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锦霞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Grice认为构建话语的语用推理已成为语用学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1]我国有不少学者研究语用推理,主要推理模式有徐盛桓的“含意本体论”思想[2]、廖巧云和侯国金(2005)的多级二步明示推理[3]、熊学亮(1996)的单向语境推导模式[4]和钱冠连先生(1994)提出的言语交际三项论意义推导模式。[5]笔者认为言语交际应该是一个认知语用推理的过程。在这一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中,关联理论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但它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推理步骤,依然停留在理论假设层面。笔者以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为框架给出具体的认知语用推理过程。本文对语用推理过程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它把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6]明示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传递信息意图的一种行为 。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可以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推理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激活相关认知语境,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有效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7]
它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亦即做出语境假设[注]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即语境。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的各种信念、设想、期待、记忆等。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不变的。),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而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意图,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把认知语境当做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因素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支撑点。[8]这是关联理论优于其他理论的地方。Sperber &Wilson的推理模型为认知活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推理步骤,仍然停留在理论假设层面。笔者以关联理论为框架给出具体的推理过程,并称之为IC模型,其中,I(informative intention)为信息意图,C( cognitive context)为认知语境。这种模型可表示为:
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在以上模型中,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即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它可以帮助听话人明白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它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即与话语的“明说”(explicature)是一致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它是听话人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是让对方明白说话人有一个传递信息意图的意图,它往往包含话语的暗含意义。也就是说,说话人不仅要表明自己有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而且更要向对方表明自己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
现以实例来说明这个模型。
A:Shall we go to the KTV club tonight?
B:I have to study for the pragmatics exam tomorrow.
信息意图:
There is going to be an exam tomorrow.
B has to prepare for the exam.
认知语境:
Going to the KTV club takes some time.
Preparing for the exam takes some time.
One can not go to the KTV club and study for the exam at the same time.
交际意图:
B can not go to the KTV club with A tonight.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语言话语的理解是选择或重构最佳关联认知语境的过程,是话语与语境之间逻辑建构的过程,也即话语与其语境之间的语境化过程。这正如Sperber &Wilson认为的那样,“推理过程以一组前提开始,以一组由前提按照逻辑推出的,或者至少由前提保证的结论结束”[6]。它是一种非论证性的演绎推理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信息意图激活关联语境,信息意图和其语境作为前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推出结论(交际意图)。如果一个命题是用隐喻表述的,这个模型同样可以做出解释,只是听话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听话人首先识别一个命题是不是隐喻,其次充分利用认知语境进行语用推理。例如:
A: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new neighbor?
B: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信息意图:
B’s new neighbor is a dragon.
B’s new neighbor is a woman.
认知语境:
She is B’s new neighbor.
She is not a dragon.
Dragon represents the evil.
交际意图:
B’s new neighbor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 around this place.
如果语言形式是非言语交际,此模型同样可以应用于非言语交际形式中,非言语交际本身无语义概念或表征,但其作为一种明示—推理行为,可以通过说话人的处理努力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产生语境效果。听话人必须通过关联原则进行推理、判断,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暗含意图。请看下面的例子:
Peter:How much do you earn at this new place?
Mary:[Silence]
Peter:Well,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信息意图:
Mary keeps Silence.
Mary does not want to speak.
认知语境:
Mary does not work at the previous place.
Probably Mary has changed a new job.
Peter asks Mary a private question.
Salary is a privacy.
交际意图:
Mary does not want to let Peter know how much Mary earns at the new place.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沉默”属于交际行为的非语言成分,非言语交际的语境假设比言语交际弱一些,它不可能让听话人很快就明白。因为它不易于明示任何特定的语境假设,这样听话人就可以猜测说话人的各种心理假设,以便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可见在非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在其认知语境的参与下总是在努力寻找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认知语用推理得出说话人传递的意图,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可见非论证性推理是一个寻求语境的过程。而语境寻求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语用推理过程,或者说,推理过程是一个基于语境的认知过程。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是以动态的认知语境为操作核心的。
语言的交际(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是依据动态的认知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和理解,得出语境含义(交际意图),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就是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型,提出具体的推理步骤,解读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阐述交际中的语用推理和语境的关系,指出认知语境是其基础,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认知语境对其的作用上;指出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是以非论证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Grice,H. L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P. & J. Morgan. Syntax and Semantics[C].Volume3. 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2]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1-8.
[3] 廖巧云,侯国金.多级二步明示推理及其泛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10.
[4]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钱冠连.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出发点[J].现代外语,1994,(3):12-16.
[6] 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魏屹东.语境与认知推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