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四个结合”

2010-03-20 15:33:41张亚斌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2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医学生

张亚斌,石 晨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重庆 400038)

浅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四个结合”

张亚斌,石 晨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重庆 400038)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四个结合

从当今世界医学发展趋势来看,医学自身进步与社会发展需求都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的医生不再单纯地承担治疗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这一种角色,还要承担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多种角色。这种角色变化在医学院校集中体现为由单纯的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培养医学生具备医学与人文综合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把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但应重点抓好四方面的结合。

1 学习人文知识与培养人文精神相结合

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赖于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人文知识内容丰富而广泛,它包括历史、哲学、法律、美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在内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系统学习和掌握人文知识是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掌握了系统的人文知识也不一定就具备医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里的重要体现就是医学人文精神,这种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与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维护他人生命与健康,维护他人尊严与人格。只有体现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成为真正的人性医学。从这个意义上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层面,而要内化和提升到精神层面。

目前,许多医学院校主动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开设人文课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仍存在学习人文知识与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脱节的现象。部分医学生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人文知识,课下很少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相当多医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而人文课程对就业影响不大,学习人文课程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应付考试,导致学习人文知识与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不统一。为此,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医学生医学人文知识学习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一方面,改革人文课程考核方式,对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人文科目,如哲学、历史、人类学等,采用闭卷理论考试方式检验医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开放性、主观性较强的人文科目,如文学欣赏、艺术鉴赏等,可通过写读书报告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医学生发现美、追求美,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另一方面,要切实抓住学生见习、实习的有利时机与关键教学环节,把人文知识与典型案例、医患纠纷等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使其从中体验人的生命价值。医学生应把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从而使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可以说培养人文精神既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2 课堂教学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方面,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要提高授课水平,而提高课堂授课水平要靠长期的知识储备。由于医学院校讲授人文课程要大量引用医学案例,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弥补知识空白点。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只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使课堂教学系统化、完整化。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1]。1997年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数量为1~9门不等,平均为4.8门[2]。且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既没有依据医学自身人文特性和医学模式转换需求进行论证和设置,更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分散、凌乱,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3]。而且很多医学院校将人文课程设定为选修课。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在数量、质量上已不能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根据医学生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实际情况,构建相对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特点,从而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用环境建设成就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医学院校还应围绕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内组织医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校园建筑、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布置、图书馆建设等,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息;另一方面,通过校风校训、校园文化活动、课外讲座、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进一步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提升人文精神。

3 学校教育与个人修养相结合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根据医学生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选择地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增加学时,精讲内容,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不断扩大医学生人文视野,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育人平台。另一方面,医学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为此,医学生要切实把学校培养与个人修养有机结合,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广泛实践,提高自我修养,塑造高尚人格,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及发展方向,规划职业生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4 借鉴国外经验与立足国内资源相结合

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既要借鉴国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益经验,更要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利用自身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国外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较早,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在生源选择方面,国外大部分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前均在老人院、医院、疗养院、监狱或各慈善机构等人性问题最复杂、最脆弱的地方做过义工,对生命的深奥莫测已有基本了解[4]。在教学方法上,国外院校坚持采用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在学习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必须从国内现有教育资源实际出发,把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我国医学院校实际相结合。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凝结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丰厚的人文元素。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同时又吸收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核,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知识,兼有自然、人文等多重属性。所以,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教育资源,使其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彭丽,冉素娟.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29~931.

[2]唐文.我国医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现状与探讨[J].医学与哲学,1998,(6):294~295.

[3]许俊卿,詹健铨,黎琳,等.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6(7):651~653.

[4]迟道才.理工农医大学设立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重要意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136.

G40-012

B

1671-1246(2010)21-0015-02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医学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