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荣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4)
采访人员对文献资源的选择能力是保障馆藏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文献低水平重复和信息冗余现象严重的当代,如果要让采访人员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源选择能力,除了尽量熟悉有关学科知识以外,必须对各类文献的出版状况、采购渠道、征订目录、文献的利用状况等进行深入研究,而这种深入研究,仅仅依靠宏观的理论是不行的,必须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证研究。本文阐述开展案例实证研究对推进馆藏建设研究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深化馆藏建设研究。
我国的馆藏建设研究在 20世纪 8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包括馆藏补充的原则(如针对性、系统性、特色化与协调性、经济性等);馆藏发展的规划(涉及馆藏的数量和质量、范围与重点、品种与复本等);馆藏结构的体系规范(如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类型结构等);选书的理论(如价值论和需求论);选书方法;关于剔除的理论(如零增长理论、二八定律等);关于馆藏质量的评价方法(书目对比分析法、统计测量分析法、藏书结构分析法等),藏书发展政策研究,等等。
教育部及其他部委的有关部门还在 80年代末联合开展了全国文献资源调查,同时,图书馆界兴起关于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分工协作和整体布局的研究。
这段时期,由于教育投资不足,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从2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进入发展的低谷时期,文献购置费严重不足,图书馆主要关注的是“保底”,比如,在图书采购方面,是保复本还是保品种,保书还是保刊。如果说有一些研究,也就是 80年代一些理论的低水平重复,在 1995年左右,由于市场经济开始影响图书发行市场,出现了一些讨论采购渠道的文章。
随着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成果开始逐渐增多,自然地,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或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也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 90年代末以后,对数字文献或数据库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如数据库的质量测评、数字文献的长期保存、数据库平台的功能比较、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关系、开放存取文献的获取,等等。当然,这个时期对理论的研究还在继续,如对藏书发展政策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纸质馆藏建设研究的理论体系在 20世纪 80年代就已经比较完整,90年代以后没有什么大的突破(近几年引进的“长尾理论”可算作一种新的理论)。我国关于馆藏建设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或宏观研究层面,多侧重于宏观上的研究,而忽视微观上的探讨。
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教学评估的推动,各高校的文献购置费都有所增长,每年进馆的图书数量也随之增长,如上海地区一些综合性的大学,每年的进书量都超过 10万册。
据统计,2009年我国出版的图书总量突破了 20万种,而在 1990年代末的时候,这个数字是 6万种。
在出版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很大部分图书内容低水平重复,或东拼西凑。例如,2002年 -2005年出版的经济类学术性图书被引用次数 >1次的占经济类学术性图书出版总量的 33% ,其中引用次数 > 10次仅占 8%;2002-2005年被引用过的计算机类学术性图书分别为 50.6%(2002年)、50.5%(2003年)、41.2%(2004年 )、37.9%(2005年)。 信息冗余现象严重。
征订书目、购书渠道都出现多元化状态。曾经是图书馆界订购图书最为权威的征订目录《新华书目报》的征订功能边缘化,所收录的图书品种不到出版品种的 50%;民营书商书目乘势而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此外,大量的学术性图书由作者包销,有的根本没有进入销售渠道。
上述情况,给图书采访人员选择有质量的图书带来困难,可以说,形势严峻。因为购置无价值图书会产生包括购置经费、人力、时间、书库空间等方面的浪费,需要图书馆界尽快对馆藏建设领域发生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采购策略。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及图书馆的发展为这种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图书馆普遍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关于文献利用的很多统计数据可以方便获取;一些引文分析工具,如Google Scholar、CSSCI、中国知网的文献引用库等也纷纷出现;人员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硕士学历以上的人员进入图书馆,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科研能力。
案例实证研究包括两个含义,即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案例是真实的典型事件,代表或反映某一类型的事物、蕴含该类事物的基本活动原理。通过案例研究,获得理性认识,建立或完善理论架构,是案例研究的价值所在。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收集数据,在综合客观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特定类型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的基础工作。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后来有学者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实证研究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
