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慈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
林德慈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它们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这对长期以来学习汉语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产生了中国式英语,影响了汉英翻译的质量。运用语言学中的第一、第二语言习得机制以及行为主义对比分析理论,从词汇、句法、语言文化差异、习语翻译这4个方面来归纳汉英翻译过程中常出现的中国式英语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同时,还就如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出现频率提出了一些见解,旨在帮助中国学生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提高他们的汉英翻译水平。
中国式英语;汉英翻译;语言习得;对比分析
很多中国学生抱怨他们学习英语已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了,但是效果不尽人意。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影响。根据Rod Ellis在1997年进行的调查:母语为汉语的成年人在使用英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有51%是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1]学生要是不能克服这一干扰,就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英语学习效果。
汉英翻译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理解源语言(汉语),将源语言翻译成为目的语 (英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理解汉语的过程并不算难,问题一般出现在第二个步骤。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会产生一种带有强烈汉语特征的英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式英语,从而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一)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应用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
语言习得包括了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第一语言习得指的是孩子对母语的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如何通过系统的学习去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门语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在于:首先,第一语言是无意识地习得的,而第二语言是下意识学习的结果;其次,人们在习得第一语言时把重点放在意思上,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则更注重形式;再次,第一语言是在现实中习得的,而第二语言的学习要借助书本,磁带等外部媒介;最后,在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孩子会无意识地运用语言的规则,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却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做到。[2]159-160
2.英语学习中的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和母语的习得是不同的,普遍来说,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从而产生了 “中介语”,即由学习者所产生的目的语的一个抽象体系 (by Selinker)。二语习得的过程包括几个变化,如下所示:
第一语言/母语→外语/第二语言 (目标语)
学习者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学习语言,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构建语言。[3]373由于受母语的影响,中国学生所使用的并非地道的英语。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中国式英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对比分析及其应用
在语言学习领域里,对比分析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Robet Lado在发表于1957年的 《跨文化语言学》中列举了对比分析研究的大量数据并强调了其重要性。在Lado及其追随者看来,语言学习者会把他们母语的语言特征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当两种语言的结构相似的时候会产生正迁移,而当两种语言的结构不一样时就会形成负迁移,导致错误的产生。例如,汉语中的成语 “趁热打铁”和英语里的谚语 “Strike when the iron is hot”有着相同的意思及文化内涵。中国学生在把 “趁热打铁”翻译成英文时,受母语的影响,产生了正迁移。但是如果运用同样的方法把 “无风不起浪”翻译成 “nowavewithoutwind”则是不地道的表达,也就是说产生了负迁移。
(一)由于词汇引起的中国式英语
词汇是一门英语中所有词的集合,是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基本要素。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中国学生通常只注重他们的中文意思,而不知道他们的真正用法,从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式的表达。
1.多余的词
William Struck,Jr和E.B.White所写的 《风格的要素》一书中提到:有力的写作要求简洁,正如画中不应有多余的线条,机器不应有多余的零件一样,句中不应该出现多余的词,段落中不应该有多余的句子。
翻译也是如此,任何没有作用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都不应该出现。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即多余的名词和多余的修饰词 (通常是形容词和副词)。
(1)多余的名词
中国式英语中大多数多余的名词出现在和冠词、介词搭配的短语中,这些词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句子的其他成分中,因此较为容易辨认。
例:原文: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
译文 1:We should adopt a series ofmeasures to ensure that……
译文 2:We should adopt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在某些具有生命的名词后加上 “们”来表示他们相应的复数,如 “孩子们”、 “同学们”。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生命的名词,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复数。如上面所举的例子的原文,我们要体现出 “措施”的复数,就必须使用数量词 “一系列”。然而,在英语中,“measure”是可数名词,也就是说其复数形式“measures”已经体现出了汉语中 “一系列”的意思。因此译文1中 “a series of”是多余的。
(2)多余的修饰词
修饰词指的是可以为另外的词添加额外信息的词,修饰词通常是形容词和副词。[4]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受到母语的影响而采取的逐字翻译会使得英文译文中常出现多余的修饰词。如:“新”可以译为 “new”,两者都是形容词,都表明了某样东西的质量。“新鞋子”可以译为 “new shoes”。但是把 “新改革”译为 “new innovation”则不适合,因为 “innovation”一词本身就代表有 “新”的意思,根据汉语的原文硬在该词前加上 “new”则是多余的、累赘的。
2.搭配不当
搭配指的是某些词组合起来使用的特殊形式。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往往只注意它们的中文意思,而没有弄清楚它们的搭配,因为搭配不当而出现的中国式英语在汉英翻译中层出不穷。
例:原文:我们学校食堂的青菜价格很贵。
译文 1: The price of the vegetables in our dining hall is very expensive.
