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林县志》的乡土情怀

2010-03-22 21:40
图书情报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县志志书民生

王 新 环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新乡 453007)

·文献评介·

乾隆《林县志》的乡土情怀

王 新 环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新乡 453007)

乾隆《林县志》与其他志书相异之处,即在于详记民生。其《风土志》一目在全书中分量最重,涉及当地风土、农事、商贾、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这种详于民事记载的志书,在同期的方志中较为少见,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清代 《林县志》 民生状况 乡土情怀

乾隆《林县志》纂修于1751年春,由知县杨潮观主持完成。他到任之初,邑中绅士即以修志相请,是年冬便纂修完成。这种地方官履新之初即着手纂修的志书,尽管体例并未出现多大更动,但撰述思路却出现了微妙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新增了里社、道路、渠道、赋役志、风土志等与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类目。此外,对于乡土部分,更是变简为繁,改略为详,不再居高临下地评议风土人情,而是以胼胝小农为叙述主体,将农家经济与生活微观化。很显然,参与修志的乡绅把民事、民生问题放在了重心位置。因此,在有关农事活动和民生状况的文字中,纂修者倾注的热情和笔墨远高于其它部分。这一点,可从《风土志》的内容与叙述风格中窥见一斑。

乾隆《林县志》共分十卷,《风土志》为其中第五卷。内容包括:田家月令、土宜记、谷种记、农功记、汲爨记、膳食记、织染记、器室记、艺术记、方言记、俗礼记、集场记、赛会记、种植记、牲畜记、鸟兽记、虫鱼记十七个小目,每一目都用翔实细致的材料对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作了介绍。

首先,“田家月令”一目以月份和二十四节气为序,记述了当地的农事活动和生产安排:

春正月,立春,东风至,雪泽初消,农乃修田器。雨水,农出粪于场。二月,惊蛰、春分,农夫咸出于野,上粪犁地。三月,清明,及时雨,麦苗勃发(俗云“麦收三月雨”),稻秧初种,耩高粱。谷雨,农乃耩植谷,种芝麻,麦苗始秀。[1]1

在这里,纂修者把他对农历和农事的熟谙和感情,凝聚于字里行间,语言平实,不厌其繁,更像是一位擅长农事的胼胝老农,而不是一位帖括制艺的绅士。

“农功记”更是用细致的笔墨描述了林县人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具体情形:

林虑农功,一曰春耕,先冬畜粪于圈,交春出粪于场,土膏既动,撒粪于田,用犁犁地以起土也,用耙耙土以破块也,乃驱牛、马、驴、骡驾耧下种,是为耩。种耩毕,仍用砘子压土埋种,则根深而耐风。凡粪地,有三:园蔬用人粪,犬田用畜粪或用羊群卧地以代粪焉。凡种地,惟一犁一耩资乎牛力,余皆人工也。一曰夏耘,耩后数日,新苗出土,时雨既濡,草莠并发,乃用锄锄草,草不尽锄,则禾不尽茂,故用工多者锄至四五,其收自倍。若贫农惰农,不过一锄再锄,则丰年歉收,不能尽咎天时与地力矣。一曰秋收,谷既成熟,用搧刀取穗,用石磙碾谷,用木乂去碎草,用木锨扬谷糠,乃扫场碾米焉。其收割夏田,用策子割麦,用竹笼盛麦。一曰冬藏,百谷登场,乃谋入室,富家粮多,则有廒,中人以下或以席圈或以荆囤,寒风卒岁咸用泥封,凡河北之地粮食不为地窖也。[1]7

如此专业的农事记载,凝聚着采访者和编纂者对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极大热情和重视。

“汲爨记”一目不但记述了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饮水、薪炭问题,更是深切地表达了对民生日用的关怀之情。林县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饮水非常困难:

林虑山多水少,居民苦汲,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每遇天高地亢,呼癸莫诺,居民悬釜待炊,握发待沐。欲救瓶罍之罄,不惮溲勃之污,喝即为灾,秽亦生疾,南方尤甚,山后类然。是故凿井开渠尤切,民生日用也。[1]8

纂修者在忧切乡民饮水的同时,也谈到了民生日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薪炭:

