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兰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基于人本思想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职能创新
郑晓兰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人本理念;高校图书馆;管理职能
人本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抗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的绝对统治而提出的主要指向“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并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时构建了人本主义思想体系。人本主义在西方哲学中是指从人的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关于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更加突出,使人本思想发展成为一种管理哲学。随着西方哲学思潮影响的深入,早期图书馆学者接受这一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图书馆管理,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杜定友的图书馆“三要素说”,巴特勒的图书馆“专业说”等观点,都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管理思想。
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虽然忽视社会性这一人的本质特性,突出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但其合理性在于反对西方社会对人的异化,强调人的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因此,作为管理哲学,它的影响极为深远。也正基于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图书馆人本管理研究在我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其之所以受到普遍关注,动因在于21世纪以来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马恒通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一文中指出,所谓馆员第一,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从读者第一到馆员第一的新思想,从图书馆管理角度强调了馆员的重要性。它符合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图书馆管理中,无论是信息资源管理,还是其他资源客体管理,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核心。王子舟在《面向知识的图书馆学发展新趋势》一文中指出,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机构,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主要有2个领域,一个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是知识提供过程中的增值服务。张碧莹在《浅析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建立有序、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图书馆而言,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是发挥人才作用的保证,也是图书馆其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保障。
杨霞、王雪燕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由人力资源、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体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创新理念五大要素构成。具体而言,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定位于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和动态性特征正是知识管理者所追求的创造性的外在表现。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优化和重组业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实现图书馆目标,将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竞争优势。胡沈秋在《高校图书馆组织中的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组织理论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组织技术特点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有着巨大影响。网络时代图书馆业务流程发生了变化,组织发生分化,学科馆员和专项小组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必然要进行重大变革。高校图书馆应依据学科划分部门的组织结构,将组织变革为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胡广涵在《浅谈学习型图书馆的创建》一文中指出,学习型组织融入了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学习是组织的生命源泉。知识管理所倡导的团队学习弥补了传统培训的缺陷,营造了一个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氛围。为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团队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图书馆,以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毕德强在《图书馆管理机制刍议》一文中指出,激励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需要,激励模式也是图书馆领导实行激励管理的重要杠杆。激励机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构建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从而实现图书馆的组织目标。
综上所述,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把图书馆用户和馆员作为考虑问题的根本,其核心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挖掘人的创新潜能;获得最佳绩效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人不但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基本权利,为个人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让所有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以人为本还应指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提高对人、对行为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创造条件以寻求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资本,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人的自觉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和领导艺术的创新。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是知识管理的倡导者,他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提供知识,以找出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效益的最佳方法,是事实上的管理。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有利于开展深层次知识信息服务,有助于利用组织知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
目标是所有管理活动的起点。高校图书馆管理目标在于合理地组织与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系统功能以收集、利用、传播和管理知识,提高馆员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促进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图书馆馆员之间的和谐发展。知识管理作为高校图书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其近期目标是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创新,长期目标是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它们将分别在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图书馆拓展知识服务范围提供支撑与保障。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更多地表现为静态的知识实体,是用语言文字或其他可记录、可理解、可传递的形式表达,能成为人们交流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更多地表现为动态的知识过程,现存知识信息中所隐含的但又不能用信息检索方法直接得到的知识,是客观隐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尚难表述的知识,日常行为中所隐含的默契、约定俗成与经验积累等需要个人领悟的知识,是主观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客观对象。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信息的运动过程管理,基本由知识创造、知识确认、知识组织、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环节构成。知识创造是开发已有馆藏资源并制订有创意、新颖的解决问题方案;知识确认是在现有服务环境下考察并评价知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知识组织是采用一定技术和方法对知识进行集群化处理;知识传播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应用是解决问题并将相应知识物化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组织拥有的知识不断循环转换、传播以及共享的过程,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以用户为中心是现代图书馆的最高理念之一,图书馆服务必须以用户满意为基础,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同时,网络环境下用户也面临着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汲取所需知识的问题,由此,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凸显其重要性。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知识,并为其提供最新信息,为推动知识创新提供前提条件;馆员也可直接参与科研、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的重任,是集文献收藏、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及科研信息中心,也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型机构,知识管理有其优越性。
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它体现管理学和伦理学的融合。人本管理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成员作为管理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对高校图书馆而言,人本原则主要贯穿于对用户的管理与对馆员的管理2方面,用户管理要树立“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理念,优化配置馆藏资源,把满足用户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图书馆馆员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各项服务的实施者,对馆员不应以利用为主实施管理,而应将其视为最有价值和富有竞争力的资本。在图书馆管理中,将个人发展列为管理目标,既遵循了人本管理原则,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坚持人本原则,就是要发挥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最终实现图书馆创新管理的目标。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一直是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应按职能部门(如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等)进行管理;有学者认为应采取“综合协调,节点分流”的有序管理模式;有学者认为应实行“统一管理,业务延伸”的管理模式等。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发展规划、组织规模、信息沟通需要、服务特点和环境变化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第一,要明确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第二,根据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功能,进行业务部门分工。第三,解决部门分工权限关系及其授权程度问题。第四,根据新增业务增设新部门。第五,重新整合功能相近、联系密切的部门。第六,疏通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渠道。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之与学校总体发展思路相吻合,并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由于高校教育经费的限制,高校图书馆不可能收藏所有图书和电子文献信息资源。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应提倡形成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联盟的目的在于综合各馆优势,优化图书馆整个服务环节,以便能及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信息资源多样化、知识信息服务深层次及多元化的服务环境,必须采取措施,形成高校图书馆联盟,抓住发展机遇,增强核心竞争力。当然拥有特色文献资源、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高效创新的管理机制、优秀的图书馆文化也是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G250
A
1671-1246(2010)21-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