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一中(276003) 耿顺传
山东省沂南县教研室(276300) 郑恩才
地理课堂中探究性题目设计探源
山东省临沂一中(276003) 耿顺传
山东省沂南县教研室(276300) 郑恩才
全国现行的教材版本较多,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学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如果教材版本不同,则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现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来分析。
【案例1】课程标准中活动的安排不全部在教材中出现,但通过设计探究性题目,进一步对教材知识进行巩固延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程标准:绘制出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我在学生预习前安排了一项探究性题目,让学生在上课时展示自己的作品。
【探究性题目设计】如何正确表达或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上课时,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素描画、水彩画、简笔画、橡皮泥模具、实物作品等等。我最欣赏一份来自生活的实物作品:一个绿皮鸭蛋。鸭蛋被分成了两部分,还附了一份说明,蛋壳代表地壳,蛋清代表地幔,蛋黄代表地核。由此可以发现,根据课标中活动设计的探究性题目,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材是严谨的,实用的。编者根据课程标准准确地阐释了基本概念,精心设计了教学案例。所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探究性题目的设计和引导,显得及时、高效、针对性强。从哪些部分设计探究性题目呢?以“鲁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展开分析。
1.教材的导语(前言)
教材的导语(前言)本身就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性问题。
【案例2】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有一首这样唱道:“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那)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呦)手。”
【探究性题目设计】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当然,教师可以依托材料,提出更多问题,如,陕北的民歌为什么比较粗犷豪放?和江南民歌有什么不同?黄土高原的土壤从哪里来等。
2.教材的正文
【案例3】教材第51页,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探究性题目设计一】黄土高原地区经水土流失的土壤去哪了?
学生探究获得结论:进入河道,沉积在水库,形成地上河,形成黄河三角洲,进入渤海,引水灌溉后进入沿河的土地中等等。
当然,可以设计成辩论题目,探究分析黄河三角洲和黄土高原之间的相关性。
【探究性题目设计二】辩论:黄河三角洲变大,有何利弊?
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反(有利),代表东营市;反方(有弊):代表山西、陕西。
正方:(欢庆)东营市拥有我国最年轻的土地,虽然有点盐碱化,但我的地盘在扩大(泥沙沉积、三角洲扩大);我的海岸线在延长(三角洲向海洋延伸,增长了海岸线);我的“海上东营”在发展(海岸线的扩展,使东营海上优势增强);我的旅游开笑颜(长河落日、黄龙入海);我的石油在增加,我的经济奔向前(海域面积扩大,覆盖的石油沉积盆地越大,吸引的投资就越多)。
反方:(伤感)我们的植被在减少,我们的荒漠在扩展;我们的黄土在流失,我们的农业在减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单产下降);我们的道路被摧毁,我们的土地没人烟(人才外流,人口迁移);我们的肤色变纯真(黄皮肤),我们的经济在递减(贫穷落后,生活水平下降)。东营的发展是建立在我们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的基础之上的。
小组讨论探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
东营市:要注意解决盐碱化问题,采取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东营市借助石油和海洋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经济优势,给陕西和山西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这本身就是区域联系和区域合作交流关系的体现。
山西、陕西:加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解决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最有效的方法(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等)。适度开发煤炭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向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教材的图表资料
【案例4】教材第52页,图3-1-4“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结合其中的窑洞景观图,设计探究性题目。
图1 黄土高原的窑洞
【探究性题目设计】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何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窑洞该建在何处?
学生经过探究分析,可了解黄土特殊的质地,直观性强,但粉砂质土状沉积物遇水容易溶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出现黄土湿陷造成的窑洞塌顶等,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窑洞建设需要考虑采光、避风,防止流水的侵蚀、防止洪水灾害等,所以要建在向阳坡,地势较高的缓坡上,而不能建在沟谷或积水的地方。
4.教材的知识窗
【案例5】教材第55页知识窗“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坳沟和河沟等沟道流域,这种沟道遍布黄土高原地区。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六道沟位于陕西省北部,流域面积将近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85人/平方千米。由于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全流域面积的80%,旱涝灾害和沙尘暴频繁发生。当地政府和群众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2 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探究性题目设计】
(1)什么是小流域?与黄河流域存在什么关系?
(2)如何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设计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描述,提高描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
经过预习交流,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会生成一些与本部分知识相关的或拓展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来帮助解决。
【案例6】学生在阅读了鲁教版教材必修一第51页图2-3-7“世界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后,提出了问题:“夏季世界洋流的流向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教师可以由此反扣到全球的风带与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图上来,进一步分析风带与洋流的关系,同时与学生一道探究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分析季风气候区沿海的沿岸流。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郑和下西洋“冬去夏回”的原因,即帆船借风力行驶,顺风顺水。
2.教师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
【案例7】鲁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
【探究性题目设计】结合山东省沂水县的著名旅游景点——沂水地下大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提出探究性题目: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有哪些?沂水县在地质时期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沂水地下大峡谷的开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根据对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析,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能够反推北方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形成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第7、8题的图4,判读左图等高线数据是明确该地域地势特征的基础,也是判断M→N、P→Q两处地形剖面与甲、乙两图对应关系,以及求解其余各题的关键。又如前已述及的图10,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反映出60°W西侧的城市处于内陆高原,与东侧的沿海城市在自然地理区位和成因上有明显的区别。再如第9、10题的图5,表1、表2和表3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数据信息,分别反映出该市土石、河流和坡度的分布特征。通过阅读和综合三个图层的地理数据资料,根据河流发育和泥石流成因的分析,就不难判断河流的流向和泥石流多发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