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2010-03-22 15:19:24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认识论洛克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约翰·洛克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从而为他赢得在欧洲哲学史上盛誉的是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洛克在他的巨著《人类理解论》中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洛克认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15世纪中到16世纪西欧哲学——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历史追溯。第二,十七世纪的英国——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肥沃土壤。洛克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的形成是在英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洛克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贯穿洛克认识论的主线。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定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对语言的分析与批判。洛克对知识确定性的探讨,目的在于对人生确定性的探讨。因此,文中把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认识主题能力的分析;(2)观念知识的探究;(3)语言的理解分析。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对近代英国经验论发展的影响。(2)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发展的影响。(3)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康德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洛克;认识论;基本思想;影响

洛克这位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1632年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乡村律师家庭。洛克1646年入威斯敏士特学校读书,1652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同著名科学家牛顿和波义耳有密切的交往,深受他们的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1671年,由于洛克和几位朋友讨论有关科学、神学和哲学问题,感到困惑,故洛克逐渐转为研究人类理智能力本身的性质和限度问题,这就是他写作《人类理解论》的开始。作为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去探究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在西方中尤为如此。西方学者在全方位上对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著作方面来看,主要成果有:约尔顿的(J·Yolton)的《约翰.洛克和观念的途径》、意大利利尼(A.Garlini)的《洛克哲学》。从论文方面来看,主要成果有:杰克逊(R·Jackson)的《洛克对知识表象学说的看法》等。

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白板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等。而国内学术界对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主要内容的概括是:白板论、观念论和知识论。在白板论中,洛克主要是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而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在观念论中,洛克系统地探讨了观念的起源问题,集中地论述了两种经验论,两种性质论,以及两种观念论。在知识论中,洛克主要阐述了知识的等级和程度问题。这样的概括,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但却忽略了其内在的逻辑。从内在逻辑看,他的认识论是一个整体,其核心问题和根本目的就是寻求知识的确定性。知识的确定性是贯穿洛克认识论的主线。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实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思想的外壳——语言的批判和分析。

一、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15世纪中到16世纪西欧哲学——洛克认识论形成的历史追溯15世纪中到16世纪便是以“文艺复兴”而命名的伟大的光辉的时代。这一时代既是理性的复苏与人的发现的时代,又是西方哲学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由于理性的复苏,人的发现和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必然促使哲学对象和功能发生转变;并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基础,从而促使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新的转折。

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神学。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在中世纪,神学占领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信仰取代了理性的地位,人们在自我意识中失去了对理性的信念,失去了自己作为理性主体的意向。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仅仅靠信仰,那是愚昧和无知,绝不会获得幸福。为了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就必须恢复人的理性,确立理性对人的主体的复归。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人的理性的恢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他们极力恢复古代的理性传统,宣扬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和观点,以古代哲学家来启迪人们的理性。佩特拉克就曾号召人们:为了摆脱古罗马帝国晚期以来的“黑暗时期”,就必须实现“古代学术——它的语言,文学风格和道德思维的复活。”[2]另一方面,他们热情地赞美理性,把理性看成是人的本质特征,呼唤人们用自己的理性去指导行动,确立行为的目的。文艺复兴运动关于理性与人的发现,不仅促进了欧洲人的觉醒,而且也为欧洲人理性作用的发挥和认识活动的发挥提供了思想准备。近代的英国经验主义主要是对认识论的讨论和对主体自身进行反省和研究,而文艺复兴对人和理性的研究,就正是这种反省认识的萌芽和开端。所以,文艺复兴哲学是古代本体论转向近代认识论的中介和桥梁。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以理性和人为中心,展开了认识论的研究,构成了中世纪信仰主义向近代理性主义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第一,关于认识主体和认识能力的问题。第二,关于认识的起源和形式问题。由此可见,文艺复兴哲学在认识论上注重感觉经验,这就为后来的经验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十七世纪的英国——洛克认识论形成的肥沃土壤,十七世纪欧洲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文艺复兴”新思潮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哲学家们,高举人类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主义、经院哲学发动了猛烈的冲击。这时,认识论的探讨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形成了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两大派别。洛克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的形成是在英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在欧洲,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十四世纪末,英国城乡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于新航路的发现,英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十六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到了十七世纪,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农村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到了十七世纪,英国的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城乡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发展,英国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二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中小贵族,逐步从贵族中分化出来,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农业和其他事业。洛克一生主要活动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和所谓的1688年的“光荣革命”时期。当时,社会上充满着政治动荡,矛盾斗争十分尖锐复杂。资产阶级一方面反对封建反动势力的复辟,另一方面又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力求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因而导致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宣告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二)理论背景

