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综述

2010-04-19 11:55:21刘洪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高句丽军事成果

刘洪峰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吉林通化134002)

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综述

刘洪峰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吉林通化134002)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史承上启下社会大变迁的转折点。对于唐史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一直予以高度关注,20世纪以降已具有世界性规模。作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历史的高句丽史,在整个唐史研究中也长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建国以来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作一简要的归纳,阐明高句丽政权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不容置疑性。

唐朝;高句丽;唐史研究

20世纪以来,随着进化史观、唯物史观、兰克史学、年鉴学派等各种史学理论和天文地理、气候环境、文物考古等学科的交叉发展,与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和六千余方唐墓志的发现和整理,以及陈寅恪、唐长孺、严耕望、崔瑞德、内藤湖南等中外一批大师级学者的介入,使唐史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这一阶段开始,唐史研究开始具有世界性的规模,除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外,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一些国家的学者也纷纷进入到了唐史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大致有近千余部著作和二万余篇论文公开发表,内容涵盖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民族、宗教、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作为唐史研究中的民族问题,高句丽的相关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学者们探讨的内容之一。

一、唐朝与高句丽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转折时期。它从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国至唐天佑四年(907年)灭亡,经历了289年的历史,共有20位李氏皇帝相继即位①,成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在与高句丽并存半个世纪里,唐朝经历了唐高祖李渊(618-635)、唐太宗李世民(635-649)和唐高宗李治(649-668)三位皇帝。在这期间,居于中央王朝地位的唐朝刚刚从战火的洗礼中站立起来,统治者比较注意吸取前朝的教训,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采纳臣子的意见,政治风格比较开放。唐政治、经济、文化圈在贞观时期已经雏形。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从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至唐总章元年(668年),经历了705年的历史。这期间,共有21代28王相继统治一方。在与唐朝共处的50年中,高句丽经历了荣留王(618-642)、宝臧(642-668)两位王②。高句丽在荣留王时期奉行事唐政策。荣留王在位25年,先后遣人入唐10次。③荣留王的事唐政策换来了唐朝对高句丽的信任和支持,高句丽在整整25年中没有和唐朝发生正面冲突,其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在盖苏文杀掉荣留王建武之后,高句丽国内经历了较大的动荡,被扶上位的宝臧懦弱,高句丽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盖苏文手中。其对唐政策也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宝臧在位的27年里,先后遣人入唐8次。④高句丽宝臧时期对唐朝朝贡次数的减少和对唐朝最高权力的漠视招来了唐朝对高句丽的武力征伐,并最终导致其灭亡。笔者在拙文《唐丽战争原因综述》⑤中已经将唐朝与高句丽政权的来往、唐丽战争的原因和经过做了初步的分析,这里就不再详叙。

二、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的现状

高句丽史事研究,一直是国内唐史学者所涉猎的内容之一。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的唐史研究中,公开发表高句丽相关问题的论文共有108篇,著作36部,内容涵盖了唐朝与高句丽政权双方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遗迹、遗民、人物及古籍等各个方面,具体详见表一⑥。

