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玲,朱林林,吴燕红
(义乌市中心医院,浙江义乌 322000)
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常在短期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2009年9月5日,本院收治1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疫情上报后卫生部、省卫生厅高度重视,先后派出专家会诊,并由卫生厅抽调了省、地、县三级医护人员成立救治小组。如何使这支由各家医疗单位组成的医护人员高效有序开展工作,是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本院通过制定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组织管理,使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现报告如下。
1.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1.1.1 成立救治领导小组 医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由院长为总指挥的救治领导小组,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总务科长为小组成员,全面负责协调、支持、保障工作,使整个管理工作无缝链接。护理部根据情况及时制定护理工作流程,保证人力资源的配合。
1.1.2 成立救治专家组 由省呼吸科专家任组长, ICU、呼吸科、感染科、护理学科的专家及呼吸机治疗师参与。针对病情,提出治疗、护理方案,使治疗、护理工作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而尽趋完善。
1.2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2.1 人员配备 设临时护士长1名,护士13名,其中省级和地级医院ICU护理专家各1名、其他医院ICU护士6名、本院护士5名。同时尽可能注意到各人技术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在人员配备方面尽量做到差异管理[1]。
1.2.2 工作时间安排 开始工作时间为每班6 h,由于天气炎热,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严重。及时将工作时间调整为每4 h一班,每班次2名护士,本院和外院护士各1名。
1.2.3 工作职责 护士长负责病房日常事务管理,如物品器械申领、人员培训、消毒监测及护理人员排班;省、地级医院ICU护理专家负责日夜间值班,指导护理工作,解决护理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11名护士负责患者24 h护理工作,外援护士以床边护理为主,负责病情监护、评估记录、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本院护士负责对外联络、医嘱处理、标本采集、各种物品及器械准备、指导工友对病区环境及物品的消毒和医用垃圾的处理、各种制度和措施落实后的登记,并协助做好患者基础护理。
1.3 人员培训
1.3.1 安全防护培训 外援医护人员对环境不熟悉,而且大多未从事传染病房工作,消毒隔离、自我防护工作是薄弱环节。在人员上岗前首先进行防护培训,包括防护服、N95口罩的穿戴,进出病区不同区域的防护流程,并在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张贴防护要求及流程。外援护士第1次进入病区,由本院已培训护士引导,实地示范各区防护、穿戴方法及流程。
1.3.2 技能培训 患者病情严重、复杂多变,每天早晚2次召集所有医护人员大交班,全面汇报患者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分析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对措施。大交班后护理组由省ICU护理专家点评护理工作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下一班的护理重点。在患者病情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如在初期,患者由于严重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感染性休克、气道大量泡沫痰,专家会诊后给予高PEEP (>20 cmH2O)机械通气,以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护理上重点培训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在镇静剂减量阶段,由于患者躁动增加及恶心、咳嗽等反射增强,重点培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管道感染的防范;同时对鼻饲体位、胃残留量分析、口腔护理进行规范,并在工作中给予现场指导。
1.3.3 消毒培训 污染区固定1名清洁工人,承担消毒工作。对工人进行消毒液配置、污染垃圾处理流程、房间物品表面及空气消毒、出污染区物品的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培训。在工作中,护士随时给予督查指导。
本例患者病情进展快、来势凶猛,合并重症细菌性肺炎、I型呼吸衰竭、ARDS、感染性休克,在各级专家指导下,经救护组全体人员近10昼夜的全力抢救,患者康复出院。医护人员无1人感染。
面对灾难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领导高度重视,在多团队临时病房的组建与管理中,快速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完善各项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重视团队成员间有效沟通,加强各方面资源的合理配置[2],是团队能有序开展工作、很好完成治疗和护理任务的有效保证。在本例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团队成员重视细节管理,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有创机械通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是救护成功的关键。
[1]于莹,齐滨,金宁宁,等.医院护理部应对突发疫情的组织管理工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3-545.
[2]张黎明,王建荣,杨晓秋,等.综合医院护理体系应对突发SARS疫情的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