任何一种新观点或理论的提出,都是从既有的思想、理论前提出发。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3]洛克认识论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

1.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经验主义倾向的产生与成长。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之渊源。现代西方各种思想之胚芽,大都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古希腊哲学丰富多彩,在它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4]

(1)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的开创。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利士、阿那克西曼得和阿那克西美尼,他们开始都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宇宙万物到底从那里开始,而把某种有形体的东西如水、无定、气作为万物的始点,宇宙的本原。他们那种朴素的、直观的哲学思维本身包含了一种在感官经验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从米利都学派对宇宙万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始终立足于对客观世界感性直观的把握之上。可以说,他们的哲学标志着经验主义倾向的最早出现。这给予了洛克最早的启示。

(2)昔勒尼学派——最早提出经验论思想。昔勒尼学派是小苏格拉底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派别。这个学派的哲学家最早提出了经验论的思想。他们把感觉作为认识论的原则。他们还认为,只有感觉是可以把握而且不会使人迷误的。此学派的创始人里斯提普曾说到:“感觉到一个甜的、白的东西,是以一个对象为原因,这个对象是白的、甜的。”[5]感觉是想像的标准。对此,列宁指出:“他们把作为认识论原则的感觉和作为伦理学原则的感觉混淆起来了”[6]

(3)伊壁鸠鲁——较为详细地提出经验论思想。伊壁鸠鲁是希腊晚期重要的哲学家。他首先较为详细地提出了认识论的思想。伊壁鸠鲁是唯物的经验论者,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源和检验认识结果的标准。他所说的感觉在这里是显现着的客观的自然界的真实反映。感觉是事物发出的“影像”进入感官的结果。他说:“我们由于心灵或感官的认识活动而得到的每个影像,不拘是关于形状还是性质的影像,都是具体对象的形式或性质。”[7]“听觉也是由于从对象跑出的一种流,这对象就是说话、发声、发噪音或以任何其它方式引起听觉的对象。”[8]“嗅觉正如听觉一样,若不是从大小合适的对象跑出某些微粒来激动感觉,是不会引起任何感觉的”[9]他说到:“永远要以感觉以及感触作根据,因为这样你将会获得最可靠的确信的根据。”[10]同时,伊壁鸠鲁坚持说,所有的感觉都是真实的,是我们作出判断的最终标准,它不允许再有其它的验证。在伊壁鸠鲁看来,感觉就是真理的标准。他说过,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的知觉。伊壁鸠鲁是唯物的经验论者,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源和检验认识结果的标准。

可见,伊壁鸠鲁的唯物经验论有过份强调感觉的缺陷。伊壁鸠鲁在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理性的认识,而且强调自然科学要“确切地发现基本的事实的原因。”但是,他认为一切推理都要依照感觉这种直接认识,感觉是一切推理的基础而且是“最可靠的确信的根据。”概念是感觉经过多次重复而在记忆中保留下来的结果。可见,伊壁鸠鲁并不真正理解感觉与概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质的差别。但是,伊壁鸠鲁对唯物经验论的较为详细的论述,意味着经验主义倾向在他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论思想产生极大影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在认识论上,他动摇于唯物的经验主义与唯心的理性主义之间。他的唯物的经验主义思想对后来的经验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感觉能力的感官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先天而来的痕迹,只有在外物的直接作用下,才产生出感觉。”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蜡块说”。亚里士多德把感觉比作蜡块,同样,他也把心灵即理性比作蜡块。他说:“心灵所思维的东西,必须在心灵中,正如文字可以说是在一块还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蜡板上一样:灵魂的情形完完全全就是这样。”[11]“心灵与可思维的对象的关系,必定如感官与感觉的东西的关系一样。”[12]如果没有对象,理性也只能是一块白板、是一本没有写字的书。

