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探略*

2010-03-22 15:15潘玉民
图书情报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历史资源建设

潘玉民 吕 芳

(1.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2.无锡市房管局产权监理处 无锡 214001)

·档案研究·

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探略*

潘玉民1吕 芳2

(1.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2.无锡市房管局产权监理处 无锡 214001)

从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与研究的现状出发,论述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意义,提出进一步建设的路径:整合口述档案资源以及制作口述档案的人力资源;完善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法律法规、构建数字化建设层面上的运作机制,为口述档案制作、管理、利用等提供保障;深化对口述档案资源的研究,为口述档案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口述档案 资源建设

1 口述档案资源的概念

口述档案,历史界多称口述历史,也有的称口述资料。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解释:“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1]美国学者认为,口述历史是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的口传记忆[2]。

口述档案在形成上与传统档案不同。传统档案多由文件转化而来,口述档案则是为有效地保存人类社会记忆,而有计划进行的采访结果。口述档案关注了个体的记忆、经历、体验和感受,平民性是其显著特点,同时也具有叙述性、多元性和规划性的特点。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逊说:“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它把历史引入共同体,又从共同体中引出了历史。它帮助那些没有特权的人,尤其使老人们逐渐获得了尊严和自信。”[3]按载体划分,口述档案表现为录像、录音、纸质和电子四种形态。按内容划分,口述档案包括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和以主题为中心三种类型。

2 国内外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历史学界、档案学界、图书馆学界等都已对口述档案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①期刊文献方面,检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其结果分别是:“口述历史”605篇,“口述档案”162篇。②理论著作方面,出版有杨祥银著《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周国新主编《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当代上海研究所编《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翻译外国口述史著作有,保罗·汤普逊著、覃方明等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唐纳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③学术研讨会方面,2004年7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研究会在北京主办“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学术研讨会,围绕口述历史研究现状、规范与特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同年12月,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在扬州召开,表明我国口述历史研究进入了学科建设和集团作战的阶段。2006年 11月,武汉召开第三次东亚史料国际编纂机关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华口述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口述历史与历史研究”,旨在推进东亚地区史料开发、利用、研究的交流与合作。2007年8月,首届海峡两岸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两岸三地的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界定与作用、方法与技巧、法律与道德、推进口述史建设和加强两岸三地口述史工作的合作交流等问题作了热烈讨论。

实践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口述档案。全国政协整理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150多辑,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近千万字,其中相当多资料是口述档案。目前口述史研究涉及诸多领域:①历史界,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刘小萌研究员治知青口述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治慰安妇口述史,大连大学李小江教授治20世纪妇女口述史。②文学界,如冯骥才、叶永烈等所作的访谈。③新闻界,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艺术人生”栏目,各地方台做的访谈节目。④文化界,如“百位文艺家口述资料抢救、整理与研究”。⑤出版界,出版一批名人自述,如《周恩来自述》、《彭德怀自述》等,也有平民口述,如《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等,中国社科院出版有《口述历史》期刊。⑥档案界,不同程度开展了口述档案的实践活动,如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宁夏、云南等地区。除此之外,档案网站设“口述历史”栏目,档案专业杂志也设“口述档案”或“口述历史”栏目。

口述历史在我国港台学界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开始做口述历史工作,至今共整理出版口述历史访问记录89种,并定期出版《口述历史》刊物。为交流口述档案工作经验,从1987年起每年举办口述历史工作会议,由国史馆、中研院近史所、中研院台史所筹备处、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台湾省文献会、台北市文献会、高雄市文献会,以及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等单位轮流承办。香港地区也十分重视口述史的研究,如1980年香港博物馆以“香港人及其生活”为主题,制作20世纪20-60年代香港市民生活的口述历史。目前各大学、团体正积极开展口述档案的研究项目,如香港大学“香港口述历史档案计划”,香港中文大学“口述历史:香港文学与文化”研究计划,岭南大学“中国当代作家口述历史计划”,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百年建筑:口述历史”等。2005年举办了“华人社会口述历史工作研讨会”。

