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锋,楼国军
(1.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进入政治学的世界
——《政治学入门》研读
邹建锋1,楼国军2
(1.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佛莱德列希(C.Friedrich)的政治学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政治学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意义。他从自由、权威、秩序、正义与平等诸角度对政治学进行重新的诠释。当代政治学需要政治学同仁之间不断的互动、交流、沟通和理性批判,体现新鲜的时代价值与重要的启蒙意义,为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建构提供学理分析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分析新视野。
佛莱德列希(C.Friedrich);政治学;正义;平等
哈佛大学荣誉教授佛莱德列希(Carl Joachim Friedrich,1901-1984)是当代富有盛名的政治科学家、教育家和政策顾问①。1955-1971年,他一直担任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伊顿(Eaton)教授。
佛莱德列希出生在德国,曾在马尔堡、弗兰克富、维也纳接受教育。1922年,他与一群欧洲学生首次来到美国,出席一战后青年问题的学术访问项目。1925年获得历史学和经济学哲学博士,1926年进入哈佛大学政府管理系,成为讲师,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哈佛教学生涯。他于1927年成为政府管理方向助理教授,1936年成为正教授,1938年成为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生院教员。二战时,他帮助筹建哈佛大学政府管理海外学院,负责为军方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在1943-1946年间,成为该项目负责人。1956-1966年,受聘为德国海德堡大学政治科学教授,并帮忙筹建专门研究学院。1962年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67-1970年担任美国国际政治学会主席。1967年,德国总统为表彰他在美德跨文化交流和国家民主重建所做的巨大贡献,特别授予“骑士”勋章。1971年,70岁高龄、快要退休的佛莱德列希成为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在二战前,佛莱德列希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现代政治思想史、政府中的领导力、官僚制度、公共行政制度、比较政治制度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他的早期作品包括《负责任的官僚制》(1932)、《宪政与政治》(1937,1941)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对权力平衡一个新的研究》(1938)。他同样对公共舆论感兴趣。他是波斯顿委员会的副委员长和广播电视的总负责人。在二战期间,他是民主委员会执行首脑,目的是说服美国民众保存民主宪政的重要性,反对极权主义。在这个领域,他领导相关的部门发表了众多民主方面的文章。他是议会中英国分支的主任。在1942年,他出版了《人及其政治信念》。战后,他参与了德国的建设。1947-1948年,他是德国军事政府的宪法和政府事务的观察员。他参与了联邦德国共和国宪法的起草。他的国际政治理论和想法远不局限在德国,他作为一个宪政顾问,对联邦制度有深入研究,把自己所了解的宪政理论、实践和信仰的学问应用到其他几个国家,并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为欧洲共同体起草宪法。他的兴趣是多元化的,在1952年他出版了《巴洛克的时代》——一件反映他对这时段历史着迷的作品。在1953、1954年又相继出版了研究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著作②。
政治秩序的维持是政治共同体的责任。佛莱德列希的学生和同事亨廷顿采用大量的经验分析研究方法,突出政治秩序的现实重要性,把政治秩序的规范研究转变为可以感知的实然分析,推进了政治秩序的研究深度③。而佛莱德列希本人主要从规范的角度分析政治秩序的几个内在关系和政治思想史上的秩序设计理论。
在佛莱德列希看来,政治共同体秩序维持的困难在于如何协调政治统一与多元的关系。政治统一是指确保民众具有共同的价值、利益和信条,民众自觉认同和承认政治共同体合法性;政治多元是指民众有自己归属的家庭、教会和职业团体,有自己的独立行为领域。佛莱德列希利用滕尼斯对政治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对其作二元划分:目的性和有机性[1](pp.52-53)。立宪民主政治的目的就是将二者协调起来,并以妥协、包容的精神程序化地加以组织。
