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与方法

2010-03-21 08:29王大来
关键词:缺省原语译者

王大来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与方法

王大来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间的文化积淀相互冲突,文化因素就会显露出来,这就要求译者认真审视文化因素.事实上,文化因素决定了文化补偿方法的选用,因为文化因素决定了译者是否、在何种程度上以及用何种方法对各种意象进行调整,以便于目标语读者既能获得对译文的连贯理解,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文化因素;文化缺省;补偿方法;文化探索

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在言语交际中总会有些语义的缺失或曲解[1].但是,作为同一语言文化背景的成员,他们拥有足够的共同背景知识来保证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为获得表达的经济性,作者在写作时不必告诉读者背景知识中显而易见的信息.作者和读者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在文本中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成份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文化背景知识有关的,就叫做“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然而,文化缺省成份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语篇信息之外,因而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他们因缺乏应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无法对文本获得连贯的理解.

翻译实践证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文化信息.被缺省的成份虽然不在文本中出现,但却被读者视为存在于文本之中.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简洁,从而提高交际效率.但是,在像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原文作者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对译文读者则可能显得莫名其妙.原文中文化缺省的存在及其功能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原文作者在写作时是不为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着想的.

1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文化补偿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地显现出来,相互冲突,这就要求译者认真审视文化因素.语际翻译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无法超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的焦点就是处理文化冲突.文化因素通常体现为两种语言形式: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和形象语言的冲突.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和形象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两者本身通常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它们都跟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紧密关联,所以与非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相比,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在译文中找到合适的对等表达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原语读者所熟知的东西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可能就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恰当地处理文化因素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李运兴[2]提出了翻译实践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因素冲突的四种冲突模式,即,模式1:阻隔式(the blocking model)、模式2:变通式(the modulation model)、模式3:放行式(the go-ahead model)和模式4:结合式(the integrating model).在阻隔式中,目标语的文化规范构成了一个“过滤器”,其功能有时强到把原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因素完全阻隔使其最终在目标语文化中完全消失.在变通式中,原语中的文化因素仅仅是部分与目标语的文化规范不相兼融,需改变形式才能进入到另一种语言体系中.在放行式中,原语中的文化因素,尽管与目标语的文化规范不相兼融,但因其具有强势,可以不顾目标语的文化规范而强制性进入到目标语文化中.在结合式中,原语中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因素与目标语的文化规范相互妥协,结果使得两者都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通常是通过弱化原语中的文化因素和目标语的文化规范.模式1中目标语文化在翻译中占主导,模式3中原语文化在翻译中占主导,而模式2和模式4则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融合的趋势.由于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密切,模式2和模式4很有希望在将来获得优势.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有许多因素决定了译者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模式.一般说来,在以下情况下,译者倾向于模式1(阻隔式):第一,由于原语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语言、历史或文化特色,难以找到途径进入目标语文化;第二,目标语读者在文化和政治方面非常敏感,以至于拒绝接受原语文化;第三,译语读者阅读译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原文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获得异域文化探索的享受.比如,汉语中就有许多表示自谦的表达法,如:鄙人、寒舍、拙文、贱内、老朽等.这些表达法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中形成的,意思是要做人低调,不能炫耀自己.与这种对自己的价值过分低估相反,汉语中也有许多表示对别人十分尊敬的表达法,这在西方人的眼里有时实为有些夸大其词,如:拜读大作、大札等.在这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法中,译者很难期望英语读者获得对以上这些词语的正确理解.换句话说,这些表达法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色,难以找到途径进入目标语文化,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往往会选择模式1(阻隔式)来处理以上文化因素.

