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龙强,王 锋,徐 联,张建平,胡国兵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欠发达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为例
晏龙强,王 锋,徐 联,张建平,胡国兵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卫生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卫生技术人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天津召开的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上提出,新农村建设人才主体要靠职业教育培养。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改革作为会议主要议题,这再次表明,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明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教育、医疗、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1]。为了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有技术、下得去、留得住、撑得起”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解决农民健康意识缺乏与农村医疗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对发展卫生职业教育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查贵州省铜仁地区农民医疗健康状况、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力量现状与需求情况,对欠发达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为了解欠发达地区农民医疗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力量现状,课题组人员采取实地走访、电话咨询与座谈会等方式于2008年12月10日至2009年2月25日深入贵州省铜仁地区铜仁市滑石乡、坝黄镇,德江县高山乡、荆角乡,松桃县大坪乡等60个乡镇、村及社区居委会,就农民医疗健康状况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力量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67%。其结果如下。
调查发现,36%的农民认为头痛、感冒等小病不需要到医院治疗,有52%的农民会到医院就治,还有12%的农民固执地认为“不卧床决不上医院”;38%的农村孕妇产前不做任何检查,为了节省费用,选择到价格低廉、卫生条件差的非法诊所,甚至在家中生产。此外,农民健康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卫生生活常识,人畜混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乱堆乱放,卫生环境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1196户中,有686户人畜混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乱堆乱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关系国计民生,是增强农民抵御大病风险能力,保护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决策。它通过互助互济的形式有效解决了因大病发生的大额医药费问题,从制度上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发现,农民患病就诊意识较前几年明显增强,门诊及住院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因病致贫比率下降,90%以上的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欠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普遍存在卫生技术人员紧缺与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三低”现象,无法满足农民健康保障的需要。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为例,2008年,全区169个乡镇卫生院,2613个村卫生室,有卫生技术人员2955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859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111人,占3.76%,中专学历1575人,占53.30%,无学历1269人,占42.94%;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仅占4.25%,初级职称人员占52.81%,无职称人员高达42.94%(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铜仁地区卫生局统计数据)。
(1)从大方面来说,加快发展卫生职业教育,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是今后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2]。卫生职业教育是培养护理、药学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教育,它既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搞好卫生职业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科学、和谐发展。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更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看,加快发展卫生职业教育是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的根本保障,是改善农村落后医疗状况和满足广大农民健康需要的基本要求。
(3)从学校层面来说,卫生职业教育理应承担新农村建设中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要满足农村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卫生技术人才。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卫生技术人员城乡分布不平衡。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只占19.67%,而无医学专业学历人员高达40.15%。根据我国国情,为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卫生服务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三年制高职医学教育还要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不断培养卫生技术人才,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1)从欠发达地区区域情况来说,自然条件恶劣。以本文调查的贵州省铜仁地区为例,铜仁位于黔东武陵山腹地,是典型的“三多一高两低”,即农村人口多,占总人口的91%;少数民族人口多,占农村总人口的95%;贫困人口多,占总人口的13%;农业产值比重高,占GDP的70%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低,不足1000元;人才占人口比重低,仅占4.37%(注:数据来源于2007年铜仁地区农业局)。其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区和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卫生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从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来说,很多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不愿意到基层服务。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医学、卫生类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在医疗条件落后的乡镇卫生所(医院)就业,而是想方设法进入县级以上的医院,或在大、中城市开设诊所。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99上升到2000年的1.28,而到2006年则下降为1.16[3]。显然,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正在不断流失。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不足30%,卫生职业院校仍然与高等卫生教育在城市“争地盘”“抢饭吃”,造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巨大缺口,同时也为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4]。
(3)从职业院校本身来说,部分卫生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意识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一种责任。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尽管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但实际上,不少职业院校仍沿用传统办学思路,服务意识不强,不能积极、主动地服务新农村建设[5]。
(1)专业教学改革,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卫生职业院校虽然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专业培养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课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进一步改进。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课程建设水平还不高,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依旧存在,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不强,专业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新农村服务的特色专业还不够成熟。
(2)师资队伍专业间发展不平衡,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人才需要。虽然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卫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整体数量、结构、水平上较前些年有明显好转,但专业间发展不够平衡,有的专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增专业仍缺乏高水平的师资。
(3)卫生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手段有待提高。目前,欠发达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对新知识的传播、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还不够。
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知识宣传,做到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卫生防病和保健知识宣传是开展农民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新颖多样的宣传形式可以激发农民获取卫生知识的兴趣[6]。卫生职业院校应针对农民需求,结合对口帮扶、卫生下乡、疾病调查等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口头教育、专题讲座、健康咨询、文字材料、板报、展览、广播、电视等方式,有效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工作。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关键是人才。卫生职业院校要结合农村实际,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用得了、留得住,能胜任基层卫生工作的人才。
(1)要根据区域农村卫生实际需求,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面向农村需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大批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既可以解决卫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促进卫生职业教育良性循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将理论课安排在实验实习现场讲授,加大教学量,提高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质量;彻底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讲一节课的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训练,逐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养成规范的职业行为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2)要全面实施农村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定向培养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同时,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引导、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如毕业生在完成规范化培训后必须到农村工作3~5年,给予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就业。
(3)开展乡村医务人员学历教育。对在职乡村医生采取脱产、半脱产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使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4)进行在职医务人员的技能短期培训。通过集中或组织专业人员下乡开办培训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3.3.1 制定和落实专业课教师下乡巡回指导制度 为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卫生职业院校应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教学科研与试验示范的有机结合,实施“专业课教师支援农村卫生事业”“送教上门的教学服务”工程,并制定一系列制度,如职称晋升与下基层服务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供需矛盾。
3.3.2 与基层医务人员联合进行课题研究 联合并带领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专业课题和教学改革课题的应用研究,通过应用性研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
3.3.3 开展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前培训 为本地区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前培训,并参与地方医疗主管机构组织的国家级技能考核的考评工作,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建立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有技术、下得去、留得住、撑得起”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切实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1]李红贤.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27~28.
[2]谢祁.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J].世纪桥,2007,(2):31~32.
[3]王智勇.搭建农村人才“高地”推进新农村建设[EB/OL].http://www. jyb.cn/cm/jycm/beijing/zgjyb/5b/t20070912-11844.htm,2007-09-12.
[4]涂明华,王野坪.医学教育必须面向农村培养卫生人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10):14~15.
[5]夏学文.制约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6):35.
[6]吴秋状.农村健康教育的地位现状和务实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2):28.
R19
A
1671-1246(2010)21-0024-03
注: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2008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研究立项课题(08ZX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