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个假设,讲清大气环流

2010-03-20 07:21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高级中学442100陈振权
地理教学 2010年22期
关键词:低气压风带北半球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高级中学(442100) 陈振权 夏 云

巧用三个假设,讲清大气环流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高级中学(442100) 陈振权 夏 云

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和过程,是分析气候成因和类型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突破,学生难听懂。致使学生不会分析气候成因,进而不理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不会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等,最终使学生怕气候,怕地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巧用三个假设,讲清大气环流”的方法,收效甚好。

首先,假设地球不自转,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假设黄赤交角的度数为零(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那么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就只有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因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地表受热状况就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地区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此时,赤道与两极之间就会形成简单热力环流,如图1。

其次,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假设黄赤交角的度数为零(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让地球自转,这时,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简单热力环流的环流圈就会发生改变,形成理想状态的三圈环流,如图2。

图2

赤道地区上升的暧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即图中A圈。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在简单热力环流模式下,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它与较暧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暧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环流圈(图中B)和高纬度环流圈(图中C)。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是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低纬的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再次,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让地球自转,让黄赤交角为23°26′。那么,太阳直射点就会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周期性的回归运动,地表热量收支状况也会改变,在三圈环流模式下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就不会再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而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如图3从春分日开始,气压带、风带由中图位置向北移动,当到夏至日时,移到左图位置;然后又南移,当到秋分日时,又移到中图位置;然后继续南移,当到冬至日时,移到右图位置,然后,又向北移,当到春分日时,再次回到中图位置。

图3

气压带、风带在移动的过程中,当夏半年时,南半球靠近赤道的东南信风有时会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当冬半年时,北半球靠近赤道的东北信风有时会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成西北风。这样就会形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季风,如图4。

图4

第四,最后去掉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假设,还原真实自然地理状态。那么,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的现实,将使理想状态下的带状模式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海陆冬夏季增温和冷却速度的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如七月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而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图5。

图5

一月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图6。

图6

正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使地球上有些地区出现热力型季风,如图7。图中实线箭头表示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虚线箭头表示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这种因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是季风的重要原因。比如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

总之,三个假设的使用,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环流的过程中能做到由已知到末知,由简单到复杂,在逐渐减少假设条件、一步步接近真实的过程中,学生能轻松理解三圈环流的成因,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运动,理解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理解两类季风的形成原因。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图7

猜你喜欢
低气压风带北半球
极限高温低气压试验方法分析与运用
清凉一夏
一起SF6型断路器低气压报警事故分析处理过程
南北半球天象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低气压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低气压环境下开缝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研究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