如上所述,由于我国纸本馆藏建设形势的严峻,迫切需要对馆藏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采购渠道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何来分析和评价呢?虽然我国的馆藏建设理论体系在20世纪 80年代就已经比较完整,但是显然宏观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对一些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此,自 2008年以来,我们创立“馆藏与出版论坛”,倡导在馆藏建设领域进行案例实证研究,以开拓馆藏研究的新局面。馆藏建设领域值得研究的案例(或问题)有:
(1)当代我国图书征订目录研究,包括①“新华书目报”研究;②书商图书征订目录研究;③出版社征订书目比较研究;④可供书目和期货书目的差异分析等。
(2)文献剔除研究,包括①各类文献老化周期研究;②图书零利用率分析等。
(3)近年来我国文献出版状况研究;全国性出版社和地方性出版社的比较研究;各学科的核心出版社研究;作者包销图书的出版情况。
(4)采购渠道研究,包括①书商渠道;②现采和订购的比较;③网上订购渠道;④旧书采购渠道等。
(5)各类图书馆的藏书质量评价研究。
(6)数字馆藏对纸本馆藏的影响。
……
在论坛的倡导下,论坛征文作者越来越多地应用案例实证研究方法开展馆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我国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2008年,论坛得奖的部分论文对我国在 2002-2005年出版的计算机类、经济类、法律类、哲学类的学术性文献的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全国总书目》,并以有关书商书目作为补充,找出这 4年出版的所有有关文献,然后再利用Google Scholar把所有文献的被引次数统计出来,认定被引一定次数的图书为有价值的图书,由此得出这四个学科在这个时间段的核心书目。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核心出版社和核心作者。这种研究的工作量非常之大,统计分析的对象涉及到8万多种图书,去掉非学术性图书,也有近 6万种,每种书都需要统计其被引次数,这也是进行实证性研究的特点。
2009年,得奖论文作者在 2008年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将所认定的核心书目和 5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进行比对,以评价这些图书馆藏书的质量,得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遗憾的是,根据这些论文的统计和分析,核心书目所收录的图书,也就是有一定被引次数的图书,5个图书馆漏购的比例相当高,例如有的图书馆漏购的核心书目所收录的计算机类图书竟然达 70%以上。
有的论文对选择书商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形成了选择的标准;有的论文对其所在图书馆各类图书的外借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得到了有关数据,也得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还有的对《新华书目报》、书商书目、出版社征订目录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各类书目的优势和缺陷;也有论文阐述了地方版图书的缺藏原因(包括征订目录的不完整以及包销图书作者的图书缺藏情况等……
显而易见,这些研究成果对各类图书馆制定科学的图书采访策略,从而提高馆藏质量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实证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而同时,实证研究又为理论提供大量的案例,进一步丰富理论体系,两者互相依赖、共同发展。
没有理论的支撑,无法很好的开展实证研究。目前开展实证研究所应用的一些方法,如引文分析法、书目核对法、调查统计法、布拉德福定律、半衰期以及购书渠道等等在以往的理论中都有所阐述,“核心”的概念也早就出现,只是没有普遍应用这些方法去进行研究。实验与调查,统计与分析,与理论研究的思辩相比,实证研究的特点是起行,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付诸实施,因为现在的馆藏建设实践需要这样的研究,不然不解决问题。
实证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收集数据,在综合客观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特定类型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大量的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将归纳出当前藏书建设的新规律。如,根据引文得出的核心书目是否可以作为权威书目,或者如何认定权威书目;应该如何认识核心出版社?因为据统计,虽然很多高质量的图书出于核心出版社,但很多零利用率的图书同样也出于核心出版社;由于书商对现货的编目时间不断缩短,现购图书和订购图书到书的时间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现购时差问题已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各类征订书目都已经无法反映所有有价值的学术性图书,因而我国的图书征订目录应该进一步整合;等等。这些实证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丰富馆藏建设的理论体系。
因此,案例实证研究,并未忽视理论研究,而在我国当前的馆藏建设研究领域,微观研究比较薄弱,影响馆藏建设研究的深入开展,所以,应该强化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进而在实证研究中进一步提升理论。
1.沈继武等.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2.吴慰慈,刘兹恒.图书馆藏书补充、组织、控制与协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3.钟健法.十年来我国藏书发展政策研究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
4.肖希明.国外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走向.图书与情报,2007(3)
5.林雅萍.“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
6.蔡迎春.基于综合分析法的核心书目及核心出版社的测定.图书馆杂志,2009(1)
7.王铁梅.2002-2005年法律类学术性图书出版情况分析.图书馆,2009(3)
8.陆怡洲.基于引文统计的我国计算机类学术性文献图书出版情况分析.图书馆论坛,2009(2)
9.穆卫国.基于 Google Scholar引文分析统计的我国哲学类学术专著出版状况分析.图书馆论坛,2009(2)
10.唐晓艳.我国书商征订书目的现状及发展瓶颈.图书情报知识,2009(2)
11.许继新.试述《新华书目报》征订功能的边缘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