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红,吴孟尔
(宁波市第一医院,浙江宁波 315010)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面临的伤害潜在风险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本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平均就诊人次5 000左右,门诊注射室日工作量1 000~1 600人次。因门诊注射室人流量大、随机性强,且护士未按编制配备,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给护理安全工作带来隐患。2008年1月至12月,本院注射室针对护理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制定了防范措施,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注射室护士发生给药剂量错误、给错药23起,发生纠纷73起。
1.2 差错及纠纷原因分析
1.2.1 未认真履行查对制度 个别医生对新药缺乏了解或不清楚药物的配伍禁忌,导致处方中药物使用方法、剂量出错,药剂人员在配药时对处方未严格把关,护士在使用药物时核对不仔细,发生差错;治疗室环境拥挤、吵闹,特别是在输液高峰期,个别护士为求速度未严格执行核对、配置、注射三个环节的三查七对,导致差错。本组因护士未履行查对发生差错11起。
1.2.2 护士的药物知识欠缺 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商品名、化学名,药物种类多且频繁调换,部分年轻护士对药名不熟悉而发生差错。本组因护士药物知识欠缺导致差错4起。
1.2.3 注射药物摆放不合理 一位患者同时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输液时,药房发药时把不同用法的药物放置在同一盒子中,护士在配置药物时,如核对不严易导致差错。本组因拿错药物发生差错8起。
1.2.4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护士人员少,对输液患者换液体或拔针不及时,使患者输液外渗、针头滑出等护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引发纠纷;工作量不断增加,护士忙于应付注射,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沟通少,告知不到位,易引发患者对护士不满意而发生纠纷。本组有记录的纠纷15起。
1.2.5 沟通技巧及健康宣教欠缺 患者经过挂号—候诊—就诊—检查—交费—取药等就诊环节,最后到达注射室,再次排队等候注射,此时护士如在语言、服务等方面稍有不慎,极易使患者产生烦躁不满情绪而引发纠纷,本组因该类问题导致的纠纷58起。护士健康知识宣教不到位,部分患者又缺乏医学知识[2],药物过敏试验时擅自离开观察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这些都增加了注射治疗时的风险。
1.3 对策
1.3.1 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每月召开护理风险讨论会,认真分析易发生的风险根源,制订防范措施;建立护士个人档案,发生缺陷后让当事者自己分析主客观原因及可发生的不良后果,加强个人对护理风险的重视[3],提高护士对不安全因素和差错事故隐患的识别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1.3.2 制定各项治疗操作流程 根据本院注射室特点、环境、人员等综合情况,制订静脉输液、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等操作流程,规定不同用法药物分类、分包装放置,各种注射治疗前均需2名护士核对,采用反询问方式核对患者,再次查对患者的姓名、注射卡、药物无误后方可注射。
1.3.3 加强护士的药物知识培训 每月组织全科护士进行相关药物知识学习,并考核,提高护士对新药的掌握及不良反应处置能力。
1.3.4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实行弹性排班制[3],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根据不同季节合理排班,并针对注射高峰期,实施错时上班,安排巡回班、两头班、备班等,减少患者治疗等待时间。
1.3.5 做好患者治疗相关知识告知 护士在接药时,详细告知患者用药的方法和注射时间;皮内试验后告知患者切不可离开观察区域;输液过程向患者讲解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拔针后提醒患者按压5 min,勿揉搓,以免按压不当而出血、肿胀。
实施风险管理后,2008年1~12月发生差错3起、纠纷18起。
护士是医疗行为的最终实施者,几乎没有其他人帮助查对、纠错[4],因此,在工作中有效防范潜在的护理风险、减少差错发生,是护理管理者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门诊注射室是高风险科室之一,对近几年发生的差错、纠纷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加强护士责任心、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识别规避风险的能力、完善各项治疗的工作流程、做好环节质量控制、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对患者做好相关告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预防护理风险、减少护理差错和纠纷的有效措施,可提升门诊注射室的服务质量。
[1]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王敏燕.多部门合作的门诊输液风险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42(7):647-648.
[3]杨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病人满意度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119-1121.
[4]鞠昌萍.医疗纠纷风险管理及其作用[J].护理与康复,2003,2 (6):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