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珍
(临安人民医院,浙江临安 311300)
肿瘤患者行化学药物治疗时,常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dcatheter,PICC)[1],但因其为侵入性操作,穿刺时导管鞘易损伤血管内膜,常在术后2~10 d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影响下一周期的治疗。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综合内科对PICC患者采用局部粘贴安普贴薄膜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本组10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按置管顺序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6~80岁,平均年龄(59±9.15)岁;肝癌23例,胃癌16例,肺癌7例,宫颈癌3例,食管癌1例;置管部位:贵要静脉41例,肘正中静脉7例,头静脉2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8.65)岁;肝癌21例,胃癌16例,肺癌9例,宫颈癌3例,鼻咽癌1例;置管部位:贵要静脉39例,肘正中静脉9例,头静脉2例。
1.2 方法
1.2.1 置管处置 两组患者PICC置管均由本院PICC小组成员实施,均选用同一公司生产的4 Fr PICC导管,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医用透明薄膜,按常规方法固定护理。置管后24 h,取下医用薄膜,确认穿刺处无渗血后,观察组以穿刺点为中心,沿静脉走向外贴10 cm×10 cm安普贴薄膜,每7 d更换1次,共2次,若发现薄膜膨胀、发白,3 d更换1次;对照组更换医用薄膜后按常规护理。
1.2.2 评价方法及指标 观察PICC置管10 d内,穿刺侧肢体浅静脉有无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判断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的标准[3],0°:无静脉炎发生;Ⅰ°: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局部疼痛、中度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局部疼痛、中度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能触及硬结。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比较
3.1 安普贴薄膜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机制 安普贴薄膜为一超薄水胶敷料,属湿性敷料,厚度350 μ m,由半透性聚酯背衬和水胶粘性物质组成,其水胶成分可给皮肤一个适宜的环境,柔软舒适、透气性好,隔绝空气对皮肤的氧化而减轻疼痛感;为创口提供最适宜生长的湿性环境,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微血管增生,保持局部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保持局部低氧状态,刺激新生毛细血管生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4],有加快吸收渗液的作用。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静脉炎程度较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2 安普贴薄膜应用优点及注意事项 安普贴薄膜与医用透明薄膜均有便于观察置管局部情况、透气不透水、能阻挡外界微生物侵入、减少再次感染机会等优点,但医用薄膜常因患者出汗而影响粘性,不能对创口进行自溶性清创,无吸收渗液和缓解疼痛等治疗作用。安普贴薄膜对皮肤刺激少,能明显减轻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7 d更换1次,且操作简单,节约护理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安普贴薄膜具有良好的弹性、顺应性、粘性,患者易于接受。使用中如发现安普贴薄膜松动或卷边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先按住置管中心皮肤及导管,拉伸安普贴薄膜两个对角自下而上取下,防止拔出导管;粘贴时先从敷料中心处开始,然后向四周抚平。
[1]莎丽艳,李淑芬,王颖.PICC的应用和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3):293-294.
[2]陆玉金.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5):62-63.
[3]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Phlebitis[J].Journal of IV Nuirsing,1998,21(1):34-36.
[4]孟凡慧,王丽华,王嘉茹.湿性敷料在切口裂开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2005,11(6):4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