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瑜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冯 瑜 女,1982年生。图书馆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谈到“阅读”,我们正置身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丰饶的阅读时代,但“我们犹如‘原始人’,身处丰饶的环境却逐渐饥饿而死”[1]。面对丰富的阅读资源、便利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如火如荼的阅读活动,为什么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在下降?怎样提高国民的阅读率?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受科举制的影响,人们重视的并不是阅读,而是帮助个人通过科举考试、学优登仕、光宗耀祖的书籍(主要是经书),这样进行的阅读即是功利性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金粟”即是最好的证明,“不为功名不读书”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而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存在根本缺陷,重视“升学”和“就业”,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之一:阅读才是教育的灵魂[2]。
1.1.1 中学教育重视教科书、参考书的阅读,轻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现行的中学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而是教学生如何处理“教科书与升学考试”的关系问题。学生用来阅读的多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教科书、参考书,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却很少。据2008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对于未成年人的阅读,9.6%的老师和6.6%的家长因担心耽误学习而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3]。因此,这样的教科书式“阅读”,仅成为应试的敲门砖,破坏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好奇心,容易造成学生精神的束缚,使学生还没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就已经厌恶阅读,在中学时代成为典型的“我考故我在”。
1.1.2 大学教育重视生存就业需求的阅读,忽视阅读能力的训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应试制度下考入大学的学生,阅读基本进入放松状态。在这种情形下他们的阅读,更多体现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很难单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目的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求知,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点。在实用与功利成为普遍价值的背景下,大学生选择阅读对象时首先选择那些“有用”的书籍,比如英语、计算机考级、考研、公务员等书籍。为了缓解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休息时间主要阅读轻松休闲、娱乐消遣、时尚方面的书籍,或者上网浏览,很少阅读经典、专业性或学术性强的书籍,反映出大学生目前阅读的浅薄。
大学教育忽视对大学生阅读书目的推荐和指导,不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工具性的人。长期以生存需求为主导的阅读,会把人生之路引向极端狭窄化和实用化。因此,阅读贫困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的危机。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没有考试的压力,社会阅读出现3种现状:第一种是厌恶阅读,选择不再阅读。第二种是为了工作需要不得不阅读相关书籍,及时充电,这种阅读实际上是延续了生存需求的阅读。从学校到社会,这两种阅读都局限在生存性阅读中,容易造成阅读眼光、阅读品位的扭曲,甚至是人的精神僵化或者奴化。第三种是渴望阅读,却由于从中学到大学长达10年的不良阅读习惯、不当的阅读方法、工作忙、阅读时间受到限制等原因,导致人们的阅读能力逐渐丧失,阅读满意率降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国古代素来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但由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藏书楼的衰落、20世纪的战乱、文化大革命对私人藏书的消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化,导致我国家庭藏书传统在衰落。而家庭藏书环境和读书氛围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摇篮,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重要的意义。有资料表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50%在4岁前,30%在8岁前[4]。由于家庭藏书传统的衰落,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幼儿时期,没有培养出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导致孩子没有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循着忽视阅读的学校教育,致使阅读人群在逐渐减少。这样循环往复,将导致我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下降。
此外,社会阅读氛围的淡薄、阅读观念的功利性、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图书价格的虚高、出版物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局限等都是影响我国国民阅读率下降的原因。
中小学时期是促进阅读的重要时期,不少国家和地区通过法规明确规定,在校园开展阅读计划,推广阅读。例如,在美国,1998年国会通过了《阅读卓越法》,中小学教育法第2章中特别加入了有关阅读的条文。2001年,布什总统提出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中小学教育法案,在法案中,以“经费补助”与“师资培训”的方式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阅读优先政策是其政策主轴之一[5]。英国政府拨出专款,在学校每天开设1小时的阅读课程[6]。台湾“教育部”为了大力倡导儿童阅读,自1996年起,将课外阅读指导列入国民小学标准课程中[7]。国家决策层面和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配合,花力气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改变目前学生功课太紧,缺少阅读时间的状况。应明确规定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阅读课程,学校里每天专门设立课外阅读时间,减少作业量;同时老师带头读书,为学生做出榜样,定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等,让阅读在交流中升华。大中专院校可以通过设立学分制等方式,加入阅读课程,促进大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率的提高。