表一 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成果一览表

论文部分3 5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关于安东都护府记载的不同姜维公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6年第3期古籍整理3 6两唐书《高丽传》比较研究倪军民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6年第3期古籍整理3 7论唐太宗唐高宗关于辽东的诗文张思齐吉首大学学报1 9 9 6年第4期文化3 8唐代军事论略于汝波等军事历史研究1 9 9 7年第2期军事3 9对外政策:7世纪的唐朝与高句丽韩昇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8年军事4 0唐代高丽长城与扶余城李健才民族研究1 9 9 8年第4期考古4 1书评: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荣新江唐研究卷5,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年书评4 2书评:杨希义等《唐代军事史》杨泓唐研究卷5,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年书评4 3唐太宗东征高丽胜败辨刘炬北方民族1 9 9 9年第3期军事4 4唐朝对高句丽政策论析韩昇海交史研究2 0 0 0年第1期政治4 5苏定方事迹考疑试论稿拜根兴中国史研究(韩国)总第9辑2 0 0 0年人物4 6中国水军与白江口之战胡戟百济史上的战争,韩国书景文化社2 0 0 0年军事4 7中韩正史中的韩国古代音乐史料概观金吉云韩国学论文集8 2 0 0 0年文化4 8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于庚哲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0年4月军事4 9隋唐时出使高句丽的两位使者姜维东博物馆研究2 0 0 0年第1期人物5 0再论唐代高句丽的扶余城和千里长城李健才北方文物1期考古5 1唐代使者接待礼仪考李大龙黑龙江民族丛刊2 0 0 0年第2期政治5 2论唐朝的开明政策与高句丽灭亡之关系刘炬等社会科学战线2 0 0 0年第5期政治5 3唐政权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述论都兴智史学集刊2 0 0 1年第3期政治5 4唐朝对高句丽遗民的安置姜维东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4期遗民5 5唐王朝对内迁高句丽人的安置措施刘春英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6期遗民5 6灭亡高句丽的唐代名将刘仁愿事迹考述试论稿拜根兴中国史研究(韩国)总第1 8辑2 0 0 2年人物5 7唐太宗的军事艺术郭绍林洛阳工学院学报2 0 0 2年第2期军事5 8唐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号考—兼及唐朝对渤海与高句丽关系的认识马一虹北方文物2 0 0 2年第2期政治5 9唐代泉氏家族研究杜文玉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年第3期遗民6 0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唐丽战争史》评述高福顺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年第3期书评6 1唐朝东征高句丽时的粮运措施姜维东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年第4期军事6 2《唐征东将士事迹考》撰集缘起姜维东博物馆研究2 0 0 2年第4期书评6 3民族关系史和边疆史地研究的新探索——评李大龙著《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周伟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0 0 2年第4期书评6 4唐初两藩与唐的东北策略李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年第3期政治6 5白江口之战相关史地考论王小甫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年8月军事6 6从平百济之役看唐初海军熊义民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年8月军事6 7隋、唐两代伐高句丽比较研究于赓哲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年8月军事6 8隋唐两朝东征高丽研究乔凤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4年5月军事6 9 7 0 7 1隋唐与高句丽战争的内战性质不容否定肖瑶2 0 0 4年第1期军事军事政治7 2 7 3隋唐征伐高句丽刍议从隋唐君臣的高句丽观看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厉声等苗威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动态东北史地北方民族2 0 0 4年第2期2 0 0 4年第2期唐代关于高句丽、新罗的著述考略唐朝对高句丽政策的形成、嬗变及其原因姜维东李德山博物馆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0 0 4年第4期2 0 0 4年第4期古籍整理政治

