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华
(梧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梧州 543002)
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
——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梁 华
(梧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梧州 543002)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人才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影视课程作为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的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在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中,影视课程的教学依然相对滞缓。如何改进高校影视课程的建设,加快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步伐,深化普通高校影视课程素质教育的职能,关键在于改变偏狭的影视教育观念形态,建立大影视教育观。
影视课程;审美素质;教育观
我国影视课程陆陆续续进入高校课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高校素质教育在近几年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加强,199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了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该书系包括 《大学美育》、《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美术欣赏》四本书,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还为该书系写了序言,可见教育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实际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1995年已经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试点,试点工作很快得到高等学校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并取得实效。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下发了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工作便由试点逐步向全国高校展开。随之,影视课程渐渐成为普通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代文化的 “视觉转向”而取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高等学校影视课程,目前也依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1)没有统一的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2)影视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中文系或者艺术系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系统学过影视教学和影视艺术,通常是自己观摩电影、找本教材靠自己理解来讲述;(3)大多数普通高校缺乏开设影视课所必需的专业音像设备。上述3种原因都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使影视课程的教学在社会大变革的 “转型期”中,显得相对滞缓。上述问题中的第(2)点直接涉及师资问题,第(1)点间接涉及师资问题,而第(3)点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建设正在逐步、不同程度的得到落实。因此,影视课程相对滞缓的原因中,亟待解决的是师资问题。师资问题涉及的主要不是技术和专业知识结构的问题,而是影视教育观的问题。因为我们所谈的是普通高校的影视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公共课的形式出现,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影视工作者,而是针对普通大学生进行的艺术审美素质的教育。所以,如何改进高校影视课程的建设,加快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步伐,深化普通高校影视课程素质教育的职能,本文从改变偏狭的影视教育观,建立大影视教育观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影视课程是后起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影视课程是从电影课程开始的。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电影与电视、传媒的混合状态开始出现,电影课程早已没有独立特行的自我空间,这里的 “影视”从宽泛的意义上还可包含电脑化和网络化内涵。电影教育结合电视,吸纳电视手段,包容电视及多媒体甚至于网络技术已成为十分自然的现象。影视教育呈现明显的合流趋势。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然生成现代意义的大影视教育观。然而,在实际的影视课程教育中,任课的中文系、艺术系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对 “艺术性”的追究习惯,认为电视剧通常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娱乐性强而艺术性比较低,而国产电视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一直徘徊于低谷,同时也因为电视剧一般是以很长的连续剧形式出现,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才能看完全集等等原因,很多影视课程的授课教师依然存在重电影、轻电视的现象,甚至在 “电影艺术”里孤芳自赏,无视影视不可分离的现实。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 “影视课程”而单纯开设 “电影课程”,这是一种需要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当然,电视与电影是有区别的。由于拍摄手段和技术手段的局限,电视剧在画面的景深、色彩和清晰度、伴音效果等参数上,远远比不上电影作品;在相同时间内,电视剧在文化信息传播的密度、精确度和审美效果上也难与电影作品相提并论。但是,当今时代,电影与电视相互区别的另一面,是影视互相渗透,影视互动的意义已被广泛承认。电影创作的电子化、数字化,电影教育手段的电视化,电影传播的电视网络化等等,都是事实。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影视课程决不可能孤立无援并局限在电影课程之中孤芳自赏。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生活在媒介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切视觉领域所营造的审美环境和审美经验已经成功的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表达习惯和习性。比如,中国人本来就不擅长表达感情,也不习惯当面向人诉说衷肠,而如今年轻的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和流行的影视剧非常相似,他们变得很会曲折的表达情感,在恋爱时会说港台电视剧中的语言,委婉到位,而且很有条理性。流行歌曲本身已经将爱情经历中的种种感觉都进行了揣摩并演绎得动人心弦,音乐电视又将这些感情用精制的画面强化了它的感染力,同时电视剧又将这些情感与日常生活事件联系起来,用鲜活的人物形象把现代爱情的观念、准则、方式、情调灌输给大学生们。这些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大程度上接受电视的影响,所以从教育对象、教育市场的角度看,影视课程不应当也不可能忽视电视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影视合流也将成为值得探讨的社会教育范畴的重要课题。
