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辟“第二课堂”新论

2010-02-18 02:50谢彪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职课堂教学

谢彪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高职院校开辟“第二课堂”新论

谢彪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第二课堂”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高职院校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探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至今尚无一个科学、统一的定义,也有教育工作者曾提出“三个课堂”的划分方法,即由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课堂;以学生在校内自主开展的学习、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还有以学生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但随着教育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这其中的第二、第三课堂间的界限已日益模糊,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彼此融合,与第一课堂一起构成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再人为地将其割裂反而会造成彼此间的相互封闭。从系统论思想来看,用整体、联系、发展的观点,可以将整个课外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加以研究、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组合优势,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认为,将非课堂教学的部分都统一划归为“第二课堂”的范畴,将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出现“1+1〉2”的效应。

问题的提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责职,“学而时习之”则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其中的“教与学”重点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虽然“第二课堂”并非新生事物,但一直以来“第二课堂”仅仅作为学生的一种课外活动,时而见之于中小学教育中,在高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众多的高职院校,学生上完课后还会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管理也相对比较宽松,学生都会有较多的自由。这样,如何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与资源就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积极研究、探索开辟“第二课堂”,用好课内时间的同时用好课外时间,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习知识”向“学习能力”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两种课堂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其中,“第一课堂”侧重于理论教学和系统知识的传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更为关注学生能力与个性发展,为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等提供重要的舞台。但两者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辟“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灌输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直接、简捷、相对高效的优势,这是因为以往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为了在有限的资源下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这不失是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也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但这种高效率却是建立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工厂化”的教育模式中,把有思想的人等同于没有生命的“产品”,抹杀了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只是教的高效率而绝非学的高效率。这种课堂教育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注重个体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辟“第二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开辟“第二课堂”的可能性

互联网的普及、教育资源的丰富是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基础 在信息社会,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地增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大量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来源。著名教育理论家西摩·佩伯特(SegmourPapert)曾经说过:“当每个人都可以买得起一支铅笔的时候,必然会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同样,当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只属于他个人的一本书,而不是与他人分享时,将再次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同理,如今当我们都可以通过Internet拥有整个世界的时候,学习方式必将再次改变。学习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唯一方式,这也为“第二课堂”的开辟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学的形式,同样也影响了教的方式。网络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查询反馈信息等,都极大地缩小了时空阻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而且,目前还有不少学校已开通了相应的平台,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基于互联网开辟“第二课堂”将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向。

教学、课程等方面的改革为实施“第二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课程等的改革打破了以往关门办学的模式,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探索出多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途径,实现了开放式办学,构建出诸如“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一些融“教、学、做、练”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学校内外连成一片,课堂内外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两种课堂的综合作用,才有可能实现。

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为“第二课堂”提供了物质保证 目前,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硬件设施方面,兴建了一大批图书馆、体育场馆、计算机中心、实验室以及各种实训基地等。这些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当然也应成为“第二课堂”实施的重要物质保证。

实施“第二课堂”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第二课堂”只是整个教育与学习过程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还将继续发挥其主阵地的功效。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第二课堂”,因为这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共性教育,而“第二课堂”更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对“第二课堂”一些普遍的问题加以说明,进行必要的指导;对项目的进程做阶段性的总结,并对后期工作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等。我们要注意理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并通过课堂教学对“第二课堂”加以积极引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始终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在“第二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却很少意识到学习者的行为,造成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及其个性特点。在“第二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个体需要,通过对学生行为的预测、控制、激励和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掘个人潜能,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习。换言之,课堂教学中人们比较关心教师的“教”,而在“第二课堂”里我们更应关心学生的“学”。

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不但是 “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者,也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和考评者,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可增加师生间交流的机会。教师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交互与反馈,进而也可以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当前,已有不少院校进行了项目式教学改革,推广实行“导师”制度,尝试对课堂教学作出适当的延伸,这都是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

加强信息交流,注重学生反馈 交流与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第二课堂”里,学习过程要更多地依赖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间的互助交流,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增强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当然,“第二课堂”中教师也不是局外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有时候还应给予必要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度较低的学生,他们也非常渴望并需要与教师交流,“第二课堂”给了他们比较好的机会。当然,这些都会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进度的调控,优化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丰富教学内容,必将更加有效地促进与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上升。

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教育制度一定会有一套科学、灵活、客观的评价体系,“第二课堂”更应如此。其评价体系要紧密联系实际,实现评价信息的多元化,突出过程评价,克服以往单一用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做法,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创新评估方法与手段,突出科学评价的强化刺激和激励作用,不但要做横向的比较,更要做纵向的比较,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与关注,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比如过程性评价,提倡探索式和创造性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诚然,“第二课堂”活动还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对此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将“第二课堂”和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因为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主旋律的今天,二者的界限其实已经不十分明显了。当然,“第二课堂”绝不应该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庸,不只是一种补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继续加大投入,切实解决诸如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课程改革、改善教学条件等现实问题,为“第二课堂”的开辟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1]胡航,任友群.学习技术新发展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J].中国电化教育,2008,(4):1-6.

[2]陈德怀.面向“1对1”增强学习技术——科技增强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研究,2006,(4):4-8.

[3]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1-85.

G717

A

1672-5727(2010)10-0113-02

谢彪(1974—),男,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光伏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高职课堂教学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