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提高地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10-03-21 05:24:50浙江省温州中学325014雷鸣
地理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新课程实验教学

浙江省温州中学 (325014) 雷鸣

新课程下提高地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浙江省温州中学 (325014) 雷鸣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内涵

地理实验教学是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创设特定的“实验环境”,采用演示手段,将跨越一定时空的地理过程(地理现象)变得可以接触与感知,从而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地理实验教学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在“做”“观察”“思考”“归纳”“推理”“探究”“体验”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地理实验教学在地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地理实验的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需扩展到家庭、社会;地理实验的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地理实验的形式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演示,还需延伸至野外观测、社会调查、地理小制作等。

二、新课程对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长期忽视实验教学。多年来,由于高中地理属于基础教育中的“文科”类,因此地理教学就更加远离“实验”了。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地理学科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就为地理学科实施科学实验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科学”学习领域的其它学科,即物理、化学、生物在实验教学方面已有很大突破,只有地理学科在此方面还很薄弱,还不能体现科学学科的教学特色。新课程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因其实践性、探究性强,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良好途径,必将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对实验教学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在“活动建议”中则多处提出开展地理实验的建议。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等等。毋庸置疑,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是落实新课标基本理念,达到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必须重视地理实验教学。

三、提高地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精选实验内容,彰显实验教学的价值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实验教学是落实这一基本理念的重要载体,地理教师应树立重视地理实验的教学观念。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教学的客体,教学中要做到实验内容的精选,才能充分体现地理实验教学的应有价值。

精选实验内容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内容应具备实验特质。实验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不能过分夸大实验的功能,为了实验而实验。有许多地理原理和规律并不能通过实验的手段得以再现,因此在地理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有针对性。不具备实验特质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可能成为“魔术表演”,昙花一现,只见现象,得不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或只是“讲”实验,华而不实,最终不能彰显实验的应有价值,也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应减少实验或不做实验,避免为追求实验形式,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影响教学效果。

(2)实验内容应符合学生实际。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实验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之间的关系,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例如,教学“风力作用”时,有些教师利用电动吹风机和大小不一的砂粒进行模拟演示,通过观察得出:“风力越大,搬运作用越强”、“颗粒大的在下层,颗粒小的在上层”的实验结论。就高中生的生活经验而言,这个结论是一个已知的常识,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实验演示,否则会使教学过程变得累赘,既浪费时间,又缺失实验价值。

(3)实验内容应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湘教版)这部分内容中,“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在“活动建议”中也提出地理实验的建议之一:“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如果根据新课标的“活动建议”设置一个实验应用到教学中,将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实验器材】1个较大的白色矿泉水空瓶、2支温度计、2个玻璃盘、1把剪刀、1块手表、少许土壤。

【实验步骤】(学生在课外完成)

① 将少许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内,把两个温度计编号为A、B,并分别放在玻璃盘上。

② 用剪刀将白色矿泉水空瓶拦腰剪断,然后倒扣在放置着温度计A的玻璃盘上,制成模拟的微型温室(放置着温度计B的玻璃盘上没有任何遮盖物)。

③ 将两个装置放在室外的阳光下,并确保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阳光照射。

④ 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做好温度记录。

⑤ 分析实验获得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应用】(在课堂内实施)

① 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并达成共识。

② 将实验结论迁移应用到“大气受热过程”教学中。

③ 举例并解释该实验模拟的原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如“大棚农业”。

(4)实验内容应围绕新课标的要求。高中科目多,学生学习非常紧张,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的“刀刃”上。超越新课标要求的学习,将有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之嫌,一切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的实验教学也是徒劳的。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 (湘教版)这一节内容,新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有些教师设置了“观察月相”的实验,这显然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再说,在初中《科学》(浙江省初中课程)教学中大多学生做过该实验,因而学生兴趣不高,同时也弱化了实验的价值。

2.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益

实验方案是实施实验教学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能否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益。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实验目标定位。教师要研究所设计的实验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对实验目标作出正确的定位,并做到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如落实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或技能,学会何种方法,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达成怎样的地理观念等。

(2)选择恰当的实验类型。中学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分类方法很多。本文从所创设的“实验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将地理实验分为四种类型:模拟地理实验、模型地理实验、原型地理实验、虚拟地理实验。不同类型的实验,其功能和特点是有差异的,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恰当选择实验类型。

(3)优化实验操作各个环节。教师要研究实验操作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实验的实施能揭示地理现象以及地理原理或规律,防止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产生负迁移。同时要经教师的反复操作不断细化,达到学生易于操作为止。

3.重视实验动态生成,实现精彩与创新共舞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时,即时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它的价值体现与教师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地理实验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善于捕捉随时可能出现的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及时进行课堂“现场设计”,将动态生成的资源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生成意外的精彩。例如,在演示“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实验时,有学生提出:“将水流方向改为从雨伞的边缘一侧流向雨伞顶部怎么样?把雨伞翻过来,水流在雨伞内侧流动怎么样?若模拟赤道上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该怎样演示?”等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引导鼓励学生针对以上问题继续实验,深入探究,并在班级上交流实验成果,这样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实验结论迁移,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论的迁移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地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演示地理过程和现象,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强化这一教学环节。由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其“实验环境”的特征存在差异,教学中实施实验迁移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

(1)模拟地理实验的“实验环境”是一个具有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模拟环境;虚拟地理实验的“实验环境”是用计算机软件对客观地理环境进行虚拟重构而成的。因此,在这两种“实验环境”下得出的实验结论,都应着重实现还原迁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模拟实验“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实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①长江下游南岸的河水为何一般比北岸深?②请你推测:若干年后,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可能会与哪岸(南岸或北岸)连接起来?③请你举实例说明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现象。

(2)模型地理实验的“实验环境”是利用实物或标本构建而成的微型现实地理环境——模型。因此在这种“实验环境”下得出的实验结论,应着重进行类比迁移,实现触类旁通。例如,探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土壤侵蚀”模拟实验,实验演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山麓洪积扇的形成”。

(3)原型地理实验的“实验环境”是现实地理环境中某一代表性的区域。因此在这种“实验环境”下得出的实验结论,应着重进行应用迁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冷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原型实验教学中,进行实验迁移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讨论系列问题:①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描述冷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②探究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③比较冷锋和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异同点。

5.完善实验过程评价,促进实验教学的增值

新课程下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多元化,以及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活动要与实际教学过程结合,追求地理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多元评价。通过对评价资料的分析,发现问题,修正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完善地理教学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评价,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不断完善实验过程的评价方式(如建立地理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活动质量评价标准,见下表),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实验教学的增值。

地理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活动质量评价表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新课程实验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