中国电影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电影的诞生与新文学的诞生时间差不多,电影主要从文学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叙事文学作品,而对其他的艺术形式关注不多。改编小说的电影当然如此,即使原创的电影作品,创作思维方式依然是叙事文学式的。直到当今,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教授在批评大学电影专业教学时还说:“人家教学生怎样拍电影,我们教学生怎样在电影里搞文学。”[1]“教学生怎样在电影里搞文学”更是从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普通高校作为素质教育的影视课程的教学面貌。
诚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对于电影有一种决定性的意义。作为新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工作者——第五代导演,他们的电影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于电影文学,“中国人什么时候也不能轻视文学这个艺术中厚重的大地。实践证明,当第五代导演什么时候遵照了文学家的作品,沿着它的路线前进,就走向成功,什么时候背离了它的路线,就走向失败,给中国电影带来损失。”[2]
文学在中国有得天独厚的地位,文学除了它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审美作用以外,它在中国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经世致用功能。长期以来,对于一般的中国男人来说,要找到前途和出路,只能通过一手好文章参加科举考试。因此,文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电影一旦与文学相结合,就被认为找了它发展的正途,创作者很难从内心摆脱对文学的依恋。”[3]从小就被文学诗词浸染的高校教育者尤其是中文系、艺术系的教育工作者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样一来,影视课程就成了文学课程的延伸,往往是 “概论、欣赏”这个模式,往往是教育学生如何欣赏和评价,着眼点几乎就停留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如果是在中文系开影视课程选修课,或者授课教师是中文系教师的全校公选课,教师们往往会反复借影视作品去分析 “意境”、“意象”、“韵味”等美学范畴的概念。这是一个误区,是将影视课程的教学内容边缘化了。“影视文学”与 “影视艺术”,他们互相之间有联系,但也有本质的区别。影视艺术不是电影、电视的简单相加,它是对电影、电视以综合形式形象反映生活典型性的同一性的界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离开文学去讲影视课程,但也不能将 “影视文学”等同于“影视艺术”。影视毕竟是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教学,它的意义也不仅仅让学生理解影视语言,比如 “银幕与画面”,“蒙太奇和长镜头”,“构图”,“光线和色彩”,“声音”等等,它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影视思维能力。“影视作品是一个由二维画面、三维深度幻觉、时间纬度再加上声音元素构成的多维时空的声画结合的视听语言体系,所以,影视比文学、音乐等时间艺术多了立体、多维的空间,比美术、雕塑、建筑等空间艺术多了时间纬度。”[4]在 “视觉文化”的背景下,视觉思维已经被当作一普遍性的思维方式来认可。影视以图像为主要元素并综合了语言、音乐、色彩、叙事手段等等要素而组织起来的并产生 “新质”的 “格式塔”作用于我们的认知方式,不知不觉的,它们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结构和思考方式,塑造我们的思想风格和结构,极大拓宽我们的认知视域,更新我们的眼光,增强我们的创造能力,让我们获得超出知识水平的智慧。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明确,贯彻也越来越深入,作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影视课程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面对新世纪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整个教育都会在接受巨大转化的大背景下增添新的规则、途经和内涵。影视课程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观念形态应有更深刻的裂变。由此,下面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1.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拓展。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影视课程长期以来被定位为 “美育课程”,作为艺术学科的一个门类而存在:“影视教育是文化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文学及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扬起中国高等审美教育的前进之帆。”[5]应该说,这种定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影视课程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手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一般是指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仅仅这样的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形态了。如,美国对高校影视课程教学进行可操作性的分析,他们把影视素质教育分为四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 (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2)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已经将影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人类学等等联系了起来,而且建立起可以操作的手段。如果我们还是将素质教育内涵仅仅停留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上,那么我们的影视课程教育的内涵和手段就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
2.正确处理影视课程教育与 “美”的教育。既然影视课程教育被定为 “美育课程”,其主体内容是 “艺术教育”,那么就意味着影视课程教育是对 “影视艺术”进行 “审美教育”。艺术是天然的审美对象,这种做法自然也是对的。但这里面也有两个关键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当代艺术的 “美”的范畴早已经并也正在不断的突破古典美学而有了更多的含义,除了我们经常说的和谐、优美、壮美、崇高、悲剧、喜剧这些标准以外,荒诞、丑、刺激、新奇、酷甚至 “惊艳”也都可以作为审美标准去评判,并且不断还会有新的审美标准出现,审美教育如果固守旧规,忽略时代的变化将会落伍,那就不能满足追寻时代步伐、思想敏锐的年轻的大学生的要求。
第二,艺术是天然的审美对象,艺术教育自然的成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不等同于 “美”。艺术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艺术之所以打动我们,不仅仅是因为美,还在于它对人类及世界的生动描绘和在描绘中所穿透的各种感情,“艺术所承载的是包括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宗族的等观念,艺术所勾画的是善良与邪恶、高贵与卑贱、欢乐与痛苦的种种场景。”[7]况且,艺术不单单是美的,而且常常是不美的,特别是现代艺术。对于 “美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美”这种说法,国外的美学家早已加以否定,所以,将影视课程的教学等同于狭义的 “美的教育”是有失偏颇的。
四、做好“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向的应对策略