他明确指出:“理智中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早先存在感觉中的。”[13]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作为白板说的最初形式,对后世哲学尤其是近代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洛克的白板说就是以此为基础,赋予其时代的内容和进行新的哲学论证的结果。

2.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经验论的直接的前导。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强调经验和实验的思想是近代经验论的直接前导,达.芬奇特别强调感知能力和经验观察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因而,研究自然绝不能靠抽象思辨和抄袭前人,而必须以经验为依据,必然采取实验的方法。他说到:“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14]“智慧是经验的产儿。”由此可见,达·芬奇不仅强调了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且他是实验方法的奠基者。

3.培根与霍布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先驱者。培根是英国近代经验论的始祖。他提出了认识开始于经验的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创立了科学的归纳方法,为后来的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是继培根之后出现的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他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并且避免了培根的某些片面性和不彻底性。“洛克在讨论人类理性起源的著作中,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15]可见,培根和霍布斯的经验论思想是洛克经验论的直接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指出,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6]黑格尔也认为:“培根一直被赞扬为指出知识的真正来源是经验的人,被安放在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顶峰。”[17]

可见,培根和霍布斯的经验论思想是洛克经验论的直接的思想来源。培根对“经验”这一概念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他认为经验不只是单纯的直观,更重要的是实验,从而丰富了经验的内涵。同时他针对当时忽视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两种片面性,强调把两者结合起来。但是,总的来说,培根本人还是一位重经验、轻理性的经验主义者。

霍布斯是继培根之后的英国又一著名唯物论者。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了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而且避免了培根的神学不彻底性。但是霍布斯对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的思想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并没有充分展开。这就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系统化者洛克所承担的任务了。

二、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知识的确定性是贯穿洛克认识论的主线。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实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对思想的外壳——语言的批判和分析。洛克对知识确定性的探讨,目的在于对人生确定性的探讨。

(一)洛克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分析

洛克认为,在讨论人类的知识时,首先要考察一下自己的认识能力,看看什么是自己能认识的,什么是自己所不能认识的。这是讨论知识的确定性的前提。而洛克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认识主体的主体能动性的探讨。

1.洛克充分肯定主体能力的作用。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的开篇中就隐含地提出了人类理解的主体性问题。在题为“赠读者”的导言中,洛克认为人类的“理解可以说是心灵中最崇高的一种官能。”而且,我们在讨论人类的知识时,“应先考虑自己的能力,而且看看什么物象是他们所不能解决的。”[18]洛克所说的“理解”泛指人的认识能力。洛克还把人的理解比作眼睛,认为这种眼睛在注意外的物的同时,也注意自己本身,探索本身的活动及其规律,那么理智这只眼睛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这说明,洛克已经意识到对客体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正确认识主体本身,进而明确了人的主体能力是正确认识客体的必要条件。