在下列情况下,译者倾向于选择模式3(放行式):第一,原语文化因素对目标语文化有非常强的吸引力,目标语读者为了获得异域文化探索的享受更愿意读到反映异域情调的译文;第二,目标语读者受教育程度较高,想了解原语文化的真实面目;第三,原语文化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第四,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法,译者不得不在译文中创造新的术语.有些文化特色的表达法来自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以及体育传统等,如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这些词语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一旦离开中国文化背景,就显得毫无意义,在西方文化中根本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法.然而,这些表达法对英语文化背景的读者具有深深的吸引力,他们渴望了解反映异域文化情调的中国文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采用模式3(放行式),来满足外国读者渴望能读到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译文.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对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具有平等的态度,认为应该向目标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因素,同时又不至于使目标语读者产生文化休克,或目标语文化乐于接受原语文化但同时又想保持自己的文化规范.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译者倾向于选用模式2(变通式)和模式4(结合式).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原语文化因素和目标语文化因素的可兼容性以及其它因素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进行文化缺省补偿.与目标语文化规范相兼融的文化因素构成了语际翻译的基础,相互兼容的文化积淀的信息较容易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法.而包含较多独特文化积淀的信息则必须先经过一个修正调整的过程,才能使得目标语读者易于接受.因此,译者必须认真对待文化因素的处理.事实上,文化因素决定了文化补偿方法的选用,因为文化因素决定了译者是否、在何种程度上以及以何种方法对各种意象进行调整,以便于目标语读者既能获得连贯理解,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2 根据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文化意义进行文化补偿的方法

2.1 直译加注

中国有首唐诗,原文如下[3]:

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Fletcher的译文如下[4]:

You wish to go, and yet your robe I hold.

Where are you going – tell me, dear – today?

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 your heart away.

实际上,这里“临邛”是一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诗人用“莫向临邛去”表明女主人公希望其丈夫不要在外另结新欢.在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个典故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Fletcher在译文中回避了“临邛”这个文化意象.这样一来,译文仅仅传达了原诗中包含的信息,却失去了原文的韵味,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绝好机会.在该译例中,我们应该运用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 footnote or an endnote)的方法来对目标语读者的文化缺省做出补偿,以使得他们一方面有机会去欣赏异国文化,另一方面也有机会去运用想象力获得审美的愉悦.

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尤其是习语和典故都具有鲜明的文化风味,因而能唤起原语读者内心的特别感受.在处理这样的词语时,译者最好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虽然任何翻译都会有语义内容的损失,但这种方法可以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亏损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更多的时候,直译加注是为了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的知识,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张谷若先生在翻译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时,就用脚注的形式介绍了许多基督教的重要观念和英国的风俗习惯,帮助不熟悉小说历史和文化的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确,张谷若先生的小注释解决了许多令译者感到棘手的问题.这样的注释不会打断读者的阅读过程,还会有助于读者了解外国文化.梅少武在评论纳博科夫的翻译原则时说,纳博科夫并不喜欢用意译法,而是坚持用直译加注释或注解的方法.纳博科夫翻译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有4卷,共1 200页,但译文只有228页,其余的都是注释或注解[5].当然,这只是诗歌翻译的极端情况,很少的译文会有如此多的注释,也没必要这样做.但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直译加注确实是一种文化补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译文读者在领会译文时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在翻译中,我们需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努力使目标语读者尽可能地与原语读者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多地理解原文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价值以及重要思想等.如果原文中某种浓厚的文化韵味或者独特的文化意象未能在译文中得以传达,译文将会显得干涩乏味,因为原文的意义会有较大的损失,而且就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而言,这样的处理则是完全的失败[6].实际上,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抹掉外国文化背景的痕迹[7].如果原文中含有一些很重要的对目标语文化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的文化因素,而且这种文化因素正为目标语读者所追寻且易于接受,或者译文的目的是为了向目标语读者介绍某种异国文化,这时,就应该采用这种方法来对目标语读者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

尽管“直译加注”的补偿方法有益于目标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但在翻译中也不宜过度使用.如果脚注和尾注过多,目标语读者为了获得理解,而不得不中断阅读过程去查找注释,阅读的兴奋惯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阅读速度也会相应降低.

2.2 文内补偿

相对而言,文内补偿(compensation within the text)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直译加注”补偿方法的缺陷.这种方法有助于保持原语的文化意象,同时又能为目标语读者提供有关文化背景信息.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让目标语读者不必中断阅读过程,并能迅速建立连贯,阅读的惯性不会受到影响.

