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城
(通化师范学院团委,吉林通化134002)
礼仪社会整合的实现思考
王城城
(通化师范学院团委,吉林通化134002)
礼仪的媒介功能和规范功能促使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与群体间的矛盾,从而达到社会群体内部的整合以及社会群体间的整合,最终实现国家整合的目的。文中主要解析礼仪实现社会整合的过程。其作为一种具有标准化意义的外在符号,从最先被个体进行简单的外在模仿到把礼仪的外在符号渗透到个体的内心世界的内化过程、再到透过思维、行为方式体现出其内在的礼仪结构,形成礼仪行为惯习。当个体礼仪惯习成为群体惯习,最终促成共同的礼仪规范、共同的价值观确立。通过个体对礼仪的学习过程,将礼仪符号、礼仪规范联接起来,最终实现礼仪整合。
礼仪;内化社会整合;实现
中国自古素有重礼传统而被誉为礼仪之邦。无论是以礼治国的春秋时期,还是礼仪之邦美誉鹊起的大唐盛世,“不学礼,无以立”的社会意识与时尚不仅展示着当时百业俱兴、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构建了我国古代文明的丰富内涵。随着历史长河的向前涌动,礼仪作为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继承、发扬与革新,不断地赋予鲜明的时代色彩。一些符合人类社会本质、符合人们共同需要的基本礼仪仍然保留和传承下来,继续发挥着处理调整社会各种关系的准则与规范的作用。
和谐的社会既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又要避免社会向着无中心、松散的方向发展。整合则是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这对于一个正处在重要发展关键期的社会来说,形成新的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的体制和机制、保持发展所必须的秩序,构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新时期利益冲突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如何处理好影响社会整合的这些矛盾,礼仪作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对社会整合,尤其是对和谐社会的整合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礼仪社会整合过程主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礼仪在宏观上是一种具有标准化意义的符号,它通过个体学习礼仪的微观阶段形成社会规约,最终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整个过程是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过程。
所谓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由“礼”和“仪”两部分结合而成的。“礼”是指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这种“礼”的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相互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礼”表现为一定的章法,不同时代,不同地点有着不同的“礼”——即规范。所谓“仪”是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惯例。在现代社会中他主要指礼貌、礼节、仪式等。
礼仪是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标准化符号。礼仪符号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1)礼仪是由外在形式即符号组成的。诸如语言、姿势和程序。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最先感受或体会到的就是礼仪的外在符号形式。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礼仪外在符号形式不仅包括身体姿势、还包括词语,以及程序诸多符号组成的,简而言之,礼仪本身就是符号。
(2)礼仪的外在符号形式具有主观意义。礼仪的外在形式不是普通的形式,而是互动中主体赋予礼仪符号的特殊含义。因为人本身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标示着另一个个体即将做什么时,这个个体实际上意识到了他自己行为的意义个体在互动中多次采用了象征符号,而他也会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这种象征符号对互动产生的影响。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个体得出在互动中采用礼仪外在符号会提高沟通效果,达到互动的目的。同时,互动的对方也能够理解礼仪的外在符号的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时礼仪的外在符号就是具有意义的符号。
从礼仪符号的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礼仪就是外在符号,并且是有意义的外在符号。在互动中礼仪符号意义被社会或群体所理解,因此具有社会性。而礼仪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社会性的有意义的符号,它是人们在互动中具有正面中介作用。
以礼仪为规范,达到社会整合的过程称为学习礼仪阶段。它主要包括个体对礼仪的模仿、礼仪内化、形成礼仪惯习的整合过程,也是个体运用礼仪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1.模仿
个体在互动中首先所接触到的是礼仪的外在形式——语言、姿势和程序。模仿是礼仪通向规范整合的第一扇大门。
“所谓模仿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为着掌握语言以及其它各种技能,必要借助于模仿。通过模仿个体可以直接吸取别人的经验以充实自己。”①
