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践、经典阅读: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有效性的思考

2010-03-21 22:20陈云健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概论领袖案例

陈云健

(梧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梧州 543002)

案例、实践、经典阅读: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有效性的思考

陈云健

(梧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梧州 543002)

案例,学生直面典型;实践,学生深入社会;经典阅读,学生走进领袖的心中和领袖的时代。三管齐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极大释放,学习主体和客体良性互动,有效地保证“概论”课的有效性。

案例;实践;经典阅读;有效性;主体性

传统教学思维一般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界定为一门形而上的理论课,对教学有效性的考量,以灌输和接受为主要方法。在意识形态至高无上、封闭的自组织社会系统中,如此教学思维方式及其实现手段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但时至今日,时移世异,人们思想活跃、开放,独立思维能力大大加强;文化多元化、思想多样性已成事实;我们党也已意识到,思想战线固然不能搞精神污染,但思想问题也不能单纯靠国家强制力去解决,主要方法“仍然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此种情境下,继续固守形而上的教学思维或僵化的单向灌输,不但会影响“概论”课的有效性,甚至使效果适得其反。本文试结合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就“概论”课有效性提出若干思考,以期能给同行些许启发。

一、案例:学生直面典型

学生必须成为学习主体,是由“概论”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概论”与其他课程一样,对学生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但与其他课程不同,“概论”课还涉及对现实上层建筑的价值判断,这样的价值判断只能是发生在每个人自身的主体性之上。近年来,案例教学已成为变革传统灌输方式、改善“概论”课有效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围绕案例,以案例中的人和事、教师设计的问题、班级同学的观点、教材知识点、甚至教师个性化和充满张力的论点作为学生反复思考、比较、平衡的客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兴趣,释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讨论、分析、综合、表达、认知、内化的能力,同时将学生的听觉疲劳、视觉疲劳、认知疲劳和由疲劳综合症产生的厌烦心理尽可能减到最低程度。

案例教学伊始,学生就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学生对案例中的人和事,首先会在感知上作出自己的事实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也许是自觉的,也许是不自觉的,无论哪种情况,案例中的人和事已对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行为导向打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但这并不是案例的最终目的,最终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将案例与教材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或从案例得出与教材知识点相似的结论,或运用教材知识点分析相关案例,对案例中人和事的是非成败作出评价。总之,务必使案例与教材实现双向运动,使两者达到互证、互释。由此,学生对案例的初步感知自然就会上升到对案例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恰恰是由教材的知识点准确地表述出来。例如,在科学发展观这个知识点上,教师如单纯背书,不但学生会不明所以,恐怕教师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如果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既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对家乡、对祖国的责任感,又使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原理有了具体、生动的理解,实现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认知。前者达到了课程效果,后者实现了课堂效率。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正是“概论”课有效性的根本要求。实践教学证明:无论案例和问题是否深奥、无论案例和问题有多深奥,我们的学生都不是无话可说的。当然,刚开始时,学生的“话”可能不切题,或切题不紧,但随着发言的增多和自身观点与其他同学观点的不断碰撞,再加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观点会越来越成熟。因此,学生运用案例、分析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其思想逐步成熟、思维逐渐创新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模式虽然突破了“师讲生听”教学模式的局限,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案例给予学生的不是直接感知,而是间接感知,后者的信度和效度肯定不如前者,由后者得到的理性认识也未必具备长效和深邃的说服力。第二,不可否认,不少案例都是教师精心挑选或相关部门刻意推出的典型。它们的真实性如何?是不是个案?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学生中诸如此类的疑问都会影响课程的有效性。要解决案例教学这些局限性,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广泛、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获得自己的直接感知。

二、实践:学生融入社会

此处的实践有其特定含义,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通过身体力行的直接感知,实现“概论”的内化与外化,达到改造、巩固、提升自己政治观、意识形态观的目的。

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基础”着重人类社会共性的道德诉求,其在道德层面的共性价值易于为学生接受,因为融入群体是人的本质需要;“纲要”侧重爱国主义教育,其展现的是中国近现代100年的悲情史,必然会激发学生自尊、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原理”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抽象性大、理论性强,教学有效性主要有赖于教师的理论素质、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概论”相对特殊和突出。宏观讲,“概论”字字句句指涉党、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和包括学生及其家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丰郁的意识形态性不言而喻。毋须讳言,“概论”的开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确立和巩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但弘扬、确立和巩固必须建立在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因此,“概论”作为精神现实,必须由物质现实来解释它的合理性;“概论”作为意识形态,必须由社会存在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微观讲,“概论”的开设是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政治社会化是学生社会化题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生整体社会化的灵魂和归宿。政治社会化不是经院化、书斋化,在书斋里是完不成政治社会化的。