佛莱德列希并没有突出政治秩序的现实重要性,他认为秩序之外的其他价值亦可以优先于秩序。他以自己书房的杂乱和刚开工的建筑工地的无序证明这种必要性。他发现,世界上最有序的地方是墓地,称之为“墓地”秩序,因为墓地的成员均为不能活动的死者,本身绝无发生事件的可能,但是墓地秩序毕竟是属于死者而非活人的。佛莱德列希认真分析了几种对未来美好政治秩序体制的政治制度设计。他认为有序和无序完全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乌托邦,都存在着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应该过分强调某种学说的正当性。
在佛莱德列希看来,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包容和妥协,协调好统一和多元、有机和目的、共有和互异的关系是理解政治共同体和秩序的关键。在讨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对政治共同体的建构中,佛莱德列希认为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人是政治的动物”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城邦以实现“至善”为目的,而人以追求“至善”为责任,所以人类不应该是陷于权力争夺的政治动物,而是以实现真、善、美为目标的高尚美德的智慧人群。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皆应隶属城邦这一最高目标,故而人类是有着高尚德性与奉献精神的。
政治共同体成为人类获得幸福的必备条件,人类必须认识到政治共同体实现的必要条件的重要性,注重从现实中寻求政治发展和政治秩序,佛莱德列希认为这些是亚氏最大的遗产。佛莱德列希认为阿奎那注意到遗产的重要性,将亚里士多德思想与天主教的传统达成某种和谐,使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能够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因此,他认为政治秩序的维持要坚持原有的政治遗产。
权威和权力概念是现代政治学分析的中心。权力可以划分为实体性权力和关系性权力两种。实体性权力把权力看作所有物,可享受、使用和滥用;关系性权力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实体性权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强制、支配、命令和武力,实际执行中具有自上而下的等级色彩;关系性权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互动、谈判、说服、交流、沟通和妥协,是一种言语权力,强调自愿、内心的感觉和平等性。
佛莱德列希认为从规范分析的角度讲实体性权力也很重要。权威是一种兼具合法性与关系性的权力,主要是指经过论证的方法将所欲之事予以正当化的能力,具有使人事权力增大的特性,传统、宗教、理性和“理论整然和严密周延的说服能力”是权威的四个要素。权威的衰落与上面的四个因素的流失有关。比如,高龄领导者因为年龄太大引发老年政治问题。佛莱德列希认为,正是由于年轻领导和老年领导的价值、信仰和利害均有差距,原来的老龄领导者周延的说明能力无法再适用新的年轻人群体和新的政治环境,从而爆发价值冲突和政策冲突,破坏政治体系权威的正当性。
政治思想史上,对权力和权威研究公认的学者是马基雅维里(1469-1527)和霍布斯(1588-1679)。佛莱德列希一反传统的观点,认为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两人都是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专门研究国家起源的开创性学者。两人由于过于关心权力而受到贬抑,并不是所谓的全体主义理论奠基者。
马基雅维里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政治的实体,探讨一个怎样的君主才能建设好一个国家,希望动荡中的民族国家能够有一位卓越超群的非凡者出现。如果说马基雅维里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的话,那么,霍布斯是个悲观主义者。霍布斯沉迷于对权力的现实主义特性分析,由于对人性善彻底的绝望,因而建构一种人与人互争的“狼式”不断冲突与战争状态。霍布斯用生物学和物理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解释政治和建构解决方案。霍布斯认为为了避免民众暴力致死,民众自发的缔约,推举绝对权威的掌权者治理社会。应该来说,佛莱德列希这样一种同情的政治诠释研究,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助于政治哲学的复兴的。
自由主义是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学理基础。自由权(liberal)是天赋的,具有客观实在性④。自由权不会因为认识者与管理阶层没有认识到而忽视它的存在,也不会因为极权政府的独裁而消灭。总之,自由权是天然的,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自由是人的根本性权利,是社会公正的基础,是人类和谐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佛莱德列希详细梳理自由理论的历史发展和自由的基本含义。古代希腊的政治自由表现为城邦的独立、公民自决和政治参与(以贝壳投票)。近代西欧自由经历过自然权、市民自由和积极自由三个层次。