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运秋,尹德明,黎满香,蒋大良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近年来,中华竹鼠人工饲养发展迅速,对中华竹鼠的饲养技术方面有一些报告,但对其疾病的研究甚少,远远跟不上其人工饲养发展速度[1]。2009年11月,湖南郴州某中华竹鼠养殖场发生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与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水肿病,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进行防治,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该场从2008年开始驯养中华竹鼠,至发病时存笼240只。该次疫情发病快,传染较慢,病程短(2 d~3 d),病死率高,2009年11月上旬至中旬,共发病21只,死亡10只,且疫病仍有蔓延趋势。该场技术人员无法控制,于是送检2只病重竹鼠。
病鼠精神沉郁,卧地不动,食欲废绝,腹部明显鼓胀(图1);腹围明显增大,手触及有波动,用注射器插入腹腔,能抽出大量的淡黄色的液体。
病变主要特征是水肿,切开肿胀部位,见有大量微带黄色液体流出。体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胸腹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的液体,暴露空气后凝成胶冻样物。肠系膜高度水肿,呈白色半透明胶冻状(图2)。
无菌操作取竹鼠淋巴结、腹腔液触片,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形态一致、多数单个排列的革兰阴性短杆菌。
按文献[2]方法进行。无菌操作取竹鼠淋巴结、腹腔液分别接种普通琼脂平皿、麦康凯琼脂平皿与普通肉汤培养基,置37℃培养24 h后检查。普通琼脂平皿长出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表面湿润光滑、半透明灰色菌落;麦康凯琼脂平皿上长出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表面湿润光滑的玫瑰(粉)红色菌落;肉汤培养基混浊,底部有絮状沉淀物。取菌落与肉汤培养物分别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均可见单个、成双排列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图1 患病中华竹鼠临床症状Fig.1 Clinical signs of the sick Rhizomys sinensises
图2 病理剖检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anatomy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乳糖、山梨醇、鼠李糖。不发酵水杨苷,不产生硫化氢,MR、吲哚试验呈阳性,VP、柠檬酸试验及明胶液化试验均为阴性。分离菌生化特性符合大肠埃希菌生化特性,因此鉴定为大肠埃希菌。
取肉汤培养液分别接种于4只小鼠[3],0.2 mL/只,另4只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作对照。试验组4只小鼠于接种后72 h~96 h死亡,涂片镜检,可见与竹鼠病料涂片形态相同的细菌,对照组小鼠均无死亡。
采用纸片法,将上述肉汤培养物菌液调整浊度与比浊管(0.5麦氏单位)相同,用灭菌棉签均匀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再于平板表面贴上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所提供抗菌药敏纸片,37℃培养24 h[4]。根据其提供的结果判定标准显示:阿米卡星、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环丙沙星高度敏感;新霉素、链霉素、壮观霉素中度敏感;强力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青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等耐药。
隔离病鼠,场舍及用具喷洒消毒,全场中华竹鼠用左氧氟沙星水剂混饲进行预防,连用5 d~7 d。病鼠用阿米卡星治疗剂量进行注射给药治疗,连续3 d~4 d;另根据屈孝初等[5]介绍方法,采集黄花、酢浆草、地锦草、海蚌含珠、马齿苋、千里光、旱莲草、夏枯草、凤尾草、金银花藤、海金沙、芦蓄、车前草等草药配制成100%煎剂灌服,每日2次,连用2 d~3 d。通过上述措施,除3只病重中华竹鼠死亡外,其他病鼠在4 d后恢复正常,全场亦未再出现新的病例。
[1] 曾元根,邓治邦.中华竹鼠大肠杆菌病诊断与防制[J].动物医学进展,2002,23(3):94-95.
[2] 郑明球.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指导[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9-22.
[3] 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社,2001:213-223.
[4] 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实验指导[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3-45.
[5] 屈孝初,李文平.中华竹鼠水肿病的首次诊疗研究[J].特产研究,2002,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