7 4简论唐丽战争中的唐罗同盟与丽济同盟问题祝立业东北史地2 0 0 4年第4期军事7 5入唐三韩人研究姜清波暨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 0 0 5年人物7 6论唐朝与新罗的联盟关系刘炬东北史地2 0 0 5年第2期政治7 7汉唐时期的东北疆域张碧波边疆考古研究2 0 0 5年第3期政治7 8唐代泉氏家族墓地不在集安在洛阳令人信服李健才东北史地2 0 0 5年第4期遗民7 9洛阳西安出土北魏与唐高句丽人墓志及泉氏墓地张福有等东北史地2 0 0 5年第4期遗民8 0唐代安东都护府研究程妮娜社会科学辑刊2 0 0 5年第6期政治8 1从唐墓志看入唐高句丽遗民归属意识的变化马一虹北方文物2 0 0 6年第1期遗民8 2唐代东北羁縻府州朝贡述论宋卿东北史地2 0 0 6年第2期政治8 3隋、初唐时期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佛教状况之分析周进等东疆学刊2 0 0 6年第2期宗教8 4浅析唐朝发动征伐高句丽战争的原因曹春妮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0 0 6年第4期军事8 5唐朝对东北亚诸政权的文化输出研究姜维东社会科学战线2 0 0 6年第4期文化8 6试论唐朝初年的唐丽关系李德山北华大学学报2 0 0 6年第6期政治8 7有关泉男生降唐的问题——读《泉男生墓志铭》和《泉献诚墓志铭》牛致劲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三秦出版社2 0 0 6年第9期遗民论文部分8 8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迁郭继武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7年军事8 9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战争与军事研究王春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7年军事9 0唐前期幽州军事防御演变略论许辉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年1 2月军事9 1《唐征高句丽史》评介梁玉多东北史地2 0 0 7年第1期书评9 2让历史重焕青春——刘炬、姜维东《唐征高句丽史》评介李德山社会科学战线2 0 0 7年第2期书评9 3汉唐藩属体制的多维复原——读《汉唐藩属体制研究》姚胜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0 0 7年第2期书评9 4试论唐代营州的高句丽武人集团张春海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2期军事9 5我国东北汉唐时期壁画墓发现与研究综述孙力楠东北史地2 0 0 7年第3期考古9 6朝鲜半岛现存金石碑志与古代中韩交往拜根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年第4期考古9 7盖苏文抗唐政策的形成及起因刘炬东北史地2 0 0 7年第4期军事9 8论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之争李正乐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8年军事9 9唐代营州研究宋卿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 0 0 8年军事1 0 0唐征高句丽之战的战略研究张国亮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8年军事1 0 1唐丽战争原因综述刘洪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 0 0 8年第1期军事1 0 2汉唐时期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线路及文化交流魏存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8年第1期文化1 0 3唐太宗三次东征的军事失误马正兵等文史春秋2 0 0 8年第9期军事1 0 4试论唐倭之役与七世纪的东亚——评《白江村》黄约瑟食货月刊(复刊)第1 2卷3期书评1 0 5白江口之战余又荪大陆杂志第1 5卷第1 0期军事1 0 6唐代及唐代以前绘画中的外国人东方艺术第3 0卷2号文化1 0 7唐太宗亲征高丽出征军队数量及地域来源考略刘强军事1 0 8唐朝初年的海军熊义民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军事

在表一中,笔者共收录了相关成果144篇(部),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学者对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的探求历程。从中可以发现,最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唐史研究中就出现了对高句丽相关史事的探讨,此后便不断发展和深入,平均每年发表成果4篇(部)。

三、唐史研究中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的具体分析

首先,从成果发布时间上来看,笔者将所列成果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中,共发表成果26篇(部),约占全部成果的18%。内容包括综合类7篇(部)、政治类6篇(部)、军事类4篇(部)、考古类4篇(部)、文化类3篇(部)、宗教类1篇(部)、遗民类1篇(部)。笔者将此时期划分为高句丽相关问题研究的初兴时期。

在这一时期,岑仲勉先生的《隋唐史》和金毓黻先生的《东北通史》两部著作的出版为以后的国内唐史与高句丽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至今依旧沿用的重要参考资料。余又荪先生的《隋唐五代中日关系史》一书与高明士先生的《从天下秩序看古代的中韩关系》一文也在台湾地区开始了对唐史高句丽相关问题的研究。而在政治类题材中,学者们对唐朝的羁縻政策集中做了分析,其中张国庆先生针对性的对汉唐之间各朝政府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管理官职机构的变化做了详细的阐述。军事类题材中除了对白江口之战的探讨之外,解如智先生的《试论隋唐时期对高丽的战争》开启了唐史学界针对性地对高句丽相关问题的研究。该文指出隋朝的灭亡与隋对高句丽连年用兵有着直接关系,而唐朝数次对高句丽的征讨的目的是:“‘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这不过是其出兵的借口而已,夺取辽东之地,进而制服高丽,巩固唐王朝东北部的边疆,加强唐王朝封建中央集权君主政权的统治,才是其真正的目的。要知,唐太宗对高丽的战争,仍然是沿袭和继承隋文帝开皇末年以来对高丽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在其余题材中张明喜先生的《唐代中朝往来诗叙论》开启了文学上对唐丽关系的研究,金文经先生的《唐代外民内徙策》一文则详细介绍了唐朝对高句丽遗民迁徙的策略。李殿福先生的《唐代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与高句丽壁画比较研究》一文详细对比了渤海壁画与高句丽壁画的异同,认为高句丽壁画深受北朝画风的影响,而渤海壁画则具有浓厚的唐画风格。