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从理想主义完美化取向到现实主义多元化,西欧的自由观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思维的改善。从自由自身含义来讲,它包括自我保存、自我主张和自我发展三个层次。需要补充的是,自由内部的各项权利之间是互相冲突的,而且这种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政治自由任务在于维持和谐的政治秩序,制定一套系统的救济方法和配套政策,以便让政治自由良好地实现,确保公民的行动自由、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先有良好的政治秩序而后才有个人的自由,无秩序则无自由[2](p.7)。没有救济方法与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安排,各项政治权利之间的冲突就会损害弱者的利益。而在制度的层面上采取配套政策可以减少这种危害,实现正义的政治价值。由于人获取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自由价值对于人类来讲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需要不断地调试和改善。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实中的人都是不自由的,诚如达尔所言的“某种程度上,历史的囚徒”,因而人类所能做的是提供某种程度的自由[3](p.80)。佛莱德列希认为洛克的自由观是一种精英式自由。洛克认为拥有财产才会珍惜、使用和保护自由,财产是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无财产的贫苦大众不在自由之列。密尔(1806-1873)发展政治自由观,建构个人至上主义的自由观[4](p.60)。密尔认为,某人想如何处理自己的事物,他人没有权力指挥,个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主权者。佛莱德列希认为,密尔的激进色彩自由观过分强调个人自由,不仅否定基督教,还否定源远流长的柏拉图(约前427-前347)传统,对以后的自由主义起着明显的奠基作用。政府的目的是确保此人的利益,同时也防止他加害他人。在个人与政府的层面上,个人的地位远远超过政府,政府是为个人服务而设的权威结构。
由于对正义政治价值含义理解的不同,导致实现正义方式的不同。激进主义正义观突出快速实现政治目标,暴力和流血冲突夹杂其中,导致领导者滥用暴力和民众对未来幻灭感的出现,尤其是这种暴力化倾向易产生恶性循环,美好目标的实现变得遥遥无期,政治秩序和政治传统荡然无存,最终走向独裁的反动结局,这一特征的典型表现是法国的大革命。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佛莱德列希是反对激进暴力而主张渐进改良的。他希望在制度合作层面解决团体利益间的政治冲突。他特别抨击斯大林极权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利用。佛莱德列希详细地分析柏拉图和罗尔斯(1921-2002)的渐进正义观⑤。渐进正义观强调政治精英的主动性改革而不是采取动员群众式的大范围革命。具有和谐价值观念与民主精神的政治精英间互动而不是一般民众的暴力行为容易实现渐进正义观。
C·米尔斯(1916-1962)对政治精英持激烈批评态度。他认为少数精英是反自由民主政体的自主团体[5](p.1)。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是由达尔主张的多重少数多元民主统治观,通过对纽黑文城市民主自治的经验分析,他认为正是由于精英的妥协和互动使得民主政体存续下来。可见,即便是渐进主义正义观,其内部也充满着冲突。正义观之所以要渐进改善在于正当性理由其接近真理的程度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而且重要的是真理本身绝对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更不要谈论理由与真理之间的遥远距离。
佛莱德列希认为,法律是实现正义的保障,恶法是缺乏权威之法。为彰显正义,恶法不应该全盘抛弃,应该渐进改善。正义问题的实质是正当性(合法性)问题[6](p.12)。亚里士多德提出差别原则解决正义难题。罗尔斯提出在不危及自由原则下最少受惠最大限度补偿的建议。佛莱德列希认为,正义是一个既不可化约又难以折冲的内含价值冲突的概念。他认为柏拉图的《论国家》译为《正义论》更切合。柏拉图试图解决何为正义与如何实现正义两大问题,柏拉图正义论的特色在于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通过由正当之人的合理性建构正当之国,国家不过是个人的放大,即“人国同构”模式。
何为正当之人?佛莱德列希认为追求智慧之人即爱智者就是正当之人。他认为传统的将爱智者翻译为“哲学王”、“哲学家”和“政治学教授”都是曲解柏拉图的本意的。而中国的儒学家或佛教的贤人更接近这一概念,因为爱智者对宗教方面的知识很渊博⑥。
政治平等是政治民主价值的核心要素⑦。再也没有一个概念比平等复杂,也没有一个概念比平等遭歧视。即便是著名政治学者达尔也不例外,其民主观中对政治公民与政府公共政策平等的强调近年来遭遇到以西塞(James W.Ceaser)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民主学者的猛烈批判⑧。人们有意无意将平等和激烈的改革及革命联系起来。但是,平等作为政治学核心价值和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需要我们去深入地分析。规范与经验之间的平等冲突将永远存在。
