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休闲的价值

2010-03-21 22:20秦桂秀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闲暇身心状态

秦桂秀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21)

论休闲的价值

秦桂秀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21)

当代人在逐利的忙碌中陷入了人与自然疏离、人与社会疏离及人与自我疏离的困境中,人的生活处于无意义状态。这根源于人“心”的缺失。休闲是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是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人的完美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人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畅享健康;融入社会,欣赏他人;认识自我,和谐身心。

休闲;价值;畅享;感恩;和谐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使人陷入到种种困境中: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社会的疏离及人与自我的疏离,导致了人的生活的无意义状态。这种状况根源于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中,“忙”得丢失了人的“心”,在缺“心”的状态下,失去了自我。休闲让人放慢逐利的步伐,找回失却的“心”,获得人的完美性。

休闲是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是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人的完美的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2O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罗素曾说过:休闲对于文明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相当的休闲,人就同许多最美好的事物无缘。因此,休闲是人摆脱困境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及五天工作制的实施,中国人拥有的休闲时间日益增多,进入了有闲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休闲,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畅享健康;融入社会,感恩他人;认识自我,和谐身心。

一、回归自然,畅享宁静

现代人面对精神家园的坍塌,失去了人的灵魂的安息之地,成为无根的浮萍。这是人与自然疏离的表现。如此困境的出现,源于人只把自然当作满足物质利益的源泉,忘记了自然是人的家园。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身上存在的一切特性,都有着自然的依据,受自然规律的决定和支配。因此人的本性就是要回归自然,给心以安放之家。

休闲的自由性、闲暇性,给人回归自然以机会。在休闲中,人听到自然家园的呼唤,有了回家的感觉,在寻根中得到“心”的安宁。德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漫游花园和田野、草地和森林的人啊,为何不打开你们的心扉去听听大自然以无声的语言教诲你们的一切。看看被你们称为杂草、在压力和强制中成长的、几乎捉摸不到其内在规律性的植物吧,在大自然中、在田野中和花圃中看看它吧,看看它显示出何等的规律性以及在一切和一切外表上的协调一致的多么纯洁的内在生命吧,这生命犹如从大地上升起的灿烂的太阳,一棵闪闪发光的星星。”[2]当人回到自然生态环境中,打开自己的心扉,就能体验生命的纯洁与灿烂,找到家的感觉。

人回归自然,欣赏生命的灿烂,享受“畅”的感觉。儒家认为:在自然中,人与天道冥合,与自然相协,在参赞化育中实现天人合一,获得人生最大的快乐,进入“天地境界”(冯友兰语),《周易》将这种境界描述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而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并有‘与点’之乐”,就是天人和谐相处中获得的快乐。“与点之乐”:“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人回归自然获得人生快乐的生动画面,是人的幸福宁静、祥和、畅达的状态,是人的“畅”的体验。

人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给人的生命系统一种自然自在的和谐感,在“畅”中使其生命实体(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人的生命健康依赖于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等的和谐与平衡,而当代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的快节奏工作生活方式及便利的交通,一方面是眼睛、颈椎等器官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闲置了脚等一些器官,使得人强化了某些功能,同时弱化甚至退化了另一些功能。而生命的潜能需要在全面的功能发挥和正常运转中挖掘出来。而“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它使人陶醉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欢快的状态中,身体各部分均得到舒展,从而使体内的微观生态系统趋于平衡与和谐,铸就健康的生命。因此休闲于自然中,能使人进入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和发展境界,使人的健康的意识系统能够自由地调配健康的身体,使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协调与促进,实现人的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及其与人的整个意识系统和睦相处、协同作用的状态,享受生命的宁静。

人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确证人的本质力量,领悟人与自然内在的统一,享受劳动的愉悦。人在休闲中,不但接触到天然自然,而且可以反观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如苏州园林、北京园林等,是人劳动创造的产物,目的是让自然成为人的有用之物,且让它自然地存在,呈现出人的超越性之美。人处于人工自然中,意识到人在物质的限制方面超越了自然界,但是人又在劳动中更深刻地返回了自然界,从而使人在人工自然中欣赏到人的内在的本质力量,确证了自我的存在,体验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休闲让人领悟到:人工自然因反映了自然的规律,因其融入了人的智慧、情感,因其有了人情的温暖,成了可依靠、可温暖、可欣赏、可仰慕、可崇敬、可比拟的对象性存在,让人更深刻地回到自然中。因而劳动成为人的享受,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变化能力,而且是一种达到更完善的能力,一种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3]。在休闲中欣赏自己的作品,不但没有疏离自然的感觉,而且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享受到人与自然的智慧之美。

回归自然,开放人的身心,美好、清洁、丰富、平衡和谐与生机旺盛的大自然必然给人的身心带来舒适和安宁。正如“休闲”二字表明的那样,“休”,人倚木而休,依靠绿色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而休养生息,人由此而回归自然;“闲”就是娴静、安详,即人在自然中获得家的感觉,获得心的安宁。休闲让人在自然之中,自然在人之中,人进入忘我的境界,获得人与自然和谐感,找回人“心”,享受宁静之美。

二、融入社会,感恩他人

人来自自然,但因其个体的脆弱性,人必须联合在一起,即在社会中、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自己生存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但现代社会失“心”之人,因争斗于名利场中,过分强调个体的价值,忽视社会、忽视他人对个体生存发展的意义,陷入到人与社会、他人疏离的困境中。背离了马克思关于:“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的道理。从而忘记了社会本身即是人的存在形式,忘记了必须在社会中与他人协作才能取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忘记了必须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忘记了离开与他人的协作和交往,个人就无从确立自我和实现自我。