县属虽地处山林,薪樵不易,凡供爨之需其别有四:一曰煤,境内东乡有煤窑,止供近用。南乡无煤,资于汲县。西乡无煤,资于山西。北乡无煤,资于安阳。一曰柴,劈大木为片柴,摘树梢为干柴。一曰炭烧,树枝为条炭,烧木根为疙瘩炭,打柴烧炭皆西山贫民。西乡土薄山大,故其民以采樵为生计。每至秋冬黑夜,远望西山上火光荧荧闪动,忽上忽下者,樵夫烧山开路也。见山间烟焰上出者,山民掘窑烧炭也……[1]8

在慨叹林县虽处山林,薪炭却来之不易之时,此目随即谈到了人口日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闻昔年县属山木丛密,取材甚易,生聚日繁,薪刍日广,今处所濯濯,屋材腾贵,而山兽亦远迹深遁……”[1]8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可分配的自然资源在逐渐减少,薪炭采伐不易正是其体现之一,而林木采伐的日益广泛,又造成山中野兽的逃遁或减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这里,纂修者不但记载了民生日用问题,还把目光放在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上。在清代的方志中,除了对自然灾害的记载外,修志人员的这种关注人为原因造成环境恶化的意识是非常少见的。

“织染记”和“器室记”分别介绍了当时的织染、房屋建造及日用器具等。如“织染记”云:“县属妇女能养蚕成茧而不能织帛,能纺棉成线而不能织布,茧线既成,售于行估得值而已。……其染物颇出蓝靛,靛有三种:一曰大蓝靛,一曰小蓝靛,一曰槐叶靛。”[1]10虽曰介绍织染之情形,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简单的手工业情况。“器室记”一目则从房屋建造和日用物品的角度记述了当时的生活情形:

南方屋材取诸杉,北方屋材取诸杨。县属杉不可得,杨亦罕有。虽在山林,选材不易。其取无尽而用不竭者,惟山石而已。凡屋制有山墙无壁柱,惟正厅用槅扇,余皆一门二窗,惟大房用筒瓦,余皆有底瓦无盖瓦。其草屋用黄蓓草苫盖,用麦秸和土为墙。棺椁以柏木为上材,余皆山中杂木也。日用器物编荆条为筐,织高粱为席。铁器自壶关县来,瓷器自朱仙镇来,竹器自清化来,瓦器自彭城来。[1]10-11

民国时期的学者瞿宣颖评价此目“虽寥寥数语,而人民生活状况豁然如在目前”[2]。

“集场记”和“艺术记”记述了清代中期林县的贸易状况、商业意识及雇工情况,是难得的经济史资料。如“集场记”云:“林俗淳朴,市无奇袤,抱布握粟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惟合涧当壶关之口,为县属杂粮所聚。求售者,但以家无滞积为便。”此目也谈到了雇工的情况,闲散劳力手持农具,“晨赴集头,受雇短工,名曰人市,时际农忙转移执事,主者得工雇者得值,习焉称便,由来已久。”[1]15“艺术记”在谈到当地之民得山之养,“人性好闲”不乐仕进的淳朴个性时,还提及县人不善商贾的特点:“山民生长深谷间,……不睹奇货淫巧,故工匠颇拙,亦无他端杂艺。中州之人大率不善贸易,又其性恋土怀乡,不能牵车远贾。故操奇赢网市利者,皆三晋之人为之。”[1]11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山谷中的乡民商业意识淡薄,虽深山藏宝,却不善操奇赢利。

“种植记”记述了境内沙石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及栽培情况,在诸多经济作物中,柿子、核桃、花椒三种,获利最丰,运销量也最大。纂修者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这三种作物的种植及运销:

柿树皆用软枣栽接,生长崖石间,虬曲槎枒无一直干,确然如石,黝然似铁,方拱把初生,已苍然古物矣。三月始花,九月方熟,节届九秋,满林满壑,灿若火齐,亦奇观也。柿之属有三长者,曰盖柿,作饼为上,小者曰绵柿,作饼次之,扁者曰水柿,不勘为饼也。……核桃三月始花,白露方熟,厥有二种,其一绵核桃,其皮薄而浮,其仁肥白;其次曰夹核桃,其皮厚而粘,其仁瘦黑。花椒亦三月始花,白露方熟,厥有三种,其一曰大红袍,其香烈其味长,其次曰小椒,其香薄其味短,其劣者曰狗椒,颇臭,贾竖以伪杂真则取之。县属每至秋冬以后,东出水冶,南出六岭,驼运日夜不绝者,皆椒、桃、柿饼三物也。[1]16-17

