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涛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现状与思考*
曾 涛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分析了当前学生的思想现况和高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阐述了看法,并提出一种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现状;教育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为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清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在此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作为社会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他们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差。目前的在校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长辈们的长期的溺爱,使得相当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自理能力差。(2)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父母的迁就和宠爱,引起了学生心理的个性畸形发展,导致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难以融洽相处,容易产生矛盾纠纷。不能正确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关心集体活动。(3)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问卷调查中,“学习态度如何”,回答“好”的学生仅占到24%,“较好”占到35%;“较差”占41%。(4)消费观念超前。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消费倾向存在受虚荣心理影响而攀比,脱离家庭实际,走入消费的误区。
这些问题尽管不是主流的,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或忽视,必须认真对待,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从过去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过去的社会本位转向青年个体本位。高校管理的实质是造就社会的先进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管理是社会发展的组织化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
班级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管理队伍严重匮乏的问题已无法回避。很多大幅扩招的院校聘用优秀毕业生或由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方式担任班级辅导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手短缺的矛盾。但目前班级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已远超过本职工作范畴,除兼任院系教学任务以外,往往还需要负责团委、党委、学工处等院系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事务。班级辅导员职责的不明确性、学院奖惩激励体制的不健全,也导致班级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多数班级辅导员没有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毕生事业,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一两年后就急于转向全职专业课教师或考研、考公务员等。班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学生管理观念陈旧
一些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缺乏统一认识,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以说教为主,难以得到学生内心认可,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少数院校盲目效仿综合性大学完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对学生放任自流,结果造成学风每况愈下,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三)学生管理方法落后
部分班级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学生中方法简单,只求完成学校交办的任务,平时管理教育学生只是走过场,不注重与学生沟通,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难以得到学生的信赖和肯定,管理效果自然不好,这样的辅导员只能算是学生生活中的保姆。
笔者认为为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青年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同学间友谊的纯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认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服务。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仅要掌握学生的群体特点,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仅要把他们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还要把他们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真诚关爱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青年发展需求出发,把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帮困育人作为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把教育着力点从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
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学生参与是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在工作方法上的具体要求。平等对话体现的是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问题。教师和学生应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与对话的关系,只有这样,管理的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管理的措施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情感交流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情感交流是双向的,辅导员首先要主动地以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爱是情感管理的核心,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引导和管理学生的一种精神动力。一定要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管理者的爱心,管理才会有效。任何学生管理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组织学生自律会,检查、督促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引导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让学生参与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学生有权对关系学生权益和根本利益的大事向学校提出意见;放手让学生会、各相关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等。
(二)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高层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积淀。文化素质对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民族复兴说到底是文化复兴,人生成功说到底是文化的成功。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教会大学生精神成人,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做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祖国的忠心,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教育管理决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哪一个队伍独立承担能够完成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学校领导干部、院系领导干部、辅导员的事,也是全体教师的事,全体员工的事,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重要职责。”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党组织的事,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这种思想认识不仅是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教育与教学工作两张皮,造成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许多环节脱节,许多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形成教育管理的一些真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观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渗透性和长期性来考虑,构建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全面的、立体的、长期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关心、支持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局面。
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资源。这三方面如果各自为政、不能协调一致、不能相互支持、不能相辅相成,不仅每个方面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还会产生相互抵触、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的现象。如何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相辅相成的整体,即构建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中,辅导员起主导作用。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是指,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周密安排并注意协调、调动、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周密安排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辅导员经常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并调动其积极性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关键。辅导员只有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才能获得更多、更真实、更可靠的有关学生的信息,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建议和意见,才能得到他们对学生工作更多、更宝贵的支持与理解,才能调动他们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计划的完成和工作目标的实现。辅导员也只有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才能使教师、家长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才能形成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盘棋的局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刘海生.学校管理,别误读了“以人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 -06-02.
2010-04-02
曾涛(1972-),男,四川邻水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