这是因为东北地区涵盖省份最少,只有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份。三个省份间分布相对均衡,其中辽宁省上网人数最多,这与辽宁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都要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有关。从增速看,与全国上网总人数的增长速度呈现相同的趋势。东北地区各省份上网人数的变异系数比东部地区低,比中部地区高。其原因是东北地区计算省偏少,辽宁经济水平较高,因此,变异系数还是比中部地区偏大。各年系数比较稳定,各省上网人数的分布较集中,集中在平均数附近。
3. 中部地区内数字鸿沟
中部地区上网总人数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各省份间分布相对均衡,各省份相差不大。从增速看,各省份都有趋缓的态势,同时差距也由大变小。中部地区各省份上网人数的变异系数基本上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是四个地区中变异系数最小的地区。这说明中部地区平均上网人数的代表性较大,各省上网人数的分布较集中,集中在平均数附近。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部地区内各省市之间差距较小。
4. 西部地区内数字鸿沟
西部地区各省市上网人数和东、中部地区一样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历年来明显低于我国东部地区,大概相当于中部地区的1/3。各省市上网人数的变异系数从2001年至今变化不大,近两年有略低于以前年份的趋势,但是变异系数的数值基本上居高不下。这不仅说明各省上网人数差距较大,且在各省市分布较离散,上网人数的平均水平代表性较差,各省份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从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数字鸿沟的存在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内有其不同的特征。第一层是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东部地区信息技术水平最高,上网人数最多,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差距不大。伴随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近两年西部地区上网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比重有高于中部地区的趋势。第二个层次则是区内各省份之间的数字鸿沟,以东部地区为最。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总体最高,但各省间的差距也最大;中部地区总体水平远低于东部,不过与东部的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各省份间差异最小。西部地区是我国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区,且各省份间的差距也较大,处在数字鸿沟不利的一方。另外,我国还面临着国际鸿沟,且处于鸿沟不利的一方。由此可知,在信息经济时代,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数字鸿沟意味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进而缺乏参与发展的能力,数字鸿沟破坏信息的公平性,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社会稳定,妨碍经济发展。因此,缩小地区数字鸿沟对促进我国各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弥合数字鸿沟的治本之策
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经济鸿沟,是经济巨大差异的数字化表现。要跨越数字鸿沟,必然要跨越经济鸿沟。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缩小地区数字鸿沟的治本之策,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与促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尤其是对西部地区以政策、资金帮扶的形式,大力提高乡镇电话普及率,增加公共服务机构上网机会,逐步提高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用信息技术提升当地的生产作业方式、信息效益水平,进而缩小各地区、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2. 教育信息化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
信息时代,“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弱差距拉大,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输送,对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求多形式,多层次,多媒介的教育模式,可力促教育信息化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进而缩小地区数字鸿沟。
3. 注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开发信息资源,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
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是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人力资源的积累,提高落后地区利用知识促进发展的能力。同时,鼓励专项资金支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尤其是加大对落后的、偏远的、贫困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落后地区分享知识的外溢效益。
4. 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
目前,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因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远比发达国家艰巨,只有积极吸取他人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才有消弥鸿沟的可能。我们要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工作,并为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而努力。一方面要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从制度上打造良好的信息公共平台;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海外的资金和技术,提升本国的信息化水平,缩小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它是通过技术、知识等诸多方面来体现的。本文主要是通过上网人数这一指标来反映,不免有些不足。但数字鸿沟所关注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即信息的有者和无者之间所形成的差距。因此,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数字鸿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