休闲的自由闲暇性,为人提供与社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休闲让个人携家人、朋友一起融入更广阔的社会中,与众多的他者交往,不但拓展了人的交往面,满足了人交往的需要,而且体会到人与人的依存性,深刻领悟了社会和谐品质。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现代社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方式,它的闲暇自由状态,为人的交往提供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闲暇中,能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能面对面与亲朋一起谈天说地,享受相互关爱之情;能在出游中结识陌生的他者,在纯情中感受人间的博爱。因此,休闲让人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对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物质能量,并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获得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

美国休闲研究学者奇克与伯奇(Cheek and Butch)认为:休闲之所以在价值与优先权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决于休闲是发展与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空间。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个性化成为人追求的目标。主体性、个性化,实质讲的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能动性不断增强,创造性不断提高。但现代人却将主体性、个性化加以歪曲,误认为个性化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需讲道理,别人应按自己的意见办,不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最大利益的满足,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争斗。从本质上说,休闲是非物质和非功利的,是人超越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局限和纠缠,而开阔视野、胸怀更广,体验自己与整个人类和谐统一的过程和状态,平等和博爱是这一休闲活动的核心理念。休闲中的人际交往,由于远离功利性,因此,休闲充分体现人的思想、精神、情感、价值等层面的境界。当个人有了充裕的闲暇、充足的生活资源、充分的享受能力、便利的休闲条件,以及正确的、负责任的生活目标,宽容的心态,他就可以从事有价值的休闲活动,从而实现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关系境界。

人作为群体性存在,必然涉及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他人的存在既是条件,又可能是约束。社会对人的约束,同样是个人“实现自我”的环境和条件;人必须既要融入社会,又要超越社会的约束才能体会到快乐。因此,人在与他人的交往的社会性中实现自我获得快乐。休闲把他人与社会纳入自己生命视域的空间,使个人从提升他人和社会的生存质量中实现自我并获得人生的快乐,学会欣赏、感恩他人。

三、把握自我,和谐身心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没有时间锻炼,没有时间睡觉,人忙于去“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工具来“制造”,忘记了“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使得自我的身心处于分裂的状态,失去了自我。身心分离困境的产生源于现代社会把物质财富作为人的自我肯定的唯一标尺,人把自身变成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人只是工具的延长和扩展。由于货币是社会财富的符号,人的自我功利化直接表现为把自己变成挣钱的机器。为了能够购买需要幻象制造的“必需品”,人们放弃闲暇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大多用在工具上以便挣钱。

休闲作为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帮助人获得的自我的完美性,走出自我身心疏离的困境。自我的完美是肉体和心灵的对立统一。肉体是人生存发展的物质载体,心灵是人的安息之地;健康的身体为心的安宁提供空间,而恬静的心给身体以灵性及活力。将人当作赚钱的工具,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也为灵魂的安息提供必要的基础,但逐利的忙碌,让人忘记了“心”的存在,使人成为片面的人。休闲给人提供与自然相处、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帮助人找回自己的心,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由于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因此,休闲让人在与自然接触、与社会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实现自然意义上的人自身的和谐和社会意义上的人自身的和谐。休闲给人创造了与自然相处、与社会相处的平台,同时为人实现人与自身和谐提供了渠道和途径。休闲让人在亲近自然中,感受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生发出对自然的尊重与依恋,在畅中达到身心和谐。由于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自身和谐更为重要。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素质高低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身和谐程度。人的素质越高,道德水准越高,文明化速度越快,就越能促进人的自身和谐。休闲扩大人的交往面,提高了交往能力,认识到正是他人使我成其为人,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和意义,自觉树立社会发展、他人发展与自身发展的一致性理念,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样就能以友好的姿态融入自然和社会,以爱心呵护善待自然,以真诚和信誉构筑社会,以良好的心态创造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休闲不但为人实现身心和谐提供了途径,而且让人认识到:人的肉体无法超越自然,只有心灵的完善才使人超越自然,高于动物,精神是人区别于自然的本质特征。因此休闲所要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与享受。人就是通过休闲重新发现人,以及重新发现生命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谓人是目的,是指人的各方面的潜能的全部展现。而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展,无疑是包括其精神方面的指向的。而且,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所在,与其说是他在体能以及感觉器官方面比其他动物发达,不如说是因为他在精神方面比任何动物都要卓越。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人们发现,在拼命地追求新的物质财富的增加时,我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愿望永远没有得到满足,从而,我们永远没有得到心灵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休闲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人的真正幸福,是一种心灵的平静与安详,它是属于精神性与主体性的,因此,要寻找幸福,不是拼命向外“逐物”,而是返求自己,重新发现与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当然,所谓追求精神性的价值,也并不是说拒斥物质生活以及物质享受,而是说如何不为物质生活以及物质享受所限,超越物质生活以及物质享受,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身心和谐。

休闲的自由闲暇性,为人提供了与自然、社会沟通的空间,悟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依存性,认识到物质是人生活意义的基础,但精神才是人升华的境界,人的完美性是肉体和心灵的统一。如此人在休闲中,走出人与自然疏离、人与社会疏离及人与自身疏离的困境,享受真正之人的幸福。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10.

[3]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5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责任编辑:钟世华)

C91

A

1673-8535(2010)04-0045-04

2010-05-20

秦桂秀(1963-),女,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

猜你喜欢
闲暇身心状态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人在何时最清醒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闲暇拾笔寄娱情
给身心降个温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