译文 2: The price of the vegetables in our dining hall is very high.
在汉语中,“价格”可以分别和 “高”、“贵”搭配, 但是在英语中, 用“expensive”来搭配“price”则是不地道的表达。
(二)由句法引起的中国式英语
句法指构建和理解某种语言的地道句子的准则。这些准则规定了词序,句子的组织、词和词类、句子成分之间的联系。[3]115汉语的语法特征是意合 (parataxis),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 (parataxis),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5]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由词序和语态而引起的中国式英语。
1.词序不当
在写中文的句子时,通常是从远的到近的,从比较重要的到没那么重要的,从一般的到具体的,从主观的到客观的,从比较严重的到没那么严重的。而英语句子的写作原则却是相反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原文: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义务。
译文 1: It is a doctor’ s duty to rescue the dying and to heal the wounded.
译 文 2: It is a doctor’ s duty to heal the wounded and to rescue the dying.
“死”比 “伤”要严重,因此根据英语句子的写作顺序原则,应该先说 “伤”再说 “死”。也就是说译文2更符合英语的习惯。
2.语态不当
在汉语里,人们习惯使用可以直接表达意思和情感的主动语态,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少见。而英语却很不一样,会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这种区别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学生的汉英翻译,从而产生中国式英语。
例:原文:病人正在手术中。
译文1:The patient is in the operation.
译文1采用了英语的主动语态,但是让读者感到疑惑,病人是否是手术这一行为的发出者。而译文2,则是遵循了英语的语态使用习惯,很好地表达出了病人和手术这一行为的关系。
(三)由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中国式英语
1.文化差异
文化知识和文化差异一直是翻译理论及翻译训练的重点。Anthony Pym指出,“如果原文的意思不需要经过翻译就能充分地传递 (跨时间和空间),那是因为文化的连续性。一旦原文经过了翻译,就一定会体现出至少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6]56。如汉语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英文对应译文为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中国人相信的是 “天”,而英语文化下的人相信的是“God”。
2.语言差异
语言是在某一特定国家或区域里,人们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的一个系统。我们天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而语言系统里的具体细节则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都能使用各自的语言,但是这两种语言并不是自然相通的。[2]8-11
古汉语中,有些词语虽然本身已经有自己的文字,但有时写这个字或者用这个字时会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汉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做 “假借”,这个替代原来本字的汉字就是“通假字”。[1]成语中,用字通假现象较为常见,如:
在汉语翻译中,由于深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忽视了英语语言习惯的例子很多。在汉语中,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重,会在其姓氏前加上该人的头衔,如 “陈局长”、“李校长”、“黄经理”。但是在英语中则很少见到如 “Bureau Director Smith”、“Principle Lee” 、“Manger Jackson” 等的表达。
(四)习语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
习语是一系列词的结合,然而其意义并不是每个单独的词的意思的简单相加。[7]不同语言中的习语有不同的起源,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文学传统会产生不同的习语。
习语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句法固定性。也就是说,习语中的成分不可以更换,词序也不可以改变。如在英语中有这样一个表达 “in the same boat”,由于 “boat”和 “ship”意思差不多,有些人就会把上面的表达错误地写成 “in the same ship”。
两个不同的社会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是由于人类在自然环境和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会出现文化的交迭。[2]139如汉语的成语 “隔墙有耳”的对应英文译文是 “walls have ears”。下面作者列举了一些汉语习语及它们的对应英文译文。
以牙还牙 eye for eye
缘木求鱼 fish in the air
乱七八糟 at sixes and sevens
一箭双雕 to 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
挥金如土 to spendmoney likewater
大海捞针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ey stack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hare
四、教学建议
在二语或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而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要通过将该门语言和母语进行比较,进而形成对该门语言正确使用的习惯。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已多年,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他们预期中的那么好,特别是在汉英翻译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逐字翻译,忽视了两种语言的其他相关因素。
笔者就中国现在的英语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中国学生克服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受的母语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鼓励双语教学
一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和开始学习的年龄是和他语言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因素。[2]150由于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被忽视,或者是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的频率大大超过英语使用的频率。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这就决定了两种语言在发音、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为了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和效率,双语教学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其本身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所影响的。”[8]1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是以英语作为母语,而不是指母语是汉语的英语教师。
