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辽代监修国史制度

2010-10-23 05:5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南院史馆国史

黄 震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监修国史乃政府任命负责官方修史事务的最高长官,随着史馆的设立,监修国史成为史馆常设的总负责。按刘知几的观点,晋惠帝时设重臣统领史局,北魏太武帝时崔浩“监秘书事”、“综理史务”[1],这都是监修国史之滥觞。北齐设立史馆专修史务,由“监国史”负责,当时朝中重臣如高隆之、魏收、赵彦深、祖珽等都曾担任此职。北周时称“监著作”,赵善“大统三年,转左仆射,兼侍中,监著作,领太子詹事”[2]。唐朝“监修国史”就沿此而来。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将史馆移于禁中脱离秘书省而独立,同时设立监修国史统领史馆,监修国史一职正式设立。唐代“监修国史”处于完善和定型的阶段,其员数不定,有时一人,有时多人,任职资格一般由宰相担任;唐末基本确定下来,一般由宰相一人担任;其职责更加明确化:其一,奉诏引进史馆修撰人员;其二,负责史书编修工作;其三,裁断疑难;其四,审正史稿[3]。五代、辽、宋沿用唐制。

一、辽代监修国史的设置

在辽代,监修国史早在太祖时就已设立,“耶律鲁不古,字信宁,太祖从侄也。初,太祖制契丹国字,鲁不古以赞成功,授林牙、监修国史。”[4,p1246]这是目前可知辽代监修国史的最早记录,也是辽代史官的最早的记录。辽代宰相监修国史可考者有19人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以北府宰相监修国史者四人:室昉“会同初登进士……保宁间,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监修国史”[4,p1271];刘慎行(晟)以北府宰相、监修国史[4,p1323];耶律隆运“西南面招讨使韩匡嗣之子,后代其父为上京留守,统和十二年代为北府宰相、枢密使、监修国史,赐兴化功臣”[4,p1290];耶律孝杰“重熙二十四年,擢进士第一。清宁三年,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加工部侍郎。八年,北府宰相”[4,p1486]。

马保忠以右丞相、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4,p178];张俭“授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监修国史”[4,p129];梁颖“推忠同德功臣崇禄大夫行刑部尚书兼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5,p227];耶律俨“经邦守正翊赞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上柱国赵国公食邑六 千五百户食实封陆佰伍拾户臣耶律俨”[5,p273]。

表1 辽代有史可考检修国史

以北、南院枢密院的高级官员的身份担任监修国史:窦景庸“大安初,迁南院枢密副使,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赐同德功臣,封陈国公”[4,p1409];王师儒“寿昌六年十月,受命以枢密副使,监修国史改授宣政殿大学士,判史馆事”[5,p290];耶律阿思以北院枢密使监修国史[5,p1404];左企弓于保大二年(1122),拜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6,p1723]。此时,左企弓担任南院枢密使之职[5,p8068]。

此外,耶律鲁不古以林牙监修国史,应该是契丹建国初官制还不太健全,同时耶律鲁不古因造契丹字有功,所以才得以担当监修国史。耶律良(白)以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领监修国史的,其原因可能是“宠遇稍隆”[4,p1398],而被破格提拔的[7]。王敦裕以“开府仪同三司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齐国公”[5,p218]。刘昫“开运初,授司空、平章事、监修国史”[8]。

可见,辽代监修国史一般由宰相或枢密院的高级官员担任,十九人中曾担任于越这一最高荣誉官职的有三位,曾任宰相的有十人(包括刘昫,后晋时曾官至宰相),南院枢密使一人,枢密副使一人,同知南院枢密使事一人,林牙一人。可见,契丹辽朝对修史工作的高度重视。从目前已知的史料中未见多人同时担任监修国史的情况,监修国史应当只有一人担任。说明自唐朝后期监修国史一般由丞相一人担任,沿经五代成为定制。