国外口述史资源建设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口述史研究室,60-70年代后欧洲和其他国家广泛开展了口述史活动。现在,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都设有全国性口述历史组织,出版有各种口述历史的图书。美国的口述史研究机构有500多个,研究范围更为普及,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国际档案界对口述档案也给予极大关注,1980年第九届、1984年第十届、1988年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都有关于口述档案的学术报告。

3 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意义

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个体口述档案的制作及形成;二是社会层面上的口述档案资源整合建设。前者指通过规范的程序,如口述档案项目的选题、制定计划、开展访谈、口述档案保存等,或记录、拍摄而产生形成的个体口述档案。后者是指对社会各界已形成的口述档案予以整合,解决口述档案资源如何进行传承和共享问题,充分发挥口述档案的整体价值。

口述档案具有纠正讹传、勘辨成说、印证回忆、丰富历史事件之细节等功能。全面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不论是对抢救和传承人类社会记忆与文化遗产,还是弥补档案记载的空白,以及加强社会档案资源建设,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以下案例可证:

案例1:《文摘报》2006年9月28日第2版《数字新闻》载:我国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约7.8万人,平均年龄近90岁。

案例2:左联研究者姚辛从1980年开始从事研究与访谈。他说:“我先后访问了90多位盟员,到今年,这些盟员先后大都去世了,活着的只有10多个。”[4]

案例3:2007年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命名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共166位民间艺人,其中90岁以上的4人、80岁以上的18人、60岁以上的109人,年纪最大的纳西族东巴舞蹈传承人习阿牛已经93岁高龄。其中有两位老艺人在申报过程中即已辞世,带走了他们精绝的艺术[5]。

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意义显而易见,已经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档案馆均有切身体会。如徐州市档案馆开展建立口述档案后认识到:一是挖掘了革命历史史料,丰富了馆藏内容,弥补了文字史料的不足;二是增添了馆藏特色,改善了馆藏状况;三是扩大了对外沟通和交流,促进了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6]。

其实,档案界也已认识到加强建设口档案资源的紧迫性,从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上可以看出这一趋势。《浙江档案》2006年第9期刊载魏瑚的《我国口述档案建档现状及思考》,该文在分析我国口述档案建档发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口述档案建档发展的策略是:转变观念,重视对口述档案等边缘档案的收集;加强组织,为口述档案建档保驾护航;借助外力,广泛征集口述档案。《中国档案》在理论与实践推动方面做了许多很好的工作。1994年刊载傅华的《口述历史·口头传说·口述档案——威·W·莫斯先生访谈录》,2006年第1期专门策划发表一组7篇文章:如小军《口述档案,让历史生动具体》,邓小军、左玉河《做口述档案要有紧迫感和奉献精神——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张玉琴《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化的探索》,田尚秀《保存口述记忆:档案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万一芹、洪慧娟《建立口述档案,传承历史文明》,毛巧珍《常熟口述档案征集工作全面启动》等。据实际调查,全国多家档案馆已逐步把口述档案资源纳入接收征集范畴。上海市档案馆出版《档案春秋》、《上海档案史料研究》杂志都设有“口述历史”栏目,发表口述历史文章。该馆在收集口述档案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成果也较突出。如音像制品《追忆——上海历史档案里的故事》,大量采用口述访谈的画面和录音,收到了亲历、亲见、亲闻的效果。

4 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

当下,社会各界对档案馆做口述档案工作的热情支持,为全面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著名作家叶永烈就曾表示:“我的这些采访录音带以及采访笔记,既是属于我的,也是属于社会、属于国家的,在一定的时候,我可以把这些录音带及笔记奉献给档案馆。”[7]著名作家程乃珊在2003年12月第二届上海档案论坛上也极力呼吁:“档案馆不要忽视口述历史。”[8]情报学者沈固朝1995年在《档案学通讯》第6期上发表《档案工作要重视口述资料的搜集》一文,以翔实的资料力陈口述档案建设的必要。

当然,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是一项涉及历史、档案、社会学、民族学等许多领域和学科、繁杂且浩大的系统工程,面临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就行动而言,举其要者有:

首先,整合现有的资源。目前我国口述档案资源比较分散,口述档案建设的人力资源,处于游兵散勇状态。面对口述档案资源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实施社会口述档案资源的整合策略。在社会范围内,统筹规划已经形成的口述档案资源,有计划地制作口述档案,使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口述档案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资源体系。在口述档案人力资源整合方面,需要建设一支强劲的专业队伍。口述档案的访谈制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从事口述历史访谈的人员,既要具备历史学、档案学专业的知识,又要对访谈者及访谈事项有较全面的了解把握。因此,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基本保障。

其次,构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运作机制。一是完善法规保障机制,口述档案形成及利用涉及诸多相关的法律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规范口述档案的制作、收集和开发利用。同时也必须贯彻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原则,保障受访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保驾护航。在档案馆层面,可以由内设的征集部门承担起口述档案工作任务。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全国性的口述档案组织。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模式,在国家档案馆下设全国性的口述历史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三是形成交流互动机制,加强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社会各界,尤其是史学界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信息传递,解决采访群体交叉、定位不清等问题,确保口述档案的质量。四是加强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口述档案数字化及口述档案数据库建设,搭建口述档案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实现口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

最后,深化口述档案资源的理论研究,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确立口述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重要构成的理念,目前我国的国家档案资源,多侧重于保存党政活动、经济建设活动、社会重大活动等而形成的文件材料,还没有把口述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范围。国内外日益发展的口述史实践表明,对国家档案资源范围的研究迫切需要由官档领域向民档维度转型。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涉及诸多理论问题,例如,怎样规划口述史项目,访谈如何进行,口述档案如何制作,口述档案资源如何管理和利用,它与一般档案有哪些异同,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等,都需要研究清楚。再如,怎样在法制和道德的框架下保护口述史被访谈人的利益,如何制定口述档案的规范和标准,如何明确口述档案的程序和制度等,也亟待研究解决。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做法能够成为“模本”,但对于口述档案,档案界正在开始相关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建设,试图在符合档案管理体制与口述档案内在规律的要求下,进一步科学整合现有的口述档案资源,以使口述档案得到良好地保护和发挥其社会价值。一个比较可行的操作方法是,规划组织具体的口述档案项目,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民风民俗、工商业、社会变迁、突发事件等方方面面进行访谈。对于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来说,行动胜于论道,当务之急是尽快着手建设口述档案。至于何谓口述档案,它的性质,或者口述档案是否具备一般档案定义所说的原始性问题,是否属于档案范围等,当下倒不是最重要的,这些理论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再深入进行讨论。

一个没有历史记录的民族和国度,是一个失忆而瘫痪的民族和国度,而中华民族前人们创造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应当在民族的档册上留下永久的记录。为了中华文化遗产永远地传承下去,不仅档案馆要尽快行动起来,全面开展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室也应该积极参与。

[1] 丁文进等. 英汉法德意俄西档案术语词典[M]. 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71.

[2] 唐纳德·里奇.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M]. 王芝芝,姚 力,译.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

[3] 保尔·汤普逊.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 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4.

[4] 叶 辉. 姚辛:执着的左联研究者[N]. 光明日报,2006-11-5(5).

[5] 隋笑飞. 166人3日被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8-06-10].http://www.gov.cn/jrzg/2007-06/03/content_634754.htm.

[6] 刘亚青. 独辟蹊径,探索新路-徐州市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J]. 档案与建设,1999(11):44.

[7] 叶永烈. 口述历史是“活的档案”[J].中国档案,1998(6):4-5.

[8] 上海市档案局. 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6.

ReflectionsontheConstructionofOralArchiveResources

Pan Yumin1, Lv Fang2

1.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2.Property Supervision Office of Wuxi Real Estate Management Bureau, Wuxi 214001,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study of oral archive resourc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n suggests the ways to further construct the oral archive resources: reorganizing oral archive resources, exploiting human resources for oral archives, improv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ral archiv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creating a digital operational mechanism to guarantee the making, management and use of the oral archives, and conducting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oral archive resourc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ral archiv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本文系上海市档案局科研项目“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与城市记忆传承研究”(项目编号:沪档科0707)研究成果之一

G275

潘玉民,男,1953年生,教授,发表论文100多篇;吕芳,女,1982年生,硕士,助理馆员,发表论文4篇。

猜你喜欢
历史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资源回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