当前,文化的 “视觉转向”已经形成,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在语言文化时代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语言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在视觉文化中,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正如上述所言,视觉思维已经被当作普遍性的思维方式来认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影视课程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培育起视觉思维的能力。这对高校多数已经习惯了语言思维的影视课程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中文系教育。从文化格局的意义上说,“视觉文化”给我们的影视课程提供了建构更公平更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语境的契机,但是影像时代日益发达的电子传媒以铺天盖地的、不断流动的影像来刺激人们的视觉,也使人眼花缭乱,影像的过量生产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强大的视觉之流,应接不暇。我们的授课教师自己还能不能用静观、冥想的 “沉入”方式去面对艺术?还能不能坚守高校这一块传承艺术文明的重要阵地?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视觉文化的主流,固执的在语言文化里继续 “耕耘”,这是很狭隘的影视教育观。但是,我们的教师又不能在视觉文化泛滥、精英文化沉沦的现实形态下,去对视觉文化进行庸俗的迎合,而放弃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经典艺术和民间艺术。
虽然说,视觉文化并不能完全排斥语言文化,但是语言文化和视觉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当前的视觉文化视野下已经被消解,日常生活与文化艺术的界限已经消失,在对图像的 “阅读”过程中,走向语言式的深度探索的可能路径已经被切断,视觉需要的不断刺激和满足以及满足要求的不断升级等等,所有这些视觉文化带来的时代特点和弊端,都影响着我们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影视课程的教育。如何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坚守人文理想,传承传统文明、保持艺术精神,如何回应视觉转型带来的变化,这是影视课程需要认真思考的文化课题。
笔者认为,文化的视觉转型是扩大了影视教育的内涵和范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要想办法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类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大众艺术,贴近现实生活,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毕竟,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是在视觉文化背景下长大,而且目前正在以各种方式接受视觉文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忽略他们身上的时代特点和 “文化烙印”。
“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影视几乎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展示国力和民族文化的窗口”[8],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学必然要生成现代意义的大影视教育观。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会逐渐呈现其全面性和创新性的特质,而其他各学科的新发展也日渐显示出融合的趋向。所以,作为素质教育的影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将会更强调交融性,不仅是与文学及戏剧、音乐、舞蹈等各艺术门类的进一步相互促进,也不仅是 “电影学”、“电视艺术学” 与 “美学”、“文艺学”、“传播学”、“戏剧戏曲学”等的进一步融合,更要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届时,影视课程的学科建设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影视课程的教学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1]语录·新周刊[N].2006-3-1.
[2]王剑.电影文学:第五代导演的弱项[J].艺术评论,2006( 1).
[3]冯果.当代电影的艺术困惑——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17.
[4]陈霞.重视影视教育,培养电影思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5]峻冰.中国高等影视教育的现状及未来[J].电影文学,2006(12).
[6]孟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J].现代传播,1999(4).
[7]阎国忠.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07.
[8]周星.21世纪影视艺术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1).
Basing the Video Course Teaching in Common Colleges on a M acro-concept of Education——An Analysis of Deepen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erms of Video Course Teaching
Liang Hua
(Chinese Department of W uzhou University, W uzhou 543002,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breakthrough point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the reform ofmode of training talents.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aesthe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s students,video course is increasingly arousing people’ s attention and concern.However,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of social transformation,video teaching is still lagging behind.The key to how to improve the establishment of video course,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deo course teaching,deepen the function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erms of video course teaching in common colleges is to change themicro-conceptof video course teaching and form amacro-conceptof video course teaching.
video course;aesthetic quality;conceptof education
G424.1
A
1673-8535(2010)02-0078-05
梁华,(1953-),广西玉林,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修辞学和文艺学。
(责任编辑:钟世华)
2010-02-28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项目号2009C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