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军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周龙军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工学结合是涉及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将工学结合渗透到教学实施、管理、改革的各个层面,才能收到显著成效,真正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般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就业,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许多学校的工学结合仅停留在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上,工与学的结合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这是浅层次的工学结合。我认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式”的一体化工学结合。即把工学结合渗透到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环节、办学条件的建设方面,渗透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方面,渗透到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的完善方面,形成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应建立由职业院校和企业组成的职教联合体(如职教集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整合职教力量,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校企沟通更加顺畅。职业院校为企业培训干部员工,输送需求人才,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更重要的是提供行业、岗位工作需求信息,为学校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订单”培养模式就是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合作,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生产实践,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我院市场流通系与广西中盟世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思维教育公司合作开展“对日软件外包工程师定向培养”,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参加培训,由企业提供培训内容、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并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培训结束后由企业安排就业。
任务驱动模式校企双方通过协商、研讨,以学生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为目标,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如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与清华IT广西工作站合作,以考取清华IT工程师资格证为主要任务,将企业提供的培训包整合进专业教学计划,清华IT提供师资与实训,学生最后考取清华IT工程师资格证,提高就业能力与就业优势。
分段培养模式是一种校内校外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进行。学校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授课,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考核。如一些专业采取“2+2+0.5+0.5”的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分段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顶岗实习模式在最后一个学期,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和提高岗位能力,也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因此也叫预就业模式。目前大多院校均采用这一模式。
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论证专业设置与调整,共同设计、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讨教学建设与改革,使人才培养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
校企合作共同开设专业2003年,我院与中国外运广西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桂通报关行、祥和公司、北海港务集团公司、中国外运广西公司、华邦制衣公司等外贸企业的支持下,开办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07年我院与广西人本科技有限公司、清华IT广西工作站合作开办了软件技术专业,2008年合作成功申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技术专业。
建立以行业为主的专业评价预警机制学院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信息员,定期向他们收集信息、征求意见,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院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符合市场的需要。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的工作岗位,对该岗位典型工作项目及工作任务进行调研;经过对各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之后,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按行动体系要求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形成自身特有的学习领域,构建成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遵循四个原则:一是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内容。二是选取融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价值观(态度)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内容。三是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四是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即教学内容既有基础学习领域,又有专业学习领域,还有拓展学习领域的要求。
科学安排实践教学为了实现“能力为本”,保证实践教学需要,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应在50%以上,构建“企业见习——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从课程实训到综合实训,从基本技能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从专业见习到专业实习,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是改变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程序,探索“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程序;二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尝试“教、学、做”一体、“边学边做、亦工亦学”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学习环境与工作情境一体化;四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改变考核评价标准一是加大形成性考核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二是企业参与实训环节的考核,形成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三是使考核形式更具开放性,考核内容更具实践性。
实施工学结合,必须要有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做支持。为了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选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考评员认证培训班,取得资格证书。近两年共有31名教师获得了相关职业鉴定考评员资格。二是学院通过调入引进等途径,从行业、企业、高校引进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业务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近两年引进了广西经贸对外服务公司总经理、广西外贸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广西国美公司副总经理、广西捷达进出口公司经理等商贸行业企业的高级人才到学院担任专职教师。三是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培训进修,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四是在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请他们到学校授课,或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五是对“双师素质”教师实行倾斜政策,比如报销考证费用、提高课酬等,在学院形成一种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良好氛围。目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占70.59%。
加大投入,建设资源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对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共建成了四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经济贸易类实训基地、财务会计实训基地、商务外语实训基地、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学院还是广西外语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广西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广西商务干部培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能满足学院专业教学需要,而且能实现资源共享,承接各种师资培训、干部培训、考证培训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合作开发,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出资提供设备、技术人员,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如在与我院合作开办了软件技术专业的同时,广西人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在我校建设了1个软件实训室,专供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上课及平时实训用,还派教师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实训。国际贸易系与北京亿方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出了“国际商务教学平台”实训系统软件,为我院国际贸易、报关与货运代理等专业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提供了平台,效果良好。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真实工作实训环境学院拥有广西经贸对外服务公司,由国际贸易系主任担任总经理。学院投资入股南宁海外旅行社,成立南宁海外旅行社国商学院分部,由旅游管理系主任担任行政总监,教师担任各部门管理人员。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学院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这两个公司进行实训实习,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需要的统一、教师与师傅的统一、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联系及管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我院积极与相关企业加强联系,努力建立一个能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目前,我院共与89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协议。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我们注意两点:一是建设要科学安排,要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数量适度,功能明确,管理规范;二是要注重实效,校外实习基地要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实训工作过程、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工学结合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在文科类院校中更是一个有待深入研讨创新的课题。只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拓探索,不断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必将极大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叶华,孟敬.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2]高华,杨静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梁泳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2008,(6).
[4]童乃诚.全面解析工学结合的内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7
A
1672-5727(2010)07-0136-03
周龙军(1967—),男,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