2.洛克认识论的前提是承认主体能力的存在。认识主体处于何种状态?洛克认为,要建造宏伟坚实的知识大厦,就必须首先“扫清道路,打定基础。”因此,他在阐述自己经验论的认识论思想体系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论证了认识来源于经验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在洛克看来,人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在它上面“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19]“我们底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并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20]洛克的“白板说”是从观念的来源角度提出的。但从观念与知识的形成来看,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而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21]这就是说,知识从起源上看,心灵如白板;知识从构成上看,则必须承认主体的某种能力的存在,显然,洛克的回答是双重的。“白板说”并非以舍弃主体机能为内涵,相反,洛克认识论的建立,以承认主体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3.洛克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第一,洛克在观念起源问题上,论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在洛克看来,人们是借助主体能力获得外部事物及心灵的简单观念,进而构造出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由感觉或反省得来的关于外部事物和心灵活动的直接经验或观念。它是单一不可分的。简单观念的获得具有被动的接受性,然而,洛克也同时看到,没有主体的接受力及主体心灵的特殊观照,人们不会得到简单观念。就主体形成简单观念时不能超脱外物的刺激而言,主体是被动的、被迫的,“因为不论我们甘心与否,而感官的主体对象一定会把它们的特殊观念强印在人心上。”[22]但是,如果外物的刺激不能“达于人心”,或者说主体对外物的刺激没有给予“注意”,外物“在器官上纵然有充分的刺激”,主体也不可能形成简单的观念。例如“身中虽有平常能发生声音观念的那种运动,他亦不能听到声音。”[23]但是,如果外物的刺激不能“达于人心”,或者说主体对外物的刺激没有给予“注意”,外物“在器官上纵然有充分的刺激”,主体也不可能形成简单的观念。复杂观念是主体在对简单观念进行组合或分离中,“被人心由简单观念造成的”观念或命题。复杂观念的产生,以主体固有的高层能力为前提。总而言之,在洛克看来,“心灵内部活动”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的主动性,即能够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复杂观念。

第二,洛克在论述知识的构成中,表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洛克认为:“知识就是对于两个观念是否符合的知觉。”[24]知识的产生,除了主体在形成观念的各种能力外,还须具备一些其他能力。首先,直觉能力。直觉能力是指主体不借助其他观念的媒介所具有的直接观察两个观念间是否契合或相违的能力。其次,推理或解证能力。凭借直觉能力,主体并不能发现所有两个观念间的契合或相违。为此,它必须借助别的观念为媒介。这种以别的观念为媒介而寻求“两个观念间的契合或相违的能力,即所谓的推理能力。

第三,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中,论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洛克曾写道:“人心中许多的感觉观念,并不必是外物底真正影像。”按照洛克“两种性质”的说法,物体的第一性质是它所产生的相应观念的原型,物体的第二性质则是产生该性质的观念的“能力”而非原型,因而第二性质的观念同第二性质并不“相似”。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引起了后人的广泛争论,在此我们无意对它加以评论,但至少可以指出,洛克提出了在把外界事物转化为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主体因素的介入,观念与刺激产生这种观念的客体的自然原型产生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主观自生或随心所欲的,它仍然是以对象自身固有的性质为基础的。同样,由于主体因素的介入,在复杂观念与知识的形成中,亦会产生偏激与错误,如在抽象过程中,主体对从各种特殊事物那里得到的独立的简单观念进行改造,不但舍弃了一种性质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而且舍弃了与自身共存的特殊事物的一些情节,对于丰富具体的对象来说,这样的抽象是片面的。

(二)洛克对观念知识的探究

洛克在探讨了认识主体的能力之后,便开始探讨人如何运用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去获取构成知识的材料——观念。因为在洛克看来“知识就是对于两个观念是否符合的知觉。”[25]洛克所说的观念是指感觉和思维的直接对象。他说道:“任何心智感知到的东西或者任何感知的直接对象——思维或理解,我称之‘观念’。”[26]