学生离开课堂,深入到社会生产中去,正暗合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认识论路线和邓小平同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学生深入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概论”从纯粹的理论说教和政治“强加”转化为可视的人、物和不容置疑的事。人、物、事三位一体,给学生带来的是坚实的立体感,给“概论”奠定的是最牢靠的客观基础,大大强化“概论”的信度和效度,增强“概论”的说服力,提升学生对“概论”和“概论”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实的认同、服从和接受。在“概论”教学中,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使学生直接感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背后的人和事,“概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整个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溶入学生的自我规范体系中,成为规范学生行为、言语和思想的指南。

由深入生产实践回到“概论”,学生完成了直接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样的理性认识已被赋予人、事、物三位一体的立体感,但并没有彻底克服平面教材及其传授者的局限性。教材与教师不是权威,教师和教材语言来源于党的领袖的著述或党的文件,所以,为了尽可能圆满解决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与学生现有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矛盾,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经典是有必要的。

三、经典阅读:学生与领袖共鸣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能完整再现“概论”精髓及最有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般指我党历代领袖的著述,党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或其中央委员会通过的部分文件也属于这个范畴。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党的领袖的著述、党的重要文件,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完整融合。

阅读领袖的作品,几乎等同于学生和领袖的直接对话。这种对话的效果,相异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更迥异于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阅读党的重要文件,学生直接接触“概论”的原始来源,其心理感受和精神认同也不是阅读教材可以相提并论的。

首先,就领袖个体而言。第一,我党的领袖本来就具有宣传家的气质,他们的作品本就具有阐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释疑解惑的目的和功能。如毛泽东的作品和邓小平的谈话都是有的放矢,都是为了回答当时困扰人们、影响革命或改革进程的重大问题。因此,学生阅读领袖的作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二,党的历代领袖在学生眼中一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说他陌生,是因为学生对其生平、主张仅泛泛而知,对其贡献仅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说他熟悉,是因为党的领袖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无穷的个人魅力、高尚的个人品质,早已在学生心目中定格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崇高的、被仰慕的历史巨人,一座永远不可企攀的高峰。而慕其人,必信其言、效其行,这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所以,党的领袖对学生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的吸引力和信赖度,领袖的言行自然也有着其他人的言行所不具备的说服力和模范作用。

其次,就领袖作品而言。第一,领袖作品本身有其独特的说服力。教材语言的枯燥乏味、教材内容的大而化之,不但直接制约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领袖的作品恰恰克服了这样的缺陷。如毛泽东的作品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由事及理,深入浅出,说理透彻。学生没有阅读难度,很容易理解。邓小平的作品风格朴实,语言朴素,就事论事,直截了当,从不借题发挥,娓娓道来,水到渠成,大部分作品本就是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谈话。学生既没有理论上的难度,也没有文字语言上的难度,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文章。第二,领袖作品本身有着强大的时代震撼力。领袖作品都是具体时代的文字表现和理论表现,字里行间蕴涵着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领袖本人对那个时代的感情与思考。所以,学生阅读领袖的作品,将不由自主地被领袖带进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和领袖一同呼吸,一起感受。在这种呼吸和感受中完成对时代的认知和自己思想的升华。

再次,党和党的领袖的政治权威会衍生至党的文件和领袖的著述,赋予党的文件和领袖著述以教材和教师所不可能具有的精神权威。学生正处于政治社会化时期,政治社会化既需要政治权威,也需要相应的政治意识形态权威。党及其领袖、党的文件及领袖的著述正好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这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学生的自觉认同和接受。

综上所述,案例,学生直面典型;实践,学生深入社会;经典阅读,学生走进领袖的心中和领袖的时代,与领袖产生共鸣。三管齐下,相互取长补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极大释放,学习主体和客体良性互动,有效地保证了“概论”课的有效性。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8

Case,Practice,Classics:An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urse i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en Yunjian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ourses in Politics and Morality of 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By studying cases,students can face the typical situation.By practicing students can step into the society.By reading the leader's classics,students can read the leader's mind and his era.These three methods can help students to extremely release their enthusiasmofstudyingsoas toform a favor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earners and the objects for learningand effectivelyassure the efficiency ofthe course in the“Introduction”.

case;practice;readingclassics;efficiency;subjectivity

G424.1

A

1673-8535(2010)04-0105-04

陈云健(1972-),男,江西人,梧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0-05-25

猜你喜欢
概论领袖案例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领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