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125例护理体会①

2010-03-02 08:31夏益平
中外医疗 2010年10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心梗心肌梗死

夏益平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简称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中老年发病率最高的危重疾病之一。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可引起心脏猝死。因此,及时的抢救和正确的护理方法,能使患者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降低死亡率。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救护AMI患者125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MI患者125例,男性76例,女性49例,年龄45~70岁,平均58岁,均有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症状,并有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有30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将12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对照组65例,男41例,女24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吸氧、心电监护、硝酸酯类扩冠状血管、杜冷丁止痛等对症治疗,给予尿激酶100万U、150万U,30min内静脉滴注,纠正心律失常等。

1.2.2 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预防结合护理,发病后第2天开始与其讲解对梗死的预防并让其进行活动;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即发病后绝对卧床休息。2组进行对照。

2 结果

2组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的心绞痛再次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卧床时间观察组为(4.5±0.7)d,显著低于对照组(10.5±1.6)d。2组比较P<0.01(u=30.233),见表1。

3 护理与讨论

3.1 护理比较

3.1.1 一般护理 在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的关键,应在发病1~2周内绝对卧床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的负荷,防止病情加重再次发生梗死。所有一切日常生活应由护士配合协助患者完成,应及时测量呼吸、脉搏、血压,注意心脏心前区疼痛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1]。

3.1.2 预防结合护理 预防结合护理是指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及经过抢救治疗好转的患者,除进行一般护理外,还应指导患者对梗死的认识,使其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加强锻炼,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减少发病率。在发病第1~2天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第3天可由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活动,主要以活动四肢为主,时间不及过长,以每次15min,2次/d为宜,带慢慢适应后,可加大活动量,如洗脸、主动翻身等,并应将自己的不适随时告知护士,以便于护理人员及时纠正,指导患者作出正确的锻炼方法和预防措施,防止梗死的再次发生。在预防结合护理中,指导患者时一定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病情的轻重,不可操之过急。

3.2 急性期护理

心梗的急性期发作由于患者心前区剧烈疼痛,心肌大面积梗死,死亡率很高,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改善心肌的缺氧、缺血状态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3.2.1 严密监测血压 由于心肌血液阻断,供应不足,造成心肌的大面积缺血、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容量不足、心输出容量减少,心脏再灌注不足可使血压降低。因此应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应每1~2h测量1次。

3.2.2 进行心电监护 急性心梗患者最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常在24h之内发生。我们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并掌握心电图的变化和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辨别,在对患者实行心电监护时,要保持高度的集中性和敏锐性,及时发现心率、心律的改变,并将这些改变记录下来。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要检查点击位置和导联是否固定好,防止翻身时脱落[2]。

表1 2组AMI 患者护理及其疗效比较[n(%)]

3.2.3 吸氧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急性期应用鼻导管给予高流量持续吸氧5~8L/min,必要时可用面罩吸氧,病情稳定或疼痛减轻后间歇低流量给氧。吸氧是治疗急性心梗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有效的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够量的吸氧也可缩小梗死的面积,使心肌供血供氧畅通。

3.3 并发症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在24h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

3.3.1 心律失常 常发生在急性心梗早期,病人往往紧张,易引发心律失常,如果有器质性病变出现时要及时解除患者的顾虑,应予以有效的镇静、止痛,以消除紧张情绪。建立输液通道,保持畅通,调好滴速,消除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持续的心电监护,当发现出现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及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抢救药物和物品,随时准备抢救[3]。

3.3.2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梗病人极易出现的并发症,尤其好发于老年人,应密切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尿少的临床表现,避免其情绪激动、烦躁、饱餐、用力排便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危险因素,如发生心力衰竭,应立即抢救,可用扩血管、利尿等药物回心血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用洋地黄类和强心苷类药物以改善心肌缺血状况。由于此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护理人员应严格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映,同时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出入水量、脉搏、心率、节律和血压的变化情况。

3.3.3 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心梗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当出现休克时,要密且监测心电图、血压、动脉血液变化及电解质的变化。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使血压回升,还应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并且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可溶栓治疗。

3.4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不易缓解、疼痛时间长,加上环境的陌生,和急性期的绝对卧床,改变了以前的生活习惯,病人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应激,常有恐惊、焦急、绝望等心理变化。因此,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讲明病情,说明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增加康复的信心。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准、稳、快,稳定患者的情绪,关心患者,使其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积极治疗,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3.5 饮食护理

急性心梗患者要合理饮食,应给予低热饮食,给予高维生素、蛋白质,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喝水,多吃水果,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并强制戒烟戒酒。饮食切忌过饱,宜少量多餐,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避免发生再次发作。

3.6 康复护理

待患者病情好转即可在床上进行被动练习,从短时间到时间逐渐延长,从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计划的指导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教给患者相应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并如何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防止复发[4]。并向患者说明心梗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让患者掌握运动程序,了解患者的感受,注意活动后是否会出现心悸、出汗等不适。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锻炼强度,是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增加其康复的信心。

由于急性心梗病人发病突然,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使患者的病情的有力的控制和康复。随着护理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对病人全面系统的护理,不仅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改善,减轻患者痛苦,还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所以,采用预防结合护理大大提到了护理的质量和疗效。

[1]朱玉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2):61.

[2]诸葛海鸿,孙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周康复护理的比较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5:8.

[3]段红玉,武惠萍.责任护士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0:9.

[4]侯惠如.老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致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11(8):854.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心梗心肌梗死
心梗猛于虎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液体敷料对心电监护患者皮肤的保护作用研究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