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英,骆文龙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400010)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是一种病因不甚明确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其发病在几分钟到72h就可以达到高峰;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目前有增多的趋势。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所以临床治疗方法及药物较多,但治疗效果差异较大。SD的发生与螺旋神经节、耳蜗内神经元及听毛细胞的供血障碍、病毒感染、营养缺乏导致神经水肿、萎缩、变性有关[1]。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具有神经重构、促进神经细胞生存、减轻神经细胞水肿的作用[2]。GM1在治疗SD方面目前报道极少。作者对GM1治疗除圆窗膜破裂及中枢病变以外因其他因素所致SD进行了临床观察。
1.1 对象及分组 将2005年7月至2008年4月凡因突然听力减退或听力减退伴耳鸣,甚至眩晕、耳闷胀等症状而在本科就诊患者,经各种检查排除圆窗膜破裂及中枢病变,按1997年中华耳鼻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订的“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3]诊断为SD、未经治疗者纳入本研究。发病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为2h至7d,平均3.2d。共纳入研究253例(302耳),男166例(192耳),女87例(110耳);年龄14~85岁,将其按自愿分配的半随机方法分为GM1组136例(159耳)和对照组117例(143耳)。GM1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3.5±16)岁、(42.1±17)岁。伴眩晕者GM1组有26例,对照组有27例,发病前有感冒病史者GM1组有9例,对照组有7例。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后2h即刻行纯音电测听,以后每隔3d测1次,以250、500、1000、2000、4000Hz的气导均值为评价标准。
1.2 治疗过程 本研究所用GM 1(20mg)由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
1.2.1 GM1组用GM140mg加入糖水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天1次;第1天地塞米松20mg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脉缓滴,每隔3d递减5mg,直至5mg维持;VitB1100mg、VitB120.5mg肌肉注射,每天1次;吸氧30min(流量为4L/min),每天3次;10~14d为1个疗程。
1.2.2 对照组第1天予丹参20mL,每隔3d增加2mL静脉缓滴,每天1次,ATP40mg、CoA100u、肌苷0.4g、VitC2g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mL静脉缓滴,每天1次;地塞米松、维生素B、吸氧等治疗方法和用量与GM1组完全相同,也是10~14d为1个疗程。GM1组和对照组在发病前如有感冒受凉者则使用抗病毒药物及干扰素维持治疗。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者正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对有耳鸣者用2%利多卡因5~10mL加0.9%生理盐水20mL静脉缓推1~2次。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结果进行u检验和χ2检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GM1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u检验,P>0.05);治疗前GM1组平均听阈为(75.12±17.01)dB,对照组为(73.19±15.51)dB,条件基本相同(u检验,u=1.20,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及是否伴眩晕、耳鸣、三高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GM1组患者自诉症状明显减轻,136例(159耳)中痊愈77耳,显效52耳,有效16耳,无效14耳,治愈率为48.43%,有效率为91.19%;对照组117(143耳)中痊愈仅26耳,显效36耳,有效15耳,无效56耳,治愈率为18.18%,有效率为60.83%。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6,P<0.05),见表1。
表1 GM1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SD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同血管病变学说及病毒感染学说。有研究发现 SD患者血液黏稠度比一般人群高[4],导致内耳血流缓慢,甚至淤停,从而影响了内耳微循环的通畅,造成内耳听觉器官缺血、缺氧,在组织学上表现就会以耳蜗顶周病变为主,并由此发生SD[5]。在SD病理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微循环障碍还是病毒感染,最终都导致内耳螺旋神经节、蜗内神经元及听毛细胞供血障碍,使之水肿,继而变性、萎缩,引起内耳感音功能减退,甚至消失[6-7];并且由于内耳迷路动脉耳蜗支无侧支循环,如果发病后不能及时有效改善微循环,增加螺旋神经节、耳蜗内神经元及听毛细胞的供血、供氧,将导致内耳末梢感受器不可逆损害,永久丧失听力。SD内耳微循环障碍及导致的病理改变为使用扩血管药和营养、保护神经药及地塞米松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效选择上述药物是治疗SD的关键。白岚等[8]曾报道用血栓通等治疗 SD获得较好疗效,对即将受损伤或已受损伤的螺旋神经节、耳蜗神经元或已受损伤变性的听毛细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通过减轻神经细胞水肿,逆转听觉神经系统损伤。
另外,人们近年来进一步认识了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发现这种损伤过程可能有谷氨酸毒性、自由基激活及一氧化氮的作用,已证明许多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对听觉有保护作用[9]。通过离体和载体实验,Toshiki和Nobuhiro[10]认为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脂质过氧化所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与SD有密切关系。有实验发现自由基清除剂能保护内耳毛细胞,减轻缺血性损伤。GM1是一组异构的唾液酸糖鞘脂,作用机制在于保护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 g2+-ATP酶活性,纠正细胞内外离子失衡,从而防止神经细胞水肿[11];同时,GM1能抗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阻断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防止乳酸性酸中毒,从而早期终止继发性病理改变,防止神经细胞的损伤与死亡[12];GM1尚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嵌入受损神经细胞膜中进行修复,增强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功能,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3]。
本研究结果显示,GM1为主综合治疗SD疗效肯定,可能与上述机制有关。在观察中还发现此方案对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昏、眩晕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未出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但是此方案治疗价格相对昂贵,这也是在治疗中只有部分患者使用的原因,而且对内耳末梢神经、感受器的损伤修复是否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1]Hughes GB,Freedman MA,Haberkampp TJ,et al.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Otolarygol Clin of North Am,1996,29(3):393.
[2]Mahadik SP,Hawver DB,Hungund BI,et al.GM1ganglioside treatment after global ischemia protects changes in membrane fatty acids and properties of Na+-K+-ATPase and Ca2+-Mg2+-ATPase[J].J Neurosci Res,1989,24(3):402.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4]Schuknecht HF.Pathology of the ear[J].Cambridge: Harbard Univ Press,1974,388.
[5]唐青来,谢鼎华,伍伟景,等.突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代谢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5): 273.
[6]Schuknecht HF,Watannki K,Takahashi T,et al.Atrophy of the stria vasculris,a common cause for hearing loss[J]. Laryngoscope,1974,84:1777.
[7]Paparella MM.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aring loss[J]. Laryngoscope,1978,88:952.
[8]白岚,骆文龙,代喻兵,等.大剂量血栓通联合三磷酸胞苷治疗突聋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12):1130. [9]李朝军,刘兆华.耳聋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医学,2006:35(5):385.
[10]Toshiki M,Nobuhiro H.Free radical scavenger protects against inner hair cell loss after cochlear ischemia[J]. Neuroreport,2003,14(14):1880.
[11]Sharmila DJ,Veluraja K.Monosialoganglioid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cholera toxin-investigation by molecular modeling and molecular mechanics[J].J Biomol Struct Dyn,2004,21(4):591.
[12]Oliveira AL,Langone F.GM1ganglioside treatment reduces motoneuron death after ventral root avulsion in adult rats[J].Neurosci Lett,2000,293(2):131.
[13]Frontczak-Baniewicz M,Gadamski R,Barskov I,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GM1ganglioside on photochemicallyinduced microvascular injury in cerebral cortex and hypophysis in rat[J].Exp Toxicol Pathol,2000,52(2):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