人类生而平等,人类应该彼此互敬。从政治发展史来看,不平等的状况改变了很多,但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不平等却普遍存在。无论是卢梭、尼采和马克思,还是雷、罗尔斯、达尔和德沃金都曾研究过政治平等,但是却难有一个共同的办法来解决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不平等。佛莱德列希区分了一般平等、法的平等和政治平等三者之间的区别是必要的。一般平等主要指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平等的绝对至上性。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采用差别原则。
在过去,以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是政治平等之要义,但是在现在,对分配结果的平等更受人们的重视[3](p.176)。以达成目标为例:前途考虑和份额考虑的两个层面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冲突;即使是结果分配方面,份额考虑和人的考虑的两个层面之间又何尝不是难以协调和折中的?
在探讨卢梭(1712-1778)的平等观中,佛莱德列希试图纠正传统学者对卢梭的不公正评价。首先,卢梭深深痛恨流血冲突,因而不可能是极权主义的提倡者,但是,由于法国革命精英又是深深服膺于卢梭的激近平等主义的,卢梭与大革命脱不了关系。第二,卢梭关注的主要取向是个人的政治自由,更富有同情心,更有爱心,因而不是冷漠的极权主义者。
佛莱德列希对政治哲学思想的重建带来了政治哲学的复兴⑨。正是因为佛莱德列希深刻的阅读经典政治哲学原著,使得他的分析格外地具有浓厚的学术力量。佛莱德列希以一种历史宏观的大视野和极具同情心的规范分析来论述卢梭的激进政治观,尽量从好的、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的方面挖掘政治学的核心价值,在这一点上他明显地继承了密尔同情式了解的研究方法,兼容并包,不断传承政治哲学传统,突破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围。
由于规范分析中政治哲学内部的每一项价值都是独立的、自主的,更不要说每一项价值内部的冲突性,价值相互之间难以化约,这就注定政治哲学内部存在着永恒的张力,而正是由于这种不息的争论带来的动力不断地推动着政治哲学的前进。由于每一项价值本身不可能自我运用,价值的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变数,特别是现实生活具有的不确定性特征使得政治哲学面临着永远的责难和阻力,因而不断地重新建构政治哲学成为每一代政治学者的使命。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反复建构中,政治哲学才能为政治发展提供社会正义和道德关怀。二战时期极权主义反思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佛莱德列希的政治哲学理论研究的主题、深度和广度,其对全体主义的分析已成为研究极权主义的一种范式⑩。
而后在政治学行为主义取向的环境下,佛莱德列希又与经验分析做艰苦的抗争,为政治哲学留下一个最基本的堡垒,为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一代规范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奠定基础。这也说明在政治学研究方法中,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都不应该过分偏废和过分强调,二者都是能够有助于政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的。正如著名民主理论研究学者R·达尔所说:“没有明显的理由证明经验的或科学的取向本质上与规范的取向是不相合的。它们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不了解经验取向的分析提供的事实,政治哲学容易变得不切题,甚至愚蠢。不关心政治哲学家(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提出的若干基本问题,经验分析就会有退化到钻牛角尖的危险。”[7](p.1)
注释:
①据1962年由苏米德和唐纳豪士两位学者对全美832位专业政治学者所做的学术声誉排名调查数据,在二战前,佛莱德列希位居全美专业政治学者排名第14位;在二战后,佛莱德列希全美专业政治学者排名为第10位。在这两份排行表中,不少知名学者并没有同时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佛莱德列希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长久支持。他著作超过数十种,代表作是《立宪政府与民主》(1941),该书多次重版,享誉政治学界。目前国内的佛莱德列希译著主要有:《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Friedrich”,有的学者翻译为“弗里德里希”,见刘小平:《卡尔·J·弗里德里希:极权主义与宪政国家》(《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为保证用语的一致性,本文采用台湾学者的译法。