当然,除此外,山中还有野生的猴头、凤尾、山韭、山葱等美味菜蔬,也有“不待远寻”的黄精、苍术等药材。

“牲畜记”、“鸟兽记”、“虫鱼记”三目记载了当地的家畜饲养、鸟兽种类及蚕业养殖等情况。如“牲畜记”描写了因为山中交通不便,远行、负重、碾磨、耕田等多依赖于马、骡、驴、牛,因此县中此类牲畜为多,但牧放之利,则惟羊为富。在具体的放养上,“凡羊群以春月卧谷地,夏月上山,以秋月卧麦地,冬月入圈,春梳冬毛,秋梳夏毛,细者为羢,粗者为毡。”[1]18“鸟兽记”则记载了林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描写山中多异鸟,每到三四月间百花齐放之时,各类灵禽“羽毛五色,飞翔上下,与山花掩映,虽山僧亦不能尽识其名”[1]18。此目还描述猎人以逸待劳的巧妙捕狼之法:“高山乏泉,狼每以夜赴溪饮必依哨道而来,猎人于月黑之夜,携鸟枪藏火伺于石畔。狼肠直,每饮必满腹,饮后不能捷走。猎人每于其归途毙之,其来时身轻足疾不能得也。”[1]19“虫鱼记”则记载了当地因“水石清寒,不生鳞介”,所以水产资源“不胜网罟”,但养蚕业却极为兴盛:“惟蚕上应星象,衣被天下,……土人就坡放蚕食叶成茧,盖一岁春秋二蚕焉。”[1]20

此外,“方言记”、“俗礼记”、“赛会记”、“膳食记”等目也以详实的资料记载了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方言特点、礼仪风俗、敬神报赛、饮食习惯等。

作为乾隆时期纂修的志书,《林县志》以其本色的乡土气息,用翔实的材料记述了农业生产和民生状况,突出反映现实,在当时诸多志书受考据派思想影响,拘泥于政令形式和内容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虽然乾隆《林县志》在河南众多志书中并没有象方志名家洪亮吉、孙星衍、武亿所纂修的《登封县志》、《偃师县志》、《安阳县志》为当时学者所称道,但其详于民事记载的风格、反映现实的纂修思想却远远超过了这些名志,特别是其志民瘼的心态尤为其他志书所缺少。卷首《例言》在提到新增“渠道”时就说:“县居太行之麓,山石多水泉少,田苦旱人苦渴,由来久矣。……掘地尽石,凿井无泉,但雨泽稍愆即焦然告病。故五渠虽小,当岁用修通,今另立一门以志民瘼。”[1]2在“汲爨记”中又云:“凿井开渠尤切,民生日用也。”[1]8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民生的深切关注之情。

总之,乾隆《林县志》详于民事记载的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情怀,对于研究清前期当地的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价值。此外,它关注民生的纂修思想及深切的体用情怀也是当时诸多志书所缺乏的。

[1] 杨潮观. 林县志·卷五[M]. 刻本. 黄华书院藏版,1752(清乾隆17年).

[2] 瞿宣颖. 方志考稿甲集·第四编[M]. 上海:上海书店,1990:49.

NostalgiaRevealedinAnnalsofLinCounty(1736-1795)

Wang Xinhuan

Soci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AnnalsofLinCounty(1736-1795) and other local annals lies in it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Natural Condi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records the local customs, farming, merchants, daily life, etc. of the county. Such a detailed record is seldom found in other local annals of the day. So this book is valuable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worthy of study.

Qing Dynasty;AnnalsofLinCounty; the state of people’s livelihood; nostalgia

G237

王新环,女,1972年生,助教,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发表论文6篇。

猜你喜欢
县志志书民生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县志里的乡贤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