第二阶段:1990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共发表成果39篇(部),占全部成果的27%。内容包括军事类12篇(部)、综合类11篇(部)、政治类5篇(部)、考古类3篇(部)、古籍整理类3篇(部)、文化类2篇(部)、书评类2篇(部)、遗民类1篇(部)。笔者将此时期划分为高句丽相关问题研究的上升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唐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唐研究》。而其他综合类题材的著作中大都在中朝或中韩关系上着手。政治类题材依旧以羁縻政策为选题中心,刘统则出版了《唐代羁縻府州研究》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唐朝开创的羁縻政策适用的范围、内容和相关政策与法律。军事类题材中唐丽战争成为了首选内容,是这一时期全部题材研究的中心。邸富生先生《隋唐时期收复辽东的战争》一文中认为:“隋唐对辽东的战争,是隋唐时期中国第二次实现大统一,结束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分裂局面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刘进宝先生在《“唐丽战争”初探》和《试论唐太宗、唐高宗对高丽的战争》中认为:“唐太宗、高宗父子之攻打高丽,也和隋文帝、炀帝父子征高丽一样,虽有许多表面原因,但贯穿始终的一条最主要原因,则是双方政治利益的冲突。……从而我们说,高丽通过各种途径阻挡南北统一,以图自存,便是隋文帝父子、唐太宗父子攻打高丽的根本原因。”韩昇先生在《唐朝对高句丽政策的形成与嬗变》一文中则将“盖苏文弑君;高句丽违诏;拯救新罗;收复辽东领土;雪隋代之耻;恐为后世乱源;大定天下。”视为太宗用兵的直接动机。刘炬先生在其《唐太宗东征高丽胜败辨》一文中认为:“唐太宗东征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要统一中国。二是要为子孙后代消除隐患。”而古籍整理类的内容全部围绕两唐书展开。这一时期的新题材除了古籍整理之外,还有书评类,全部在《唐研究》中出现。考古类选题大部分内容是高丽长城与扶余城。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8年。此段时期共发表成果73篇(部),约占全部成果的51%。内容包括军事类25篇(部)、政治类16篇(部)、遗民类7篇(部)、书评类6篇(部)、综合类5篇(部)、考古类4篇(部)、人物类4篇(部)、文化类3篇(部)、古籍整理类2篇(部)、宗教类1篇(部)。笔者将此时期划分为高句丽相关问题研究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对唐史研究中涉及高句丽的史事研究的选材范围广泛。综合类题材中出现了耿铁华先生的大作《中国高句丽史》,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高句丽政权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政权存在的历史分期、政权建设、遗迹遗物、族属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内容,是我国高句丽史学界里程碑式的著作。胡戟等诸位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作为我国唐研究基金会丛书特刊出版,该书详细反映了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唐史研究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政治类题材中羁縻政策不再居于主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藩属体制研究。李大龙先生所著《汉唐藩属体制研究》最具代表性,该书详细介绍了汉唐以来藩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该体制的维系、重建与完善。在遗民类题材中出现了新的内容——唐墓志研究,内容则多为高句丽遗民泉氏家族成员,以张福有等诸位先生发表的《洛阳西安出土北魏与唐高句丽人墓志及泉氏墓地》和牛致劲先生的《有关泉男生降唐的问题》两文最为典型。在文化类题材中出现了以高句丽音乐史料分析为内容的论文。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题材——人物类研究中着重介绍了与高句丽相关的唐将、使者及相关入唐人员,以姜清波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入唐三韩人研究》最为典型。文章充分利用正史记载,并结合石志资料、野史、笔记小说、各种文集和杂记等等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侧重对“人”的相关情况(生平、出身、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生活追求)的探讨。同时期姜维东先生的《隋唐时出使高句丽的两位使者》一文,是研究唐丽外交史的重要文章。该文介绍了唐朝派往高句丽的一位重要使者——陈大德。他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以唐使的身份巡幸高句丽,二是为唐太宗充当军事“间谍”,为其搜集高句丽相关的布防与民情。回到长安之后便写下了《奉使高丽记》一表。此表虽然已佚,但在当时却是唐太宗征高句丽重要的军事情报。高福顺先生等在随后撰写的《<高丽记>研究》一书中便系统的研究了陈大德与他的《奉使高丽记》,在现存的古史资料中探究《奉使高丽记》一表的具体内容。在考古类题材中以墓志、碑碣石刻和壁画为重点,拜根兴先生的《朝鲜半岛现存金石碑志与古代中韩交往》一文最为代表。该文认为现有的233篇朝鲜半岛与唐朝相关联的金石碑志,补充了《旧唐书》、《资治通鉴》及《三国史记》等文献记载的缺失,有助于对唐和朝鲜半岛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军事类题材中,唐丽战争仍为主流,尤其是姜维东的《唐丽战争史》和刘炬、姜维东合著的《唐征高句丽史》的相继出版,为我们研究唐丽战争的过程、原因、遗民问题和安东都护府问题等等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以上三个阶段和时期基本上与我国唐史研究、高句丽史研究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由于存在6篇(部)成果无法查知确切作者、出版或发表时期,故没有列入统计,共约占全部成果的4%。其中包括军事类4篇(部)、文化类1篇(部)、书评类1篇(部)。

