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每学年都要开设“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的课程,讲授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人文理念、经营哲学和宗教精神。该课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讨论、企业经营录像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京瓷公司和稻盛哲学的最新发展。除世界经济专业外,国际政治、世界历史、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甚至经济学院的学生也都选修或旁听这门课程。2009 年2 月,稻盛和夫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一书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快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已经成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这门课程的必读书。2009 级硕士研究生认真研读了该书,在2010 年1 月10 日的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小型学习讨论会,参加人主要是日本所世界经济专业的硕士生。本文由钟放根据记录整理。
钟放:一学期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课程快要结束了。稻盛和夫是当代日本著名企业家,被尊为“平成经营之圣”。大家知道,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经营四圣”,他们分别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以及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四人当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在企业经营方面的成就,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讲了很多。稻盛和夫先生最近又在中国出版了一本书《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作为课程的教材,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就围绕这本书谈谈自己对稻盛哲学的看法。
高磊:老师,刚刚听到“稻盛哲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也感到很困惑。哲学是艰深的,对世界上各种客观现象的普遍意义的解释。企业家主要追求的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一般认为,企业家和哲学家是难以一身二任的。
高娜:季羡林先生对稻盛和夫在哲学上的贡献评价很高。他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他(稻盛和夫)从来没有自命为哲学家。然而,我读了他的著作《新经营·新日本》,却感到书中到处是哲学,他讲他成功的历程,讲他对人生的很多看法,讲许多与他的本行制陶业有关或无关的问题,到处洋溢着表面浅显而实则极深刻的哲学思维,说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我真是大为吃惊。”
魏利坤:这个评价确实太高了,老师能给我们再解释一下吗?
钟放:企业家用自己的智慧调剂社会余缺,积累和创造财富。哲学家有深邃的思想,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向人们揭示社会各领域的普遍规律。表面上看,二者的确是平行线。然而,高明的企业家也会思考经营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律,广博的哲学家也不会忽视经营活动这一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这就使企业家和哲学家一身二任成为可能。20 世纪后半期,稻盛的成功印证了这种可能性。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出现,标志着江户时代以来日本商人阶层的思想创造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魏利坤:经营哲学这个词,一开始我也很困惑。哲学能不能和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但是通过这学期课程的学习,阅读了稻盛和夫先生的讲话,还阅读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认识到企业经营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问题,确实存在着许多“为什么”,以及“向何处去”的哲学问题。
高磊:老师给经营哲学下了一个定义:“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的根本看法的总和,首先包括经营的原则、方法、意义,其次还包括对如何处理经营中人与人、企业与人、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的看法。”老师,我觉得这个定义太宽泛了,稻盛和夫到目前为止的绝大部分思想论述都属于经营哲学的范畴。
钟放:是的,这个定义的确不够完善。但是我的目的是揭示企业家和哲学家一身二任的可能性,企业家完全可以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对世界的基本问题提出有哲学意义的看法。
高娜:最近我们读到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魏利坤:稻盛和夫提到哲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哲学的原点,但是,听学校的一些哲学课程,并没有涉及这类问题。对原点问题的重视,可以说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一个特色。稻盛和夫认为,任何经营行为都不得违反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要符合做人的道理,随时都要以“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为标准来作出判断。
钟放:是的,“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是一种思维模式。这一点,不论是企业界还是教育界都应该学习和借鉴。思维模式是指由思维的多种要素、形式和方法而组成的,长久、稳定、普遍起作用的思维结构和思维习惯。经营者的任何策略,乃至重大决策,归根结底都是其思维模式的产物。所以,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模式决定的管理定向与另一种思维模式所决定的管理定向之间的竞争。
高娜:老师,普通人之间的竞争中,思维模式的作用也很大吗?
钟放:我觉得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工作的出发点。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主要领导就告诉我:做事情,首先要想清楚,如果想不清楚怎么能做好呢?这并不是要大家三思而后行,更不是做事犹犹豫豫,而是要求大家有一个良好的比对手更为高远的思维。我们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最后都是为了提高自己。关于思维模式的训练与提高,大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下工夫。
高磊:可是,“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个哲学问题会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标准呢?