②刘小平补充的著述还包括《注定和平》(1948)、《极权主义专政和独裁政府》(与 Z·K·布热津斯基合著,1956);《立宪的国家理性》(1957)、《法哲学的历史考察》(1958)、《人类及其政府》(1963)以及《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1964)等。
③亨廷顿(1927-2008),1951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其奠基之作。
④约翰·洛克(1632-1704)的《政府契约论》(下篇)中提出两个基本的自由概念:经济自由(拥有和运用财产的权利)和知识上的自由(包括道德观的自由)。1911年,霍布豪斯(1864-1929)的《自由主义》一书,总结了新的自由主义观,包括有限制的由政府介入经济以及所有人在交易时应享有平等地位的权利。后来形成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主要为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等思想。现当代思想家亚当·斯密、威廉·冯·洪堡、约翰·杜威、莫迪默·阿德勒、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卡尔·波普尔、米尔顿·弗里德曼都是自由思想的重要代表。
⑤罗尔斯的《正义论》标志着美国政治哲学的复兴,是规范主义的重要奠基之作。罗尔斯指出正义的两个原则:(一)一般原则:一切社会价值——自由、机会、收入、财富、自尊都应平等分配,除非某些或全部社会价值的不平等分配符合每个人的利益。(二)两个小原则:(1)保障民主秩序中公民政治权利的完全平等;(2)保障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分配中的平等待遇,虽然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社会经济的不平等是不能允许的,除非——不平等符合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有寻求不同报酬的地位的平等待遇。
⑥关于对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参阅萨拜因(Geo rge Holland Sabine,1880-1961):《政治学说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作者根据多年在康奈尔大学从事政治学教学和科研的心得写了此书,该书自1937年问世后,就被西方许多国家列为政治学教科书与必读参考书。主要著作还有Pluralism:A point of view(1923)、The two democratic traditions(The Bobbs-Merrill rep rint se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1952)等。
⑦民主是一种竞争性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某种方式确定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政治冲突、竞争、组织、领导、责任是可操作性民主的要素。罗伯特·达尔在《论民主》一书中提出,民主就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现实。他构建了著名的“多元民主主义理论”,即多重少数人统治社会的原理。他认为“辨识现代民主政体的依据,要看是否存在各种团体与组织,看他们是否拥有合法地位,以及他们相对于政府是否独立,彼此之间是否独立”。达尔指出现代民主社会是一种多元体制(polyarchy),即多种政治权力中心选民可以公平、公正地选择自己的政治领袖,政治领袖也是公平地竞争,非选举产生的,受到控制、人身自由终身的,多元体制的政治形态受到控制。
⑧详细的研究参阅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⑨很多美国政治学者认为,以佛莱德列希、伊斯顿、罗尔斯和达尔等学者为代表的著作标志着当代美国政治哲学的复兴。
⑩一般认为,除了政治学体系的建构这一重要贡献之外,佛莱德列希的学术贡献还包括对极权主义、全体主义进行批评,捍卫民主宪政思想。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英]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M ills,C.W right.The Power Elite[M].New York:Oxfo rd University Press,1956.
[6]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J].政治学研究,1996,(1).
[7][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D0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7168(2010)02-0041-05
2009-06-28
1.邹建锋(1978-),男,江西崇仁人,湖州师范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苏州大学博士生;
2.楼国军(1985-),男,浙江金华人,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生。
段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