监修国史一般由进士出身或才学出众者担任。监修国史十九人中进士出身者九人,占近五成,如:室昉会同初登进士、张俭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窦景庸清宁初进士、王师儒咸雍二年进士、耶律孝杰重熙二十四年进士、耶律俨咸雍进士、左企弓[6,p1723]。可见,监修国史要求身份很高,除进士出身外,刘昫、王敦裕等人因才华横溢受到重用。若没有特殊才华、功勋或祖荫,是很难入选的。

辽代中后期监修国史的任命较为频繁,圣宗朝五位,道宗朝八位,两朝多达十三位,因圣宗、道宗朝常开局修史所致,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大都在这一时期修撰的。起居注:如耶律良、萧韩家奴撰《兴宗起居注》,不攧、忽突堇撰《道宗起居注》等;日历:“三月壬辰,诏修《日历》官毋书细事。”[4,p158]实录:室昉、邢抱朴撰《统和实录》二十卷、《太祖以下七帝实录》,耶律俨撰《皇朝实录》七十卷(实际上是辽代“国史”)等。可见,监修国史在辽代修史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修史工作是在监修国史的统领下有序进行的。

二、监修国史的职责

监修国史自北魏设立以来,结束了晋代以前修史工作群龙无首的状态,修史机构不断完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司徒崔浩就曾“监秘书事”、“综理史务”。北齐时祖珽“拜尚书左仆射,监国史,加特进,入文林馆,总监撰书”[9,p519]。唐代监修国史一职也不再具体参与编修工作,而是对史书修撰、史馆工作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如奉诏引进史馆修撰人员;负责史书编修工作;裁断疑难;审正史稿等[5,p27-31]。辽代监修国史,基本沿袭了唐代监修国史的职责,全面负责国史、实录等史书修撰,如“(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召监修国史耶律俨纂太祖诸帝《实录》”[4,p320],耶律俨此次负责修撰的《实录》又称《皇朝实录》,实际上是辽代《国史》。“从今本《辽史》中可以考见,《皇朝实录》已经包括了纪、志、表、传等部分,都有耶律俨《实录》的痕迹。”[10,p990]如“今国史院有金陈大任《辽礼仪志》,皆其国俗之故,又有《辽朝杂礼》,汉仪为多。别得宣文阁所藏耶律俨《志》,视大任为加详。存其略,著于篇”[4,p834]。《辽史·历象志下·朔考条》中提到“辽、汉、周、宋,俱行夏时,各自为历。国史闰朔,颇有异同。……耶律俨《纪》以《大明》法追正《乙未》月朔,又与陈大任《纪》时或抵啎。稽古君子,往往惑之”[4,p567]。甚至元人将耶律俨《实录》直接称为“辽史”,“俨以俊才莅政,所至有能誉;纂述辽史,具一代治乱,亦云勤矣”[5,p1417]。又有“贞元九年、十年、十一年三至,元和中七至,太和、开成间四至。泥礼,耶律俨《辽史》书为涅里,陈大任书为雅里,盖辽太祖之始祖也”[4,p955]。监修国史还直接参与史书的修撰,如“(邢抱朴)迁翰林学士承旨,与室昉同修《实录》”。室昉当时即担任监修国史[4,p1278]。负责史书的呈递,室昉等修成《实录》后“九年春正月……乙酉,枢密使监修国史室昉等进《实录》,赐物有差”[4,p141]。荐举引进使馆人员,如“国史已绝笔。宰相耶律俨奏。国史非经大手笔刊定。不能信后。拟公(王师儒)再加笔削。上

从之”[5,p292]。

辽代监修国史制度承袭唐代,总领国家修史机构,从人员的选用和职能的范围上是基本完善的。金、元继承了辽代监修国史制度,对于这两朝修前代史和当代史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南院史馆国史
游戏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改“院徽”
台北故宫南院机房冒烟起火所幸文物无影响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国史新记
蔡国史地问题研究
铭记——山东省党史国史教育活动荟萃 前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