魏利坤:也不见得,稻盛和夫后来谈到,“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判断标准基于人类与生俱有的良心,衍生自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不要撒谎、不要贪得无厌、不要给他人添麻烦、要正直”等等,这些都是孩提时代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的作为人应该遵守的原则,是大家所熟知、最简单、最基本的人生规范。在日常的判断或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些规范,把它们作为经营的指针,作为必须遵守的判断标准。这样,经营就不会迷失方向,并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钟放:发达国家的教育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接受教育的人在孩提时代就明确了基本的道德观,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坚持。
高娜:是啊,有些道德观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这样看来,“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并不是非常艰深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哲学问题正是稻盛和夫的一大特点。
高磊:《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讲了一些我们以前忽视的或者一直简单否定的问题,比如“因果报应法则”。这本书的第十二章《命运与因果报应》就属于这种情况。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这么有成就的企业家怎么会宣扬迷信呢?
魏利坤:“因果报应”确实是唯心主义的色彩非常浓厚,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一书中,反对简单地否定“因果报应法则”。他认为“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是人生的两大要素。稻盛和夫甚至主张,“因果报应法则”的影响力强于“命运”。
钟放:大家想想,稻盛和夫为什么不否定“因果报应法则”呢?他主张,交叉运用“命运”与“因果报应法则”能创造美好的人生。他认为,社会上对“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的看法本来就具有偏见,另外,现代科学根本无法解释人的命运。很多有学问的知识分子,都主张命运的论调是迷信的说辞。
高磊: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中举了一个明朝人袁黄的例子。这个例子虽然能给读者很多启示,但是并不能科学地论证“因果报应法则”的存在。
钟放:袁黄这个人在明代的文化史上很重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背景。袁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曾任宝坻县长,军前参赞,督兵等职。宝坻县在今天天津附近。袁黄博学多才,留有著作甚多。最著名的有《了凡四训》,就是他的“诫子书”。有关袁黄的故事是稻盛和夫间接地从安冈正笃的《读立命之书〈阴骘录〉》(致知出版社)中读到的。这也是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证据之一。实际上,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袁黄的《了凡四训》,这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语录体著作,主要涉及人的日常修养。袁黄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一个贡献,就是提倡养生。我读硕士时的室友毕业论文写的是《袁黄的养生思想》。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关于袁黄的故事的梗概呢?
高磊:这个故事主要讲少年的袁黄遇到一位能够识破天机的老者,断定了袁黄什么时候能够中举,什么时候能够做官,什么时候成家,还断定,袁黄虽然结婚,但是没有子女,将在53 岁离开人世。袁黄听了这些话,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积极地修行,老者说的很多话都应验了。袁黄后来又遇见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一方面肯定了袁黄的积极修行,同时又告诉袁黄,命运并非不可改变。袁黄更加积极地改变自己,结果,家庭和睦,儿女双全,最终73 岁去世。
钟放:概括的不错。稻盛和夫用袁黄的故事,告诉企业家:经营活动也要从“善”的角度出发。“善”可以改变命运。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命运”与“因果报应法则”犹如DNA 的双螺旋,复杂地交错组合在一起。并非以“一加一等于二”这种单纯的方式来组合,但是所有的人生确实是出自这两项要素的结合。稻盛和夫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提出:“因果报应法则”的确存在!有的时候短时间内不能发挥作用,但是时间长了,超过三、四十年,肯定会显现出来。
魏利坤:我一直有一个困惑,稻盛和夫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和现代科学相冲突呢?