模仿是礼仪实现社会整合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看到大人用筷子吃饭,年幼的孩子就会放弃用手直接吃饭,而是学着大人的样子,也用筷子吃东西。这就是最简单的礼仪模仿,这一切可能是在无意之中完成的。个体首先通过模仿来掌握礼仪外在符号的三种形式,即姿势、语言和程序。只有通过模仿礼仪外在的符号,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人互动才会有可能,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礼仪的模仿阶段只是礼仪成为规范的最初级阶段,它只停留在对礼仪外在的、形式仪的部分的简单认识,只是对礼仪符号的外在形式的模仿,而在这个阶段礼仪符号只是外在的、个体并没有经过意识地去模仿阶段,并没有内化到个体成为自己的心灵,模仿的个体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礼仪符号的真正内含。
2.内化
个体在完成对礼仪符号模仿过程,并不是礼仪过程就停止,个体不断体会到礼仪的真正含义,逐渐形成个体对礼仪的内化。
礼仪内化实质上是指礼仪外在符号向主体意识的转化。即把那些外在模仿的姿势、语言和程序,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知识体系。
礼仪内化的过程是客体对主体刺激,是外在与内在进行的一种沟通形式;礼仪内化的过程也是渗透的过程,把外界的东西渗透到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人的综合素质。内化过程主要分为两步:
首先,理解过程即个体认知过程。在互动中的各种礼仪姿态经过模仿过程(即注意、保持、再现)而展现出来的。人们把这种礼仪模仿过程逐渐运用到工作、生活互动之中,其中礼仪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礼仪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礼仪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人们在互动中预先对礼仪意义形成的共识。
个体理解礼仪符号的过程是一个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属于内化过程的前提条件。只有个体理解礼仪符号的意义,礼仪的内化过程才能够实现。
其次,接受过程也是主我转化为客我的过程。当这种礼仪符号有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礼仪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礼仪符号意义被个体理解,个体认知礼仪符号的内含,个体在模仿过程中就已经显示出对礼仪符号的初步认同并接受。
礼仪符号的内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礼仪符号在个体与自己沟通,与自己互动的一个过程,是主体我向客体我转化的过程。当个体模仿礼仪符号完成以后,关于这一模仿的记忆就转化为自我概念中客体我的成分。个体回顾他刚刚完成的行动,一般要反思这个模仿对于他自己身份的意义,从他人立场观点上评价已完成的模仿;在计划未来行动时,个体暗中预测模仿该礼仪符号可能的结果;该礼仪符号应用的情境等等。主体我逐渐慢慢地转化为客体我,个体吸收、理解、运用转化礼仪符号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达到个体心理世界与礼仪文化之间的协调统整;这个过程使礼仪外在的符号形式,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一种外在的礼仪模仿行为渗透到个体的性情倾向中,个体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即礼仪符号实现内化。
礼仪符号的内化阶段是把礼仪的外在符号渗透到个体的内心世界的过程(由主体我转化为客体我的阶段),也是礼仪进行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礼仪成为规范的必不少的阶段。礼仪符号内化过程使个体对礼仪符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礼仪的本质也有着一定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它引起个体认知结构质的变化,主要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更加符合客体的过程,表现为认知的发展和深化,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这种内化过程难度较大。新礼仪概念一旦建立起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起质的变化,得到新的发展。
3.礼仪惯习
如果说个体对礼仪的模仿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认知过程;礼仪的内化过程是客体化主体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礼仪形成惯习就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礼仪形成惯习是礼仪能否够实现社会整合的关键。
个体由一种不自觉的模仿到对礼仪本质、内含的一种自觉的理解及应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而且还透过它们(思维、行为方式)体现出其内在的礼仪结构。礼仪成为一种行为惯习或者称为行为模式。当礼仪的外在结构内化成个体的礼仪结构时,这种内化的礼仪结构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它是内化礼仪结构的外在结构,同时又是外化个体的内在礼仪结构。当内化的礼仪结构影响个体的行为时就形成礼仪惯习,即一种相对稳定的礼仪行为模式。我们不会意识到礼仪惯习和它的动作,而它确确实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没有被注意到的最实际活动,如我们吃东西、走路、说话甚至是擤鼻涕中显示出。
礼仪形成惯习的阶段是个体学习礼仪的最高级阶段。它不仅把外在的礼仪结构内化到个体身体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用内化的礼仪结构来指导或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礼仪惯习是礼仪成为规范的一个途径,个体对礼仪符号由模仿、认知、内化到惯习,最终成为影响或规范个体行为的方式。礼仪惯习是一种内化结构,能够限制个体的想法和行动选择,起到了规约的作用。礼仪惯习也并非完全是个体的、微观的,因为惯习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的特征,惯习是社会性地体现在身体中的。因此礼仪惯习的形成也是礼仪由个体的微观学习阶段转化为宏观礼仪规范的转换器。
礼仪学习阶段的三个过程:模仿、内化和惯习,清晰地展现个体是如何学习礼仪,礼仪最终如何成为规约,规范个体行为的微观过程。三者是递进深化的连锁关系,缺一不可。