其次,从成果性质上又将其划分为10大类。

在全部144篇(部)的研究成果中:军事类45篇(部),占全部成果的31%;政治类27篇(部),占全部成果的20%;综合类23篇(部),占全部成果的16%;考古类11篇(部),占全部成果的8%;文化类9篇(部),占全部成果的6%;遗民类9篇(部),占全部成果的6%;书评类9篇(部),占全部成果的6%;古籍整理类5篇(部),占全部成果的3%;人物类4篇(部),占全部成果的3%;宗教类2篇(部),占全部成果的1%。

由于高句丽政权在唐朝存在的半个世纪中有一半的时间用于对抗唐朝与新罗的联合征讨,故军事类题材的成果占31%是可以理解的。唐朝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海东三国的利害关系,以便更好的彰显自己中央王朝的地位,保持海东地方政权的均势,故此政治类题材的成果也应占很大比例。而在唐丽战争之后,唐朝如何消除高句丽统治区域内的不利影响和隐患,如何处理高句丽遗民问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也是一些学者研究的切入点,所以遗民类成果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再次,从研究学者上看,表一中共有91位学者发表过高句丽相关论著。

其中发表论著超过2篇(部)的学者共有23位,占全部学者的25%,其发表的论著共65篇(部),占全部成果的45%,现辑录如下:

拜根兴:3篇(部);耿铁华:2篇(部);韩昇:4篇(部);胡戟:2篇(部);黄约瑟:2篇(部);姜维东:8篇(部);金文经:2篇(部);李大龙:3篇(部);李德山:3篇(部);李健才:4篇(部);刘炬:5篇(部);刘进宝:2篇(部);马一虹:2篇(部);荣新江:3篇(部);宋卿:2篇(部);王小甫:3篇(部);熊义民:2篇(部);杨昭全:3篇(部);于庚哲:2篇(部);余又荪:2篇(部);张国庆:2篇(部);牛致功:2篇(部);高福顺:2篇(部)。