钟放:不能说他的思想和现代科学相冲突,其实,稻盛和夫只不过反对科学至上主义。科学至上主义不知道大家在学校的哲学课上接触过没有。这种哲学思潮的观点就是: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在哲学史上,科学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因为20 世纪下半叶,人类的科技革命使人类的生活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反对科学至上主义的人越来越少。
魏利坤:我们对这种哲学主张了解还真不多。只是读到《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里关于“因果报应法则”的说法时有些困惑。最初还真弄不清稻盛的思想和迷信的界限究竟何在呢。听老师分析和介绍,就明白了。稻盛这样的思想是对科学至上主义的一种批判。
高娜:是的,在日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批判科学至上主义的哲学家并非稻盛和夫一人。刚才有些同学提到的安冈正笃也是其中之一。稻盛和夫的思想深受安冈正笃的影响。
高磊:稻盛的著作对安冈正笃的思想引用的非常多。下面这句话我觉得也可以看做对科学至上主义的一种批判:“科学、技术、繁荣也好,政治、经济、学问也罢,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些不可靠的、无法正确衡量的东西。因为对人类而言,如果忘却了最重要的根源,技术和学问只会造成一些不幸。”
钟放:是的,很有代表性。但是,如果大家对稻盛和夫或者安冈正笃的话断章取义,就可能造成误解,以为他们只是要反科学、反对现代文明,或者把他们等同于迷信。
高娜:除了“因果报应法则”以外,人生目标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核心。
钟放:是的,每个中国人从小都在接受人生观的教育,但是,对于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认真思考的人并不多。我们平凡的人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别人活得更舒适,至于究竟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何在?似乎不必考虑。稻盛和夫认为,对于一般人来说,人生的目的,也是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常常是人到中年,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将健康也列为人生的一个目标。
魏利坤:稻盛和夫讲到:“出人头地也好,成功也好,只想过有趣、特异的人生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我觉得,这里的“品质”并不完全是指道德。
高娜:工作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取得报酬,然后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稻盛和夫的意思是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品质,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品质,让人变得更完美。对于这个定义我有些难以理解,毕竟平凡人是大多数,有些事我们无法做到完美,所谓的完美品质,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但我想稻盛和夫先生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人类通过劳动可以保证生存权利,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可以克制一些不正确的欲望,劳动的过程让人心情喜悦充实,让人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修炼品质、锻炼灵魂的方式很多,劳动、工作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钟放:生活、品质固然不能追求完美,但是还是应该尽力而为呀。比如说,以大家的年龄,学历已经达到了硕士,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实现理想的步骤应该有一个理想的规划了。阅读《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书,我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以这方面的启示。
高磊:品质和道德当然是应该有距离的两个概念。另外,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文化比较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道德甚至曾经被看成社会的推动力。而日本文化则有很大的不同。
魏利坤: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品质”不可能是道德的同义语。日本的思想家、企业家从不认为道德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这里的品质包括从事企业经营的视野、待人的心胸等等。品质反过来决定事业发展的最终水准。经营的视野待人的心胸,按照老师刚才的解释,也可以看作一种思维模式吗。
钟放:我比较赞同。刚才已经提到了我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一书中给经营哲学下的定义: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的根本看法的总和。稻盛和夫的思想内容比较广,首先包括经营的原则、方法、意义;还包括对如何处理经营中人与人、企业与人、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的看法。视野宽广,其实正是稻盛和夫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品质。稻盛和夫一生无数次和那些与自己“作对”的员工握手言和,无数次优先让利给竞争对手,这也是心胸宽广的一种表现。
高磊:稻盛和夫与他的助手上西阿沙就发生过多次的分歧,但是上西阿沙还是一直留在稻盛身边,协助他工作,这不正是稻盛心胸宽广,善于团结人的结果吗?
魏利坤:我觉得“品质”对于企业家来讲,还包含着一种素质的含义。比如,企业家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整体营销的能力,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抗打压,战胜逆境的能力等等。《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花了很大篇幅谈企业家如何战胜和克服逆境。在讲到逆境的时候,稻盛和夫举了西乡隆盛的例子。另外,逆境在稻盛这样的企业家眼里,居然成了机遇的代名词。这也是他与众不同之处吧。
钟放:大家这次课谈了不少,对《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可能还有很多话要说,另外,关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中文出版物越来越多,我们今后可以选择一些书,继续用这种形式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