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2010-04-06 04:37江苏沛县第五中学221600张玉强
地理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活动课教学活动活动

江苏沛县第五中学 (221600) 张玉强

“地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江苏沛县第五中学 (221600) 张玉强

一、向“戏化”活动课说“不”

活动课“戏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做秀”、“演戏”。

第一是“娱乐化”。即脱离教学的重点、难点,搞一些学习性的娱乐、游戏活动。这种活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随兴所致、调侃搞笑,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毫无成效。

比如学习“我们需要清洁的空气”时,让学生课堂表演打官司:人类控告污染的大气。学生对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引起大气污染,被污染的大气反过来又会危害人类自身没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又无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表演技能,再加上缺少必要的道具,结果是热情高、效率低,草草结束。又如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节课时,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先让学生以“我·爱·祖国”这三个词语,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居然有人嫁接了这两年红得发紫的歌曲《老鼠爱大米》的歌词:“祖国啊,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也愿意这样爱你。……”一人在台上戏说,大家在台下击拍。对祖国采取荒诞的、极不严肃的态度,甚至还竖起大拇指喊“经典”。

第二是“错位化”。即喜欢抒发个人的琐碎心绪,或是追随时尚,将怀疑与批判的意识不适当地强化,甚至曲解文本意义,以博取有所“创意”的效果。

比如,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批判西部大开发就是典型的例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还有用发展交通运输业要占用土地而指责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诸如此类的活动,看起来是在构造“自主”,张扬“个性”,包容“多元”,但实际上是在“跟风”“趋附”“赶时髦”,是一种认识的“错位”。

再者,“错位”活动还表现在多媒体辅助应用的量上。比如以过多的音像课件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活动,学生不看书,教师不板书;教师关注电脑超过关注学生,学生关注屏幕超过关注文本。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缺少“人气”,导致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如学习“长江的开发”,不去看课本,而是将电视剧《话说长江》一连放它三五集,让眼球过把瘾了事,结果游离教材,所获甚微。

第三是“虚假化”。读图训练与课堂讨论是地理活动课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快餐式的表层验证,使之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戏化”泥坑。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临近下课,教师急急忙忙地发一些训练材料让学生练。有些内容,听课教师读一遍尚需2至3分钟,更谈不上随即完成了。可是学生却能在1分钟内,将手臂高高举起,争相发言表现自己,然后悠哉悠哉,从容不迫,有条有理地回答,且见解独到,异彩纷呈,赢得满堂喝彩。其实谁都知道,这是在表演,是做给人看、做给人评的,过后又是一套教法。为了一次观摩活动的“出彩”,有的不惜代价,不厌其烦,反复操练。今天“走场”,明天“彩排”,一遍,两遍,甚至十多遍。一人表演,众人帮腔,精心“打磨”,刻意“包装”,似乎不达要求誓不罢休,甚至天衣无缝,滚瓜烂熟,万无一失。还美其名曰:发扬团队精神,打造品牌效应。

难怪有人发问:如此活动,地理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真实性何在?

我曾听过“地形复杂多样”一堂公开课。距离下课还有15分钟,教师搞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画笔、白纸等拿出来,绘制形态各异的地形,并且开展评比,看谁画得好。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一边说,一边画。笑语盈盈,争辩不休,气氛活跃极了。当时一些地理界的专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地理活动,这只是手工绘画……老一辈求真务实的精神应激励我们旗帜鲜明地量出红牌,向“戏化”活动课说“不”。

二、还活动课以“原生态”

对此,地理活动课教学应该回归常态模式。据有关调查,对时下的公开、观摩课,教师大多不感兴趣。原因是过分追求“精品”化,展示的全是“精美”的一面。偶尔为之可以,正常实施则困难。于是有人提出:“居家过日子”,还是“家常便饭好”。呼吁回归常态的全程性的公开、观摩课,实实在在进行教科研的交流、切磋。

按照常规教学节奏处理教材,一节内容一般需要安排2~3课时,而单节呈现的公开、观摩课,由于受教研活动时间和议程的限制,不论课堂容量有多大,也不管平时常规教学需要多少时间,往往形成惯例:一节课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起始预习、新授内容、作业处理等环节,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课前如何准备,课后反馈如何,这一过程性的活动,乃是地理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师最看重、最关注的一块。隐去这一实质性的做法,或是虚晃一枪,等于斩去“凤头”,除去“豹尾”,让人难以学到“真经”。

活动课的设计,各校生源层次不同,有人却非要按照最优化的标准追求“精彩”,甚至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势必弄虚作假,或是只有少数学生在参与活动,多数学生被晾在一边旁听。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会持久。

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每节内容、每一堂课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极为紧密的,不同的章节、课型互为补充,教学活动的节奏张弛有致。不可能每节课都像公开、观摩课那样始终处在亢奋、高效的状态。

另外,由于课时“浓缩”,课型“优化”,公开活动课暴露的毛病少了,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空间也就小了。因此,评课时,往往是赞美之辞居多,顶多说一两句希望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而这“希望”不说倒也罢了,说了等于“加码”。

常态化全程性的活动课可能不够精美,但它原汁原味,真实、完整,有较强的探究性、借鉴性,而且看得见,学得到,用得上。尤其对于同类学校和成长过程中的年轻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对照衡量自己,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根本目标。只有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的活动课,才是最有效的活动课。常态化全程性的教学评价就是以日常教学的有效性为标准,不求尽善尽美,开课教师也无需在形式上花太多的时间精心准备,反复折腾,搞得疲惫不堪,而是重在修炼“内功”,这样,公开活动课的质量就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以活动求发展

1.以活动求发展,首先要找准“点”。

地理与生活是相通的,生活处处有地理。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地理学科,其教学活动也应由课堂延至生活,在活动中发展其教育功能。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蓬蓬勃勃地开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此,好多学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有机地融常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等多元教学活动为一体,构建新型的教学活动模式,在“两大领域(知识、能力)”、“五大目标(德、智、体、美、劳)”上寻找活动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从分数的框框和机械的训练中跳出来,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仅限于学校与课堂,且被教师独占的一统局面,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

一是教学内容开放:必修与选修结合,统编教材、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结合,做到博学多取,一学多径。二是教学形式开放:淡化“讲”,强化“做”,优化“导”,深化“学”。三是教学空间开放:建立起“三合一”的和谐而互为作用的地理教学活动“场”,即“文本探究活动场”、“实践体验活动场”、“聊天对话活动场”。四是教学话语开放:师生有共同的话语权,教学中允许有多种声音出现,多种思维撞击,多种智慧闪烁。努力让活动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浇灌终身发展的生命之花。

2.以活动求发展,其次要把好“度”。

地理活动课要量体裁衣。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专家、学者的水准来要求他们,结果是超过极限,欲速不达。

比如,某些学校将中学生选修活动的内容无限延伸,以至超过大学地理专业的广度和难度,像“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等,这对本来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负担多于实际收效,这样的教学活动也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当然,话得说回来,学生发展的程度也是有弹性的。我们既不能超越限度,拔苗助长,也要注意适度,挖掘其潜能,让他们尝到“够一够,吃到桃子”的滋味。仍以读图训练为例,学生仅仅得到了认知,知道了是什么,这是低层面的发展。由知到情、意、美的自主体验与切身感悟,由“是什么”进而求得“为什么”“怎么做”,这是较高层面的发展。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对某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发展的随意性、任意性行为,教师也要积极地正面教育,帮其迅速纠正。放任自流、不做规范指导,无异于等待发展受挫。要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活动课教学活动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