1.洛克的“白板”说——反驳天赋观念论。洛克认为,要建造雄伟坚实的知识大厦,就必须先“扫清道路,打定基础。”因此,他在阐述自己的经验认识论前,对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当时,天赋观念论有政治上和宗教上的涵义:政治上的意义是,任何斥诸天赋观念的做法都是权威主义的论证;宗教上的意义是,天赋的知识和观念是上帝给予的。因此,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是试图把认识论从教条和权威中解放出来。洛克所批判的天赋观念论主要有:一是从柏拉图到中世纪经院哲学以来的传统天赋观念论;二是笛卡儿派的唯理主义天赋观念论;三是当时英国宗教和道德领域内的原始天赋论和剑桥柏拉图学派的气质天赋观念论。洛克以“普遍同意论”和“理性发现论”为侧重点,从两个方面批判了天赋观念论。一方面从认识领域批判了天赋观念论,指出“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另一方面从道德上批判了天赋观念论,指出“没有天赋的道德原则。”两者统一起来就是“人心中没有天赋原则。天赋观念论者的一个主要论据是“普遍同意论。”在他们看来,某些观念或原则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因而是天赋的。对此,洛克指出:“人们虽然应用普遍同意作为论证来证明天赋原则,可是在我看来,这个论证似乎还可以证明,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天赋的原则,因为一切人类并没有普遍同意的原则。”[27]洛克在论证了认识领域中没有以“普遍同意”和“理性发现”为基础的天赋原则后,便进而论证同样也没有以“普遍同意”和“理性发现”为基础的天赋道德原则。洛克认为,道德原则也不是人们普遍同意的。他引用了许多生动的材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甚至对立的道德原则。

可见,天赋观念理论者的“普遍同意论”是毫无根据的。洛克在驳斥认识领域中的天赋原则时,已经作出结论:运用理性发现人心中的天赋原则是自相矛盾的——原则需要理性来发现,就说明它不是天赋的,而是被发现的。洛克认为,这一点也适合于道德原则。他说道,凡是道德原则都需要证明,无论提出一个什么道德原则,人们都有权追问为什么要这样的理由,如果有天赋的道德原则,它便必然在一切人心中都是自明的。道德原则需要证明,这就证明它不是天赋原则。“理性发现论”不能证明人心中有天赋的道德原则。既然人心中没有天赋的观念。那么人的心灵处于何种状态?人的观念又是从那里来的?洛克指出,人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没有任何观念。如人们不能想象“一种自己不曾闻过的香气,”也不能“想象一种未曾刺激过上颚的滋味,”[28]“一个儿童如果处在一个地方,到了成年以后,所见的仍是除了黑白以外,再无别的,则他一定不能有了红或绿的观念。”[29]这就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白板论。

2.洛克提出的“感觉”和“反省”。洛克在对天赋观念论作了系统的批判之后,论证了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基本原则。他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并且最后是来源于经验的。”[30]洛克认为,感觉和反省是我们获得全部知识的两个源泉。笔者认为,洛克关于“反省”的学说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主要有以下的理由:

第一,洛克的“反省”说的提出是以“白板论”为前提的“。“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理解的能力,包括知觉、意欲、等。洛克把整个人的认识比做一个“暗室”,把“内外两种感觉”比做暗室上的“窗子”,声称只有它们能“把光明透过来”,把“外界事物的可见的肖像或观念传达进来。”[31]洛克既然认为人的心灵是块“白板”,把整个人的认识比做“暗室”,把内外两种感觉比做“暗室上的窗子”,这说明认识只能从经验而来,而绝不会主观自生。按照洛克哲学思想本身的逻辑,“反省”说只能进一步在认识论问题上,贯彻唯物主义,而不是谈什么主观主义,如果那样,就等于自相矛盾。当然,仅仅按逻辑推演,还不能证明洛克的“反省”说是唯物主义,还必须进一步分析洛克怎样处理感觉和反省的关系的。

第二,洛克主张“感觉”先于“反省”,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洛克在运用“反省”范畴时,他首先是把对外部事物的感觉放在首位,因为“我们所具有的大部分观念的这个巨大源泉,是完完全全依靠我们的感官。”[32]在此基础上,他强调:“心灵从外面接受了上面几章所说的那些观念之后,当它把自己的眼光转向自己的内部,观察自己对于本身具有的那些观念所进行的活动时,它就从而取得了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和它从外物接受的任何观念一样,能够成为它的思考的对象。”[33]他强调反省是内部的心理活动,但这种心理活动是在感觉之后的心理活动,是在通过对外物的感觉已获得许多“观念”作为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反省得到的观念是在对外感觉的基础上得到的,并不是生来具有、主观自生的。

