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近几年来,由于农村中外出务工人员骤增,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那么,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
职中学生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由于有坚强的经济作后盾,“留守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基本无忧,可是深藏其后的一些问题不能不令人关注。1)缺乏正确的辅导与监督而使成绩下滑。“留守学生”中90%以上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大多没有多少文化,再加上对孙辈的溺爱,所以爷爷奶奶在学习上不能辅导他们,又缺少严格的监督,很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2)缺乏父母之爱而产生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许多留守学生会表现得比较木讷,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戒备或无奈,比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学生,显得少了些活泼和开朗,长期下去,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及性格产生影响。3)长期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某县公安机关的一份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报告显示,54.3%的人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长时间放任自流,造成长期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要多给他们投去一些关注的目光。
常见媒体报道,某学校如何倾其大量人力财力关爱留守学生,某机关如何大张旗鼓帮抚留守学生,某个人如何慷慨救助留守学生。诚然,留守学生缺乏父母在思想、价值等方面的及时引导,他们心理、身体方面的健康状况也令人十分担忧。对这一特殊群体多一些关注,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既告诉留守学生他们是留守学生,生活没人照顾,学习无人监督,情感无人交流,同时又在生活中处处给予细心呵护,那么一方面将会加重他们对自己这一特殊境遇的认识,造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挫败感和恐惧感,另一方面也会给他们一个逃避困境的理由。相反,应对留守学生坦诚相告:家长不在身边,这并非坏事,而是培养自己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难得机会,因为人生是一段有着重重困境的历程,只有在困境中依然能昂首挺胸的人生才是值得骄傲的人生。
许多人(包括“留守学生”自己)常常会这样想:父母远离,孩子们是孤独的,甚至有时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比较可怜,放学休息回家没有父母的关爱。自我感到自己的家庭、能力不如别人,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不得志,命运不好,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缺少知心的朋友,对学习没有兴趣,生活也不快乐。这样就会养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如果遇到需要父母参加的活动,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越发的严重。
而实际上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想:一方面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学习生活保障而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孩子远离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中就有机会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好事情。例如A生,在开学时是自己来报到,但在开学后笔者很快就发现他有自卑心理,是什么原因呢?后来了解到主要是因为他的父母都在南方打工,从小父母都不在身边。针对这种原因,笔者通过谈心、班级表扬等方式让他明白:1)他是幸福的,父母远离家乡务工是为了爱他,为了给他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2)他是能干的,开学时能自己来报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值得表扬的事情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3)这是父母给自己的一次锻炼的机会,应该趁此机会好好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A生认识到这一点,逐渐走出自卑的心理,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
留守学生因为长期远离父母,父母与孩子难以建立亲子关系,致使这些学生表现出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动、与伙伴难以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有事闷在心里,不轻易向人表露。长期的压抑,会使他们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交往困难;情绪低落,没有开心的感觉,爱发脾气,经常内疚和自责;行为退缩,逃学、打架、不听话;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包括各种文体活动,为班级服务(如值日等),在活动中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加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可以逐渐消除孤独的心理感觉。通过为班级服务,付出劳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大家看在眼里,会记在心里,在留守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同样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这样与同学融洽的相处,与整个班集体融为一体,留守学生便会消除孤独的心理,使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活力。
总之,对于留守学生的成长来说,真诚的理解、亲情的关注、殷切的期望、恰当的关爱能充分激发他们自己的潜能,使这些祖国的“花朵”同样生活在阳光中,在独立的生活中坚强自己,锻炼自立能力,使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使人生的天空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