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谭小林,肖晓杨△,陈黎明,赵 科
(1.重庆市医学会 400020;2.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401147)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显著而持久的以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CCMD-3分类标准,分为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持续心境障碍以及其他或待分类心境障碍等[1]。近年来针对心境障碍的治疗,合并使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第2代抗精神病药(SGAs)和情感稳定剂十分常见。有研究者发现SGAs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躁狂症疗效肯定,同时对难治性抑郁症有增效作用[2-4]。对较严重的双相抑郁单用药物难以达到理想疗效,SSRIs往往作为与心境稳定剂联合抗抑郁的首选药物[5]。鉴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代心境障碍住院患者的诊断类型及处方模式变化情况,为临床合理诊断与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入组标准:2002年1~12月及2007年1~12月住院诊断为心境障碍病例,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16~65岁。(2)排除标准:继发性情感障碍、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及严重躯体疾病者。(3)入组情况:根据入选标准,共入组364例,其中2002年组(过去组)176例,其中男69例,女107例;平均年龄(44.5±19.8)岁,病程7d至3个月,平均(47.6±61.7)d。2007年组(现在组)188例,其中男69例,女119例;平均年龄(46.5±18.7)岁,病程7d至5个月,平均(45.2±58.4)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历史性对照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按照出院病例的索引,取得符合CCMC-3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病例,逐一登记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如临床诊断及治疗用药等)。分别统计与归类分析临床诊断与用药处方(包括使用频度及联合治疗情况),就两组病例的诊断类型与治疗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2.1 诊断类型比较 两组患者诊断类型有明显差异,过去组躁狂发作及复发性抑郁症诊断比例,特别是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诊断频度明显高于现在组;相反,抑郁发作尤其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以及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躁狂诊断比例,过去组明显低于现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类型比较〔n(%)〕
2.2 处方模式比较 现在组第2代抗抑郁药与SGAs使用率均明显高于过去组;虽然两组抗焦虑药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去组使用新型抗焦虑药比例明显低于现在组,而用苯二氮 类药的频率明显高于现在组;现在组使用抗抽搐剂的频率明显增加,且使用锂盐的频率明显降低,见表2。
表2 两组处方模式比较〔n(%)〕
续表2 两组处方模式比较〔n(%)〕
2.3 用药方案比较 现在组单一抗抑郁药使用比例明显高于过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情感稳定剂者仅占2.7%。增效治疗中,现在组抗抑郁药加情感稳定剂(主要是抗抽搐剂)使用比例明显低于过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抑郁药加抗精神病药使用比例却明显高于过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加情感稳定剂使用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方案比较〔n(%)〕
精神病性症状作为专用名词首见于DSM-Ⅳ。在对双相障碍划分亚型时分出了有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医生对患者诊断躁狂的比例减少,对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以及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躁狂的诊断比例明显升高,对混合性发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尽管诊断为心境障碍的患者出现变更的可能性很大,但医生的识别率及诊断率还是明显增加[6]。
实践证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病性症状对抗精神病药是很敏感的。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报道,SGAs的确具有心境稳定作用,尤其是对抗抑郁药有明显增效作用[7]。双相障碍指南已将SGAs列为候选的心境稳定剂[8]。与传统抗精神病药(FGAs)相比,SGAs具有较少的EPS、TD和肯定的疗效,这是临床医生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然而,SGAs可能引起的相关代谢综合征,尤其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及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也是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对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依然是第2代抗抑郁药——SSRIs,现在联用SGAs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以往,此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11]。
情感稳定剂加用抗抑郁药常用于治疗双相障碍患者,这些药物的合并使用应该谨慎。国内外的治疗指南均将心境稳定剂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只有单用无效时才联用SSRIs。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标准情感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等的比例减少,单用标准情感稳定剂的比例只有2.7%,表明医生对情感障碍的规范治疗程序还不熟悉。
[1]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 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
[2]陆峥,蔡军,江开达,等.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3):142.
[3]方建忠,梅其一,杨小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1): 36.
[4]赵后锋,梁立桂.奥氮平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4):271.
[5]郭金宏,曹长安,朴胜斌,等.米氮平与西酞普兰治疗双相抑郁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2): 99.
[6]胡斌,魏波,龚发金,等.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诊断相互变更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1):8.
[7]瞿金国,赵靖平.第2代抗精神病药在双相障碍中的长程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1):49.
[8]沈其杰.双相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2.
[9]王大开,李远,谭小林.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1): 27.
[10]魏智慧,曾倩,王米渠,等.国内心境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2):1425.
[11]肖瑞林,肖瑛,孔令军,等.心境障碍患者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J].江西医药,2006,41(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