个体礼仪惯习来源于社会化,即礼仪内化的生成过程,在身体上的体现,个体形成礼仪惯习就形成了个体礼仪的规约,因为惯习具有集体性,因此,人人都形成礼仪惯习最终促成共同的礼仪规范、确立共同的价值观。礼仪规范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外在礼仪规范又重新对个人行为加以约束和引导。礼仪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规范。
礼仪规范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人的内在生活内容与内在生存空间的秩序调整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促成了内在精神生活的有序化、合理化和归属感,这必然导致人的外在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有序化和合法化。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若没有或者缺乏一些必要的基本礼仪价值规范,人们便难以保持统一的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这就必然会离散、分化甚至瓦解。礼仪规范像“粘合剂”把个体乃至社会各系统牢牢地整合在一起;同时又像“隔离器”一样,把各系统恰到好处的隔离开来。(礼仪规范像水泥一样,既把个体和系统像砖似的粘在一起,又让它们相互独立而在一定范围内互不侵犯。)
注释:
①林传鼎,陈舒永.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456页.
[1]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7-15.
[2]李金秀.先秦儒家礼仪观与当代礼仪规范[J].社科纵横,1999(6):50-52.
[3]谢宏忠.传统礼仪与当代青少年的个性整合[J].青年探索,2004(2):28.
[4]王光荣.人生礼仪的文化透视[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0):7-13.
[5]王小琴.浅谈礼仪的三种社会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9):29-30.
[6]王处辉.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8):101.
[7]张翼.再论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J].兰州商学院院报,1995(4):67-69.
[8]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5-56.
[9]林传鼎,陈舒永.心理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56.
[10]高剑平.樊端成.论转轨变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35.
[11]刘智运.内化学习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1998(3):29-31.
[12]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199-202.
[13]朱建.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化[J].殷都学刊,2000(1):45-46.
[14]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J].学术探索,2004.(1):33-34.
[1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5.
(责任编辑:卞实)
Thinking on Achieving Social Integration of Etiquette
WANG Cheng-cheng
(Youth League Committe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Media function and norm function of etiquette can urge the social groups continuously to regulate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group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process,thereby achieving internal integration of social groups and integration among social groups and completing national integration at last.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the etiquette's social integration.The etiquette is a kind of external symbols with standardized meaning.The formation of etiquette behavior includes three stages:firstly,the individual carries on the simple external imitation;secondly the etiquette's external symbols permeate the individual inward world;thirdly,reflecting the internal etiquette through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patterns.When the individual etiquette habit becomes the groups'etiquette habits,the common etiquettes and values become the norm at last.Through the micro-process of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the etiquette,the etiquette symbols and etiquette norms are connected,the etiquette integration is realized ultimately.
etiquette;social integration;realization
C913.4
A
1008—7974(2010)06—0082—04
2010—03—09
王城城(1981-),女,吉林省白山人,通化师范学院团委教师,长春工业大学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