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玲
(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邳州 221300)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形势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搭建新的管理环境,从而使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陡增,生理、心理上逐渐产生疲倦期,而这样的职业疲倦不仅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绩效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对消除职业倦怠起到“强心剂”的作用。因此,分析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 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职业范畴的概念。近年来,其研究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图书馆管理的领域,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可以描述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在没有兴趣和缺乏动力的情况下,产生一种身心倦怠和厌恶感的心理状态,导致其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直接影响工作的最终效果。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一旦产生,其明显的症状为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工作满意度低以及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
1.1 情感丧失动力,这主要指没有工作中的活力,没有工作热情和激情。在多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大环境下,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图书馆管理人员面临着利益上的重新分配、权利的得失、工作倦怠与抵触和观念的排斥与抵触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内心世界,如果不能理性分析好这些问题,认识好这些问题,就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情绪低落,甚至是烦燥焦虑,在日常服务中缺少耐心,容易与读者发生冲突,影响个人形象。
1.2 个人低成就感,这主要指的是主观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总是在脑海中呈现自己的缺点,导致对工作能力的自我否定,在工作能力的自我提高和成就建设和打造上逐渐的下降,表现在思想上会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总是在做机械重复的烦琐事情。
1.3 人格化的不断转化和转变,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即在工作态度上消极,缺乏明确的行动目标,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无工作创新。
图书馆员常常迫于工作压力、职称评定、生活负担、上升空间的持续压力,神经经常处于不明原因的紧张和困惑之中,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到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士气,久而久之,产生职业倦怠。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有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表明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环境,一方面来自于个人。
2.1 职业的社会地位低下,产生严重的心理疲劳。由于图书管理工作枯燥、烦琐、单一,缺乏吸引力、竞争力。特别是在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经济收入不高的境况时,部分管理人员不能较好把握自己,在心理上有失落感,致使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产生厌烦感,身心疲惫转为职业倦怠。
2.2 图书管理工作劳动报酬相对少,得不到重视,缺乏成就感。图书管理员平时工作较为艰辛,但是到了年终考核的时候,“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社会中一些人瞧不起图书管理人员,不尊重他们的劳动,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容易被人忽视,得不到认可,缺乏成就感,心理失落导致职业倦怠。
2.3 信息网络化,工作压力增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图书馆工作的高要求与图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素质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工作中有很多问题让图书管理员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难以负担的压力,以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引起职业倦怠。
3.1 生理表现:疲劳无力,神经系统失调等。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处于亚健康状态。
3.2 认知表现:缺乏敬业精神,思维不灵活。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难以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对图书馆活动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对工作感到厌倦。
3.3 情绪表现:情绪不稳定,压抑、郁闷、怨恨、多疑、易怒、消极、忧郁寡欢。心理问题源自于各种工作压力。
3.4 自我评价表现:对自己缺乏信心,自我效能降低,工作热情减退,感到前途渺茫,产生自卑心理。
3.5 人际关系表现:与人发生不必要摩擦,小题大作。对领导、同事麻木、冷淡、悲观、不信任他人,无同情心。人际关系紧张,性格怪异,难以相处,易冲动,损伤他人。言语过激,好发脾气。人际摩擦增多,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3.6 工作表现: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喜欢一成不变,不愿接受新技术,不敢迎接新的挑战。工作推一推,动一动,份内的事,马虎敷衍,勉强应对;份外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工作失去耐心和爱心,被动应付,无心投入,消极厌烦。
3.7 心理状态表现:表现为逆反情绪,凡事挑剔,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对事情看不顺眼,吹毛求疵,凡事挑剔的狭隘心理,对领导有抵触情绪,事事对着干。自命不凡,悲观失望。由于封闭保守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精神上变得压抑,孤僻少言,闭锁心灵。这种“心理感冒”发展下去,严重的会陷入忧郁症。
职业倦怠的形成时间长,因此调整也需要很长时间,通过内外两个层次调节方能实现。从外部来说,要从社会大环境下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收入水平;从内部来说,要努力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从表面上看,职业倦怠是单调和枯燥的心理状态,但是深层次讲是焦虑和烦恼。人固有所思和所想,欲望与生俱来,但从人关注的角度来讲,这种内心中产生的控制力,并不能实现所思所想的所有的事,因此会焦虑和烦躁,进而内心中产生苦楚。所以,改变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多鄙弃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排除心中杂念、提高自己心理适应能力,才能逐步摆脱职业倦怠的状态。因此,要正确对待自己,以积极的态度追求个人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一般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不良认识,不顺心时要加强自我认识,多想想自己心态有没有放正,自己是否努力了,是否有不足之处,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总觉得自己干得多收获少的心魔就会被去除,更加有利于自己审视自己的工作,有助于人生的成长,思想将更加成熟,工作激情也将重新燃烧,工作面貌也将焕然一新。再有就是单调和烦恼的产生,往往容易让人的性格变得内向,这就需要自我暗示解除技术压力和心理疲劳,缓解连续工作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在行动中碰到工作低潮时,自我工作调适要选择在忙碌中停下来,给自己休个假,放松自己,为接下来的工作补元气,再加上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精力充沛,就会少些疲累。
歌曲“感恩的心”,当我们唱起时心情平静。要用感恩的心带着爱工作,在工作中体会乐趣,锻炼自身心智的承受能力,以工作为乐趣,生活就会变成一种享受,如果认为工作是一种“苦差事”,你就会有被奴役的感觉。学会快乐享受工作,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逐渐走出职业倦怠。知道感恩会让你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学会感恩就会懂得付出,体会付出的快乐,给我们重新认识人生的机会,也给我们实践的机会和经验。我们应该对给予我们丰厚回报心存感激,充实与快乐的工作让人能够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就不会因为辛苦而抱怨,见困难而退缩。就有做好工作的原动力,就会心甘情愿地做好工作。心境不同,对环境的感受就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当你将快乐放进心灵,并且使之成为习惯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工作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更好的工作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充电。馆员必须学会自我更新,不断自我充电。让学习与工作相伴,益智益心。一个人之所以前途光明,是因为他事先就已经学会了扫除将来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的必备知识,靠着勤奋好学和虚心求教,激活潜能后就能走出职业倦怠,逐渐对存在着严重的单调性和重复性的图书馆工作主动接受,乐于奉献,透过工作单调性、重复性的表面,去发现工作蕴涵的价值,蕴藏的美。
再多的调整一定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按照期望理论的观点,物质待遇提高了,就能激活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动机。但管理实践中,绩效工资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这取决于绩效工资的制度及贯彻情况。如绩效评估是否能反映图书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让他们感到公平;绩效工资的差距是否合理,对他们是否有吸引力等。通过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对组织的承诺、满意度等激活他们的工作动力。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排除工作中的障碍,人性化管理,从而激活工作动机。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妥善地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正确引导,改进工作。
除了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解决图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外,图书管理人员自身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学会创造积极宽松、和谐的环境来缓解工作压力,减少职业倦怠感。
1.王玲.浅谈图书馆管理中的激励手段.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13-15
2.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27(4):931-933
3.石金涛,魏晋才.绩效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东艳,宛福成.图书情报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图书馆学研究,2007(4):40-41
5.范并思.核心价值:图书馆学的挑战.图书与情报,2007(3):35-37
6.宋冰.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量化考核方法.辽宁高职学报,2008(3):45-46
7.姚兰.浅论图书馆管理人员培养策略华章,2008(3):23-24
8.陈宝琼.浅谈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5):17-18
9.刘丽华.图书馆职业精神与素质培养.现代企业教育,2010(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