在上面所列名单中,长期从事唐史研究的学者有:黄约瑟、荣新江、胡戟、王小甫、韩昇、拜根兴、刘进宝、马一虹等8位。而一直以来致力于高句丽和东北民族史研究的学者则是耿铁华、李健才、李大龙、李德山、高福顺、姜维东、刘炬等7位。现将这15位学者以出生年为序简要介绍如下(详见表二)。

由此可见,唐史研究的中心区域位于北京市和陕西省,而高句丽史的研究中心区域则位于吉林和辽宁两省。

表二 唐史研究中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的学者简介

拜根兴1964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员,韩国中国史学会外国人会员,现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及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李大龙1964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一直致力于中国边疆史研究。高福顺1964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辽金元史、东北民族史。马一虹196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姜维东1972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

在这诸多成果中,包括8篇优秀硕博论文,全部都出现在2000年以后。他们的培养单位分别是吉林大学(3篇)、首都师范大学(1篇)、中央民族大学(1篇)、河北师范大学(1篇)、暨南大学(1篇)、陕西师范大学(1篇)。这些院校所在地区也正是唐史研究和高句丽研究较为繁兴的区域,这些优秀硕博论文的出现也说明了有关高句丽史事研究的选题和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渐开展。

其四,从成果内容上看,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唐丽战争⑦

关于唐丽战争已有姜维东先生独撰的《唐丽战争史》和刘炬、姜维东先生合著的《唐征高句丽史》两部大作相继问世,故在此不再做详细介绍。

在所有成果中共有36篇(部)成果包含这一内容,占全部研究成果的25%,具体如下:

岑仲勉:《隋唐史》;金毓黻:《东北通史》;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曹春妮:《浅析唐朝发动征伐高句丽战争的原因》;邸富生:《隋唐时期收复辽东的战争》;郭绍林:《唐太宗的军事艺术》;李正乐:《论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之争》;韩昇:《唐朝对高句丽政策的形成与嬗变》、《对外政策:7世纪的唐朝与高句丽》;姜维东:《唐丽战争史》、《唐征东将士事迹考》、《唐朝东征高句丽时的粮运措施》、《隋唐时出使高句丽的两位使者》;杨昭全:《中朝边界史》、《中朝关系简史》;刘炬等:《唐征高句丽史》、《唐太宗东征高丽胜败辨》、《盖苏文抗唐政策的形成及起因》;厉声等:《隋唐征伐高句丽刍议》;解如智:《试论隋唐时期对高丽的战争》;刘强:《唐太宗亲征高丽出征军队数量及地域来源考略》;刘洪峰:《唐丽战争原因综述》;刘进宝:《“唐丽战争”初探》、《试论唐太宗、唐高宗对高丽的战争》;马正兵等:《唐太宗三次东征的军事失误》;乔凤岐:《隋唐两朝东征高丽研究》;宋卿:《唐代营州研究》;王春强:《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战争与军事研究》;肖瑶:《隋唐与高句丽战争的内战性质不容否定》;许辉:《唐前期幽州军事防御演变略论》;杨希义等:《唐代军事史》;张国亮:《唐征高句丽之战的战略研究》;于庚哲:《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隋、唐两代伐高句丽比较研究》;于汝波等:《唐代军事论略》;张春海:《试论唐代营州的高句丽武人集团》;祝立业:《简论唐丽战争中的唐罗同盟与丽济同盟问题》;高福顺:《<高丽记>研究》。

2.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役,虽为唐朝与倭及百济余寇之间的战争,却是唐征高句丽战役的组成部分。