总之,洛克对反省的论述,贯穿了一切认识最终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坚持了人的心理活动必须以感觉材料为基础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洛克通过对知识的来源——感觉和反省的分析,认为通过这两种经验,就可以在心灵这张白纸写上了观念的文字,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宏伟的知识大厦。一切崇高的思想虽然高入云霄,直达天际,亦都是导源于此,立足于此的。

3.洛克的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洛克在分析了观念的起源之后,又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洛克认为:“要明白了解我们知识底本质、方式和限度,则我们应当在自己的观念方面,仔细注意一件事;就是说,有的观念是简单的,有的观念是复杂的。”[34]

洛克所谓的简单观念,就是由于外物及其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观念,和对自身心理作用的直接反省而产生的反省观念。也就是说,由感觉和反省两种途径得来的观念都是简单观念。简单观念的特点就是它内容的单纯性和不可再分性。洛克把简单观念区分为:(1)专属一个感官的观念;(2)属于内省的简单观念;(3)各种感官的简单观念;(4)由感官和反省而来的简单观念。在这些简单观念中,洛克特别重视触觉的各种观念。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是一切知识的材料和元素,有了它,人的心灵就可以构造出多种多样的复杂观念。在洛克看来,所谓的复杂观念,就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观念。

总之,洛克认为,主体凭借自身所具有的组合、比较和抽象作用,将简单观念制造成复杂观念,使观念种类繁多起来,从而“远远地超出感觉和反省所供给它的东西。”[35]“不过这些观念仍限于由前两个途径来的那些简单的观念,因为它们是人心中一切组合底最后底材料。[36]这就是贯彻了“凡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先在感觉中”的这一经验主义原则。

(三)洛克对知识的理解

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实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对思想的外壳—语言的探讨。洛克把语言问题提到了哲学高度,并与认识论的研究自觉地结合起来,为哲学认识论开辟了新的领域。

1.探讨语言问题的原因。洛克为什么要探讨语言问题呢?他在“致读者”和《人类理解论》的正文中把他的目的表达得很清楚。他认为,知识受到“含混的、无意义的语言形式”的妨碍,这些词语“给深入研究和高层思辨带来错误。”如洛克在《致读者》中就说到:“可现在的人们竟自矜博雅,虚伪造作,在各种科学中应用了奇怪、荒诞而不可理喻的许多名词,炮制一套玩意儿,以致使本应成为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的哲学被认不适合或不能引入大雅之堂,高谈之中了。”[37]

可见,洛克认识到,含糊、混淆的语言是知识的一大障碍。同时,洛克还认识到,知识是用来表达的,命题则是由词组成的,那么要理解知识必须理解语词的本性。洛克说到:“在观念与语词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抽象观念与一般词彼此有着恒常的关系,以至我们不先考察语言的本性、用法,以及意义,我们就无法更清楚,更明白地谈论我们的知识,而知识又皆在于命题。”[38]

因此,为了扫清认识的障碍以及更好地理解知识,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用了整整一卷,即第三卷,专门对词和语言的本性作了考察。

2.语言的功能。洛克认为语言是使人类这种自然的社会动物之间的交流变得便利的一种工具。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与他人交流我们的思想。洛克认为,别人的思想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能直接意识到只有我们自己的观念,通过发出指令或者表达观念的声音,我们便能与他人交流我们的思想。洛克在主张语言的主要功能是社会交流时,并没有否认语言有私人用途。洛克认为语言可以为我们私人使用记录我们的思想。洛克指出,要是这样,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最高兴的任意词或任意记号。”[39]因此,洛克认为,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运用什么语词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就显得十分重要。

3.语言的意义。关于语言的意义,洛克认为其最为原本和直接的意义在于代表说话者心中的观念。“语词在原本的意义上什么也代表不了,它只代表使用它们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40]在洛克看来,语词是声音,这种声音是强调使用者头脑中的观念的记号。语词直接代表的是观念,而并非事物的本质或属性。一个说话者必须直接知道他或她说出的语词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并且清楚我们只直接知道我们自己的观念。如果一个语词不代表说话者头脑中的观念,就像一只鹦鹉发出的声音一样没有意义