儿童学和教育学的发展研究表明,家庭阅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家长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梁实秋先生曾说过:“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个书房。”重视家庭阅读,将阅读融入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当中,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增加亲子阅读的时间,把周末定为“亲子阅读日”或者“家庭阅读日”,给孩子讲故事、买书、送书,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与子女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营造家庭阅读环境和氛围,打造“书香家庭”,培养家人的阅读兴趣,以点带面,推动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
图书馆是倡导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应尽可能详细地调查读者的阅读需求,分析读者的阅读变化情况。调整和优化馆藏资源结构,精编各种主题的导读书目,根据读者阅读兴趣,有的放失地引导和帮助读者阅读。同时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热点、焦点问题,推荐热点导读目录,供读者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书目概要,遴选需要的书籍,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培养读者的阅读热情。
继续开展不同类型的阅读推广活动,建立系统的阅读推广计划,提高阅读品位,在全社会形成长期的阅读效应。比如举办主题阅读论坛,开展特定主题的读书活动,激发大众的读书热情,引领阅读方向。举办“亲子读书会”或“家庭读书评比”等活动,将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亲子阅读、家庭阅读相结合,让家庭成员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共同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促使阅读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阅读环境对阅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着普遍忽视阅读的现象。应当在地区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促使人们在喧闹的消费文化中体味阅读。因此,倡导各省市举办城市读书节活动,激发整个城市的文化热情,让阅读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例如广东省的“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活动、内蒙古草原读书月、黑龙江读书月、重庆读书月等。美国的“一书一城”活动,让一个城市在同一时间同读一本书,也为我们带来启示和借鉴。还可以细化读书人群,举办特定人群读书节。例如江苏举办的农民读书节、河南省青少年读书节、广西第十五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都对特定人群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农村,各省市还要紧紧配合农村书屋建设,举办农民读书节活动,同时加强农村书屋管理员工作,积极营造农村的阅读氛围。
读书是件雅事,企业界很多人通过读书取得事业成功。他们一方面积极回报社会,从事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也希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建立阅读基金会是图书馆与企业界合作的良好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合作,可以使双方达到各自的目标,实现双赢。图书馆通过引入企业资金的方式建立阅读基金会,有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社会阅读主阵地的作用和构建书香社会。美国的许多阅读基金会大都有大企业的资金支持,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英国著名的“阅读起跑线”计划也是由图书信托基金会发起和实施的,国外的先进经验给我国带来很好的启示。此外,出版部门应该当好把关人,多出好书、精品书,同时适当控制图书的价格,也是促使人们阅读的有效方式。
阅读既是个体的自主性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在当今社会,阅读与国民的综合素质、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国家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与国家倡导的“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建设阅读社会,营造书香中国,应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追求的目标。让少年儿童从小就爱上阅读,让社会公众在阅读中提升素质与品位,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
[1]郝明义.越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曾志郎.阅读指导教案序言.[2009-05-29].http://163.19.160.240/boss/04_28.
[3]资料贴:全民阅读调查2009.[2009-08-15].http://lib20.dlresearch.cn/node/85_.老槐的博客.
[4]张红.办好“母子读书会”阅读从娃娃培养.新世纪图书馆,2009(5):99-100.
[5]郝振省,陈威.中国阅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6]杨美华.绕着地球跑:世界各国的阅读运动.新世纪图书馆,2007(3):11-13.
[7]陈书梅.从台湾阅读推广活动之现况谈公共图书馆之阅读指导服务.图书馆建设,2006(5):78-81.
[8]周向华.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疗法新探[J].图书馆学刊,2009(5):22-25.
[9]张素鹏.图书馆推动少年儿童阅读的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9(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