(二)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语言是某种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内在的、不可缺少的。[3]123
我们在学习外语或二语的过程中,不应该光是模仿发音、学习语法、词汇和习语,更应该学习语言是如何地反映思想、习俗和社会行为。要学着明白 “思维中的语言”,[2]138忽视文化差异会给语言学习带来障碍。相反,如果对相应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翻译变得没那么困难了。因此,学习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而更准确地说,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汉英翻译水平,除了要加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外,还必须重视他们的中国文化修养。
(三)持之以恒
很多学生经常抱怨,他们学习英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水平依然不高。英语中有句话:“罗马并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在 《二语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伯纳德·斯波斯机指出:“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无论他的内在能力、语言习得机制,态度、先前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知识、经验如何,其语言学习的结果最终还是取决于语言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频率和方法。如果我们花越多的时间来学习一门第二语言的各个方面,那么我们将会学到更多”。
中国学生是很刻苦的,但是英语考试成绩差这一现实状况使得很多学生,特别是比较沉默寡言的学生对这一语言的学习失去信心。当学生出现学习成绩差这一状况时,学生和老师都不能轻言放弃,而应该找出问题的所在,共同探讨更合适的学习方法。
(四)选择好的材料
“随着英语语言教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科书充斥着市场。根据不同的英语语言教学层次来选择合适的教科书变得越来越难了。”[8]尽管很多任教的老师不需要参与到教科书的编写,但他们也应该有责任去选择、适应以及评估教科书。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汉英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达到学好翻译这一目标的成功的一半了。此外,译文有好、坏之分,当我们看任何译文的时候,都必须带着批评的眼光。不要认为杂志、期刊甚至是教科书上的译文就是地道的、最好的。
五、结语
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当他们使用英语,不管是在说话或写作当中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中国式英语。根据本文作者先前所分析的,这种母语的影响,在汉英翻译中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很多学生在记单词的时候只是注重其中文意思,而忽视了它们在句子中的真正用法;二是忽视了英语和汉语句子在形式上和结构上的差异;三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四是在翻译一些习语时,采用逐字翻译,而忽视了本来目标语当中就有相对应的译文。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合适的材料、学习者自身的持之以恒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提高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质量的四个有效因素,并将最终提高他们对英语这一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
[1]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28.
[2]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英国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62.
[5]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15.
[6]Pym,Anthony Manchester.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UK.:S.Jerome Publishing,1998:56.
[7]丁往道,等.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0.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7.
An Analysis of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Lin Deci
(W uzhou University, W uzhou 543002, China)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respectively.These two language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heir lexis,grammar and sentence structure.Affected by this,Chinglish arises in English learning among Chinese studentsand it is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affecting the quality of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wellas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ories,this paper isan attempt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some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four aspects:lexis,syntax,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idiom translation.Furthermore,the author suggests some teaching and learningmethods in the purposeof helping Chinese students overcome the interference of theirmother tongue and improve their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hinglish;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languageacquisition,Contrastive analysis
H315.9
A
1673-8535(2010)02-0095-06
林德慈(1981-),女,广西梧州人,文学硕士,梧州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和翻译。
(责任编辑部:高 坚)
200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