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2010-02-17 19:22:04孙志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4期
关键词:活动语文教师

孙志文

在语文试卷中阅读和写作是分值最大的,同时也是学生头疼的部分。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且它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 多读多背,提高理解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读”与“背”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和多背诵。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

在古典诗词、现代新诗中阅读与背诵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白语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往包含很大的文章,离开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的学生的读,单凭教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学生平时语文基础差,错别字多,不也正说明他们读得少,是凭自己想当然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会写错别字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读与多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创设情境,强化自主阅读意识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督促检查及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阅读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本身并不重要。教育工作者不也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 巧设问题,提高阅读高度

问题是阅读开始和持续的动力。因此,阅读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课堂教学就要针对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程序性和阶梯性的问题。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程序过粗,隐含条件过多,学生思路不明确;二是问题设计太细,关节过于显露,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性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完成阅读目标的过程中要做什么事情,先后顺序怎样。

如《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教学,提出“找出表述地坛景物的所有内容,体会作者史铁生的思想状况是怎样发展的”这样一个有阶梯的问题。杜夫海纳说:“审美对象就是辉煌的呈现的感性。”这个设计就整体辉煌地呈现了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既能有深刻的体验过程,又拓宽了这个学习过程的生成空间。总之,问题设置要体现文本的程序性和阶梯性,用问题将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正确的理解、推理和判断,最终找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4 尊重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单纯的阅读是不存在的。学生在阅读中,只有经过独立自主思考后得出感悟和结论,“知”与“能”才算真正掌握在他们手中,也就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放下架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想空间和选择空间,尊重并肯定学生任何有价值的“闪光点”,还要不着痕迹地善加引导,抓住阅读材料中“见仁见智”处,让学生畅所欲言,可分组辩论,不唯本,不唯师,不囿于成规,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见解。有时“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的见地本身确有许多独到、新颖的东西是传统与习惯中所不具的。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教师应顺势引导,不必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尤其对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前人之所未发,明今人之所未明”,有新发明、新创造。

5 积极引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读物教师要做积极引导,正确概括、评价。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价值观导向,既要好读书,又要读好书。但绝不是硬性灌输,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思考与感悟中潜移默化,获得思想启迪与教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明确规定,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只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偶尔闲来看看的阅读方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一定要养成喜欢阅读、经常阅读的习惯,把读书当作每天必做的事情,抽出固定的时间去阅读,每次时间不必太长,但贵在坚持。多年累加下来,阅读总量也是很可观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自然而然地提高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活动语文教师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