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语“如何”结构考辨

2010-03-22 22:03陈经卫方有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对付左传代词

陈经卫,方有国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对于先秦汉语中的“如何”这一结构,以及相关的“如之何”结构,众多的前贤时彦已经做出了许多重要而又有益的探索。但是,作为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语法现像,在“如何”结构的相关问题上,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笔者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一、“如何”结构中“如”字的词性及词义

先秦时期的“如”字,无论是在出土材料,还是在传世文献中,其运用的频率都是比较高的,相应的,它也有不止一种的意义和用法。而作为‘如何’结构中的“如”字,它又从属于何种词类,具有何种意义呢?笔者将将结合“若”、“奈”两字来比较研究其词性和词义。

《说文·十二下·女部》:“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徐铉注: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因此,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单音节词,“如”字,其本义应为“跟从”、“听从”、“随从”。并进一步引申为“像……一样”。在此程度上,“如”字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表像似的动词[1],例如:

(1)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2)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左传·庄公七年》)

(3)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表像似义的基础上,“如”字又引申为“应当”义,例如:

(4)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杜预注:“言若爱大司马,则当亡走失国。”——杜预以“当(应当)”释“如”。

(5)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贵义》)(孙诒让《墨子间诂》:“如犹宜也,言子宣劝我为义也。‘如’字,古或训为宜。”)——孙诒让以“宜(应当)”释“如”字。

既然“如”有“像……一样”、“应当”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何”中的“如”字也当作“应当”解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在“如何”结构中,“何”字是一个疑问副代词,在殷墟甲骨文、西周甲骨文、西周金文中都见不到,但在西周传世文献,如《诗经》(雅颂)、《尚书》(周书)、《逸周书》(真文献)和《周易》(卦辞)中都可以见到,用于询问情况时,当“怎么”讲;其前面的“如”字,属于动词,应当解作“处置”、“对付”义[2]。其说明如下:

“如”字有“应当”义,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如”字,作为一个情态动词,其“应当”义则意味着施事者必须朝着符合自己心愿、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施事者必须使用一定的方式来处理、对付其施事过程中所遇到的事。因此,“如”字便有了“处置”、“对付”义。例如:

(1)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诗经·秦风》)

(2)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春秋左传·僖公四年》)

(3)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孟子·离娄下》)

2.“如”、“若”、“奈”三者可互训

就传世文献而言,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三个词之间的内在关系了,例如:

(1)俞敏先生在其《经传释词札记》中说:《广雅》曰:“如”,若也。常语也。

(2)吴昌瑩先生在其《经词衍释》中认为:《经传释词》曰:“如”,若也,常语也。“如”,犹奈也。凡经言“如何”、“如之何”,皆“奈何”也。

(3) 裴学海先生在其《古书虚字集释·卷六》中认为:“奈”,如也。“奈吾君何?”(《国语·晋语上》)。又《卷七》中说,‘如’,若也。“如恶恶臭”(《礼记·大学篇》)。‘如’,由“奈”也。《诗经·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此外,我们又考察了上古音系,发现“如”字在上古音中属于日母鱼部,“若”字属于日母铎部,“奈“字属于泥母鱼部,因而三者音近义同,可以互相训释[3]。另据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

(4)奈:外动词,“如”也,“若”也。互与疑问副词“何”连用,按是今语“处置”、“对付”、“安顿”之义。“奈何”即今语之“怎样对付”,“奈之何”即今语之“怎样对付他”。故此“何”字为疑问副词。

(5)若:不完全外动词,宾语之下必有疑问副词“何”字。

(6)如:外动词。《公羊传·昭公十二年》注云:如,犹“奈”也。童斐云:“如”字含有“处置”二字之意。按:“如”字又犹今言“对付”,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按:“将如君何”应译为“将怎样对付君”,故“何”为副词。

综上,我们不难推断出,“如何”中的“如”字应解作“处置”、“对付”、“安顿”义,属于外动词(即今言之及物动词)。而方有国先生则认为:“如何”中的“如”字应当解作“拿”。其主要依据是“如”字可能是“拿”的假借字。“如”、“拿”二字同属于上古日母字,韵部又相近,因而可以用“如”作“拿”的假借字,“如何”则可以译为“拿……怎么办”。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具有其合理的成分,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仍有待商榷。