白江口系朝鲜半岛上的熊津江(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村江的入海口。作为高句丽后期军事盟国的百济,于唐显庆五年(660年)七月,为唐、新联军所灭。唐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己则押送俘虏回国。百济即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同时,鬼室福信为迎回以前赴倭国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即王位,遣使去日本,同时向倭国乞师求援,并献上战争中俘虏的唐军百余人。唐龙朔三年(663)年八月,倭国援军至,百济王丰率部分军队自周留城赴白江口迎接。倭军战船首先开战,冲向唐军水阵。由于唐军船高舰坚利于防守,倭军船小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接触,倭军立刻处于劣势。进入唐军的埋伏圈后,倭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倭军指挥朴市田来津虽然奋勇击杀,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不过片刻之间,倭军战败,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新唐书》记载:唐军与倭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⑧百济王在岸上守卫,见倭军失利,乘乱军之际,遂逃亡高句丽。白江口之战一方面使倭停止了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另一方面,唐灭百济,使高句丽政权失去了后方的盟友,于唐总章元年(668年)被唐军所灭。

在所有成果中共有14篇(部)成果涉及这一内容,占全部成果的10%,具体有卞麟锡:《白江口战争与百济·倭的关系》;韩昇:《唐平百济前后的东亚国际形势》;胡戟:《中国水军与白江口之战》;姜维东:《唐丽战争史》;李正乐:《论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之争》;刘炬等:《唐征高句丽史》;盛巽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战——唐朝与日本的白江口之战航海》;余又荪:《白江口之战》;石晓军:《唐日白江之战的兵力及几个地名考》;王小甫:《白江口之战相关史地考论》;熊义民:《从平百济之役看唐初海军》、《唐朝初年的海军》。以及《百济史上的战争》和《白江村》。

3.羁縻府州

唐朝的羁縻政策先期是否在高句丽统治地区实行,至今仍为高句丽学界争论的焦点。而唐灭高句丽之后,在其地设安东都护府,令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将兵二万以镇抚之。笔者将其列入高句丽相关问题看待,故取之。

唐朝开创的羁縻政策影响深远,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羁縻州府和都护府,实行一种自治性较大的开明统治办法。所谓“荒遐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⑨近人王小甫先生在其论著中对羁縻府州的性质做了如下五方面的概括:1)羁縻府州是为保证唐朝的永久安全和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而在边疆地区诸国、诸部设立的;2)羁縻府州设都督、刺史、司马、参将等职官,行政长官由本部首领担任,都是世袭职务;3)羁縻府州按规定都属边州都督或都护管领;4)羁縻府州有无版籍不定;5)羁縻府州往往采用当地或附近城镇、部落的名称。⑩唐朝通过羁縻府州较好地处理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开拓并稳定了边疆,建立起一个超过前代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所有成果中共有8篇(部)成果涉猎该内容,占全部成果的6%。即程志:《唐代羁縻州府简论》;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孙玉良:《唐朝在东北民族地区设置的府州》;谭其骧:《唐代羁縻州述论》;王可:《律和羁縻州是唐代调节民族关系的工具》;宋卿:《唐代东北羁縻府州朝贡述论》;张国庆:《略论唐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汉唐之间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管理官职机构的变化》。

最后,从发表载体上看,国内研究学者的成果共在86种刊物上发表。⑪

其中刊载论著超过2篇(部)的刊物或出版社共有17种,占全部刊物的20%,其刊载的论著共58篇(部),占全部成果的40%,现辑录如下:

《北方民族》:2篇;《东北史地》:9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5篇;《北方文物》:3篇;《博物馆研究》:4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4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篇;《黑龙江民族丛刊》:2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篇;《社会科学辑刊》:2篇;《社会科学战线》:4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篇;北京大学出版社:3篇(部);上海辞书出版社:3篇(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篇(部);吉林人民出版社2篇(部);吉林文史出版社:4篇(部)。

以上17种刊物或出版社主要集中在北京、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如前所述,这些地区的唐史研究或高句丽史研究相对发达,为我国的唐史、高句丽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唐史研究中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存在的缺憾