当翻译中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因素非常相似或者原语文化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去忠实于原语中的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的表达形式和意象.但是,如果原语文化因素与原语语言本身关系很紧密,或者跟特定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而很难将其置于另一种语言中去,这时,就不能把原语的形式强加于目标语.否则的话,将可能产生歪曲原语含义的尴尬表达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改变原文中的意象和形式,来达到忠实于原语文化因素中所包含的意义的目的.原语的形式应该做何种程度的改变以保留其含义,取决于翻译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程度.两种文化的差距越大,形式改变得也就越大.如果目标语文化中不存在原语中所提及的事物,或者两种语言背景下的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如果原语作者使用的文化因素在原语中没有重要到会产生一种艺术意象,这时,可以采用叫做“释义”(paraphrase)的文化补偿方法来对目标语读者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如:

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译文:这种书房有一种简朴的气象.

释义指的是向目标语读者解释原语中文化因素的含义.因其既能保留原语的信息,又能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度,所以在文化补偿中已被广泛采用.然而,也有几种情况不适合使用此方法:(1)原语中的文化因素非常重要;(2)原语使用文化因素旨在创造艺术意象或者构建艺术上的空白以给原语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此时,我们最好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进行文化补偿.

2.3 归 化

归化(adaption)是指根据目标语所反映的心理文化改变原语中的形象和形式,即运用蕴涵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原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来达到忠实地再现原文意义的目的.这种补偿方法可以帮助目标语读者消除理解上的障碍,从而连贯地理解译文.如:

1.They will be ice-sating in hell the day when I vote the aid for them.

译文:要我投票赞成给他们以援助,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2.There’s a people’s court waiting for him. His God-damned head is going to be separated from his God-damned neck.

译文:人民法庭正等着他.狗头就要和狗脖子分家哩.

有很多因素决定是否需要改变原语文化因素的意象,一般说来,在以下情况下需要改变文化因素的意象:(1)贴近的、形式对等的译文可能导致误解;(2)在译文中必须做出某些形式改变,特别是当译文以目标语文化为中心时;(3)直译会产生语义上的欠额翻译而不能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决定是否在译文中改变意象的原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原文的类型;(2)文化意蕴在原文中的重要性;(3)翻译的目的;(4)译文读者的类型.例如,如果译者强调其译文的可理解性,他就可能在译文中采用归化法来处理原文的文化意象,以达到对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做出补偿的目的.

然而,“归化”会使目标语干涩乏味,虽然能传达原语的意义,但会阻碍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所反映的异国情调.当原语中所蕴涵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色彩等在上下文中并不是关注的焦点,而且能够在目标语中找到一种能跟原语中意象较好对应的意象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文化补偿.另一方面,译者不可以用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的词汇来替代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因为这样做会使译文和原文互为矛盾.

3 结 语

翻译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法[8],而译者又不得不就选用何种文化补偿方法做出抉择.在翻译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文化补偿方法的选用.因此,译者必须认真审视翻译中所涉及的全部因素以便做出最佳的选择来处理文化缺省成份.事实上,根据文化因素选择补偿方法是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重要策略.翻译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译者应努力洞察原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将之与目标语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加以对比,以便找出恰当的文化补偿的处理方法.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在文化补偿过程中应尽力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语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原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而不能因补偿过量使他们失去获得文化探索的机会.总之,应认真审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根据语言的具体情况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正确的文化补偿方法.

[1]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严久生, 译.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 41.

[2] 李运兴. 语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C] //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91-193.

[3] 郝世峰. 孟郊诗集笺注[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2.

[4] Fletcher W J. Gems of Chinese Verse [M]. London: Routledge, 1919: 66.

[5] 梅绍武. 纳博科夫和文学翻译[J]. 中国翻译, 1993, (2): 54-56.

[6] Schäffner C.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5: 9.

[7] Nida 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64: 167.

[8] 西奥多·萨瓦里. 翻译的艺术[C]. 廖七一, 译 // 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5-50.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on

WANG Dalai
(City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Cultural factors surface from the confrontation of cultural deposits of one language with another in translation. And therefore, translators should carefully take 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ir translations. As a matter of fact, cultural factors necessitate decision-making on cultural compensation methods because they decide whether or to what extent or in what methods the translator has to make a good many image adjustm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 acquire the coh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ver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cquire the pleasure of cultural exploration at a maximum.

Cultural Factor; Cultural Default; Compensation Method; Cultural Exploration

H059

A

1674-3563(2010)02-0045-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2.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周斌)

2009-09-29

王大来(1963- ),男,重庆璧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猜你喜欢
缺省原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