洛克作为西方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精髓基础之上也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洛克在泰利士、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培根以其霍布斯的经验论思想基础之上对主题认识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充分肯定了主题能力的作用,进一步论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而且从柏拉图到中世纪经院哲学以来的传统天赋观念论、笛卡儿派的唯理主义天赋观念论、英国宗教和道德领域内的原始天赋论和剑桥柏拉图学派的气质天赋观念论这几个方面驳斥了天赋观念论,提出了欧洲史上著名的白板论,并以白板论为基础提出了感觉说和反省说,在感觉说和反省说中他主张“感觉”先于“反省”,洛克对感觉和反省的论述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洛克在探求知识的同时还对语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在《人类理解论》中用了整整一卷,即第三卷,专门对词和语言的本性作了考察,由此可见洛克将语言问题的重视,洛克以上的认识论思想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与此同时也为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待续)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1页。

[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2版,年第309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页。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页。

[5][1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5页、136页。

[6]《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第660页。

[7][8][9]北京大学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3页、353页、354页。

[10]转引自李武林等编:《西方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11][12]北京大学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2—153页、150页。

[14]北京大学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164页。

[1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页。

[18]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页。

[19][27][31]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8页。

[21][28][31][34][36]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页、130—131页、130页、85页、133页。

[22]洛克:《人类理解论》,第282页。

[23]洛克:《人类理解论》,第83页。

[24][25][32][35]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16页、416页、371页、369页。

[26][美]格瑞特?汤姆森著:《洛克》,张世英等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页。

[29]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页。

[30][33]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16

[37][英]柏林著,《启蒙的时代》,孙尚杨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本,第29页。

[38]转引自:阿龙著:《约翰·洛克》,陈恢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39][美]格瑞特·汤姆森著:《洛克》,张世英等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页、51页。

[40]转引自:阿龙著:《约翰·洛克》,陈恢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31页、242页。

[1][美]格瑞特·汤姆森.洛克[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阿龙著.约翰.洛克[M].陈恢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章士嵘.西方认识论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4]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陈启伟.西方哲学论集[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8]李培湘,等.西方哲学史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李武林,等.西方哲学史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10]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1]金羽.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金羽.马克思主义创立史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26]列宁选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7]莎士比亚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8]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9]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1]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李文)

Basic Thoughts of Locke Epistemology and Its Influence

LIANG Jing-sh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John Locke was a famous philosopher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a synthesizer of western modern empiricism. His thought was extremely abundant,and his thought of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earned great fame for him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Locke described his thought of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in his work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mainly included two respects.Firstly,Western European philosophy from the middle 15th century to the 16th century: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This period is named as Renaissance that the great brilliant era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Secondly,17th century Britain:the fertile soil that the forming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As the master of British empiricism,the forming of Locke's theory had deep historical origin,grew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apitalism.The determinacy of knowledge is the masterstroke of Locke's epistemology.Locke thought that seeking clear,definite knowledge was not available while only depend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ous or the concept,but turning to the criticism and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The purpose of John Locke's discussion on the determinacy of knowledge lied in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terministic of life.So,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1)Analysis on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theme;(2)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knowledge;(3)Comprehension and analysis of language.The influence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to western philosophy embodies in mainly:(1)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ritish empiricism.(2)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8th century France Enlightenment and the 18th century France materialism.(3)Impact o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Kant and Feuerbach's philosophic thinking had all been impacted by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in various degrees.

Locke;epistemology;basic thought;influence

B561.24

A

1008—7974(2010)06—0043—08

2010—03—05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认识论洛克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破耳兔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哲学分析(2019年2期)2019-12-16 13:33:51
思 辨
中国诗歌(2019年6期)2019-11-15 00:26:47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