唐史研究作为我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在当今较为热门的世界性学科——敦煌学和吐鲁番学研究中,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笔者认为在这诸多辉煌的成就中,国内唐史学界对高句丽相关问题的研讨着实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1.唐史研究中一贯性地将高句丽相关问题作为中外关系史来对待。唐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唐研究》中一直将高句丽相关问题列为中外关系史范畴,将其纳入中韩或中朝关系史。我们从表一可以发现,杨昭全先生、刘永智先生、杨通方先生、黄有福先生的著作均带有“中朝关系”或“中韩关系”等字样。而在胡戟先生等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中,将高句丽相关问题同样列入到了第八章——东亚关系中的中韩关系,更没有将高句丽政权与后期处于唐朝统治下的渤海政权作为同等对待。而对于唐征高句丽期间发生的白江口之战,多数唐史研究者将其看做中、日之间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同样没有列入到高句丽相关问题来研究。

2.高句丽相关问题没有受到国内唐史学者的足够重视。《唐研究》这部唐史研究巨著从1995年出版第1卷以来,至今已经有13卷之多,共刊载相关论文550余篇。在如此之多的文章之中,仅有3篇论文与高句丽史研究相关联。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为止,建国以来国内学界共发表高句丽相关问题的论文有1392篇,出版著作227部。而笔者在唐史研究中仅仅收录了高句丽相关成果144篇(部),仅占全部高句丽史研究成果的9%。而在笔者收录的这144篇(部)成果之中,有近五分之二的成果出自一直从事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的学者之手。余下的五分之三的成果中也有近一半的成果与唐政治有关。可以说在唐史研究中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的成果屈指可数。

当然,高句丽政权作为汉唐之际存在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历史绵延了705年之久,但其作为地方政权,一直都不为历代中央王朝所重视,正史中对其相关记载并不甚丰,唯一一部可以当做高句丽研究信史的《三国史记》⑫也并非出自于高句丽人之手。再加上其他诸多外界因素,比如外界压力、经费问题、地域问题等等,国内唐史学界对其研究不甚看重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仍然希望有关唐史学者能够将高句丽史正确看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其列入我国少数民族史中来,加强对这一问题关注,把高句丽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多给予这方面研究鼓励和支持。这不仅对于唐史研究,对我国的古代史与边疆史研究也大有裨益,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最主要目的。

注释:

①不包括武周时期。

②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婴阳王》载:二十九年(618年),秋九月,王薨,号曰婴阳王。618年婴阳王薨,其弟荣留王立,故不列入这一期间。

③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荣留王》。《三国史记》记载与《资治通鉴》记载相符。

④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宝臧王》。

⑤刘洪峰:唐丽战争原因综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

⑥由于资料的问题,所列目录中定有不足之处。另本表未列入隋史研究成果,表中空白项目因未找到确切作者、时间或出处,故一律置后处理.

⑦未列入论文集类成果.

⑧欧阳修《新唐书·刘仁轨传》。

⑨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

⑩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⑪其中不包括8篇硕博毕业论文.

⑫《三国史记》为王氏朝鲜金富轼于1146年所作,是否应将此书作为高句丽史研究的信史,近年来高句丽学界一直有所争论,笔者认为其可以作为一部信史.

[1]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沈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荣新江.唐研究1-13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7.

[6]胡戟.二十世纪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王小甫.盛唐时期东北亚政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徐星华)

A Summary of Gaogouli-related Issues in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ang Dynasty

LIU Hong-fe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the crest stage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are also the turning point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For Tang'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been highly concerned.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t has been a global scale.As ethnic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the history of Gaogouli,occupies a certain place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ang Dynasty.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Gaogouli-related issues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ang Dynast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clarifies the Gaogouli regime is no doubt the minority regime of ancient China.

Tang Dynasty;Gaogouli;historical reseach of Tang Dynasty

K281/288

A

1008—7974(2010)06—0012—10

2009—09—28

刘洪峰(1981-),吉林辉南人,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研究实习员,硕士。

猜你喜欢
高句丽军事成果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乐刍议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