另据上文,“如”字是个外动词[4],那么“如何”的结构关系是动宾关系,还是属于其他关系呢?我们认为,“何”字在“如何“结构中如果属于疑问副词,修饰的是“如”字,充当“如”字的状语。“如”字则是个中心语,与“何”字构成“中+状”结构关系;倘若“如何”属于“动+宾”关系,那么“何”字则须是个疑问代词,而这一前提存在的合理性仍值得怀疑,本文暂取后一种说法,即认为“如何”属于动宾关系。

二、“如何”的来源及演变

上文中我们讨论了“如何”的“如”字的词性及词义,认为“如”字应解作“处置”、“对付”义,属于外动词,可译为“怎么办”。那么,“如何”这一结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其来源又是什么呢?

在“如何”结构的来源问题上,目前语法学界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如何”结构来源于“如……何”,以张玉金、王力等为代表。张玉金[5]认为:早在西周时代,“何”就可以与别的词一起组合成复合虚词或固定词组,这主要有“如何”、“如之何”、“奈何”、“几何”等。其中“如何”是一个固定词组,由动词“如”和代词“何”组成。“如何”是来源于固定格式“如……何”的。这种固定格式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如何”本身就是“如……何”的来源,换而言之,即“如……何”结构是由“如何”演变而来的。我们比较赞同前一种观点,认为“如何”结构应该来源于固定格式“如……何”。

“如……何”结构,在先秦时期,相当于“奈…何”、“若…何”,一般可以对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办”(在一些古注中,“如……何”与“奈……何”还可以互训)。“如……何”的中间,一般我们可以插入一些成分,插在其中的成分多充作动词“如”的宾语,一般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如:

(1)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

此外,出现在“如……何”中间的,有时也为动宾短语,例如:

(4)其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5)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如……何”中间插入一个代词“之”字,则形成了“如之何”结构,该结构的“之”字充当了“如”字的宾语,“如”为动词,“何”为补语。以上诸例中,“如之何”的意义是“对这件事(内心十分忧虑)该怎么办”。“如之何”结构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固定短语。该类“如之何”结构一般位于句尾。但位于句首的“如之何”则属于另一种情况,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讨论。例如:

(6)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7)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滕文公下》)

(8)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第二》)

(9)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大学》)

(10)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第十九》)

以上诸例中,“如之何”充当的是整个句子的谓语,但当“如之何”用于疑问句中,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时,虽然它仍用以询问行为动作的原因或状态,但此时的“之”字已由一个指示代词虚化成了一个音节助词,它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是个衬字,这种“如之何”结构一般位于句中,例如:

(11)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凤·君子于役》)

(12)寡君使瘠,闻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竟,如之何不吊?(《左传·襄公十四年》)

(13)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14)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15)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在这种情况下,“如之何”结构已经词汇化了。由于“如之何”中的“之”字已无意义,那么,“之”字则可以省略,缩写成“如何”这一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询问原因、方式、状态或征求意见的“如何”结构,是由词汇化了的“如之何”省略“之”字而来的,换而言之,即“如何”来源于“如……何”这一固定格式[5]。

三、结语

先秦语法从远古发展而来,许多语法现象都发生了重大的演变,“如何”这一结构最初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来源于“如……何”这一固定格式。当“如……何”中间插入宾语,且该宾语为代词“之”字时,“如之何”这一结构便逐渐虚化了,“之”字由代词逐渐向音节助词发展,失去了其原有的指代意义,变成了一个衬字,于是便压缩成了“如何”结构。至于另一形式“何如”,它是否由“如何”直接演化而来的呢?“何”是否就是“如”的前置宾语,即“何如”的结构关系是“宾+动”关系呢?以至于“如”、“若”可以与“何”字组合为“何如”、“何若”,但作为与“如”、“若‘可以互训的“奈”字,却为何没有“何奈”这一形式呢?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曾经有众多的语法学者做过不少的研究,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和揭示。

猜你喜欢
对付左传代词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代词(一)
代词(二)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旧房子也不好对付
对付小偷的境界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恐龙怎么对付干旱?
加拿大人想尽办法对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