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 姚晓光
在新课标实验与实施的这些日子以来,笔者从最初的怀疑到学习到尝试到全身心地参与,体会最深的就是它不再是少数教师公开课上的作秀,而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落实到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上。它把闷住了的青年教师解放出来,把闷住了的日常教学解放出来。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的美术教师都知道,多少年来在教学中总离不开一本厚厚的教参。那里面有现成的教材分析、教学目的以及本课重难点。甚至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学效果。大胆的创新对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最直接的陷阱可能就是公开课上脱离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不利的惨败。在旧的讲台上当教师成熟起来的时候,也许同时发现自己失去了工作的创造力。试想一个发展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美术学科,由一个没有创造激情的人来执教,后果会如何?
当然改变也就意味着摒弃过去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教学观的解放无疑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压力和挑战。它重新定义了教材的含义,把它从权威的指令变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媒介。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执行者和接受者,教学内容只是一个支点,至于能辐射出多大的能量就靠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与开发了。在体会艰难的同时也渐渐感到自由的快乐。教学的过程即是激发再创造的过程,课堂可以随时变成实验的田地,将每一个想法和灵感付诸实现。
如“奇妙的音乐”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依靠听觉感受,提高捕捉画面的能力。”备课时笔者反复思索,在日常教学中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欣赏在小学一直是个空白,那么能否利用本课教材的特殊性,结合音乐与美术这两门艺术学科的通性为学生提供基础性、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呢?在这课中美术应该成为学生表达音乐感受的媒介而不是部分学生表现的障碍。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将表现手段改具象为抽象的符号,来达到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目的。之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力,并结合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让学生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谈论对作品的感受。正处在无拘无束的年龄段的小学生接受得很快,不久他们就很乐意地开始尝试用线条表达欢乐与悲伤,用色块表达酸、甜、苦、辣,并为这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兴奋不已。
第二课时笔者直接由音乐导入,选取《江河水》《庆丰收》《杜鹃圆舞曲》《野蜂飞舞》等音乐情绪比较鲜明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并通过自由联想来表达音乐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充分活动后用音乐填充法让学生找出与之相适合的美术作品。由于有了上一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地完成两学科的跨越,开始愉快地利用各种材料手段并模仿现代派大师的手法来表现乐曲《口哨与小狗》传达给他们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兴奋。课后反思时笔者发现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虽然涉及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知识领域,却没有一个学生因为技法障碍而放弃。笔者用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和有趣的艺术活动打开他们所有的感官,激起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欲望。这已经足够了。正如新课标中对学习者的定义中讲到的,“学习者学习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当其全部感官活跃起来的时候”。
过去在备每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总是离不开“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似乎那就是一节美术课的目的。而作业效果就是本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笔者发现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导致最终的一个学习结果就是那些细心的基础好的学生就一直好,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就一直差。笔者曾一度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什么在那些学生的学前印象前显得那么微弱,因为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他们脑子中的绘画模式,一定要画太阳、画房子,再要么没眼珠、没耳朵地画人。笔者用尽了方法,成果总是不大。当重新审视自己时,笔者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教画画”的怪圈里。
笔者是一个美术教师,更是一个教育者,单一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被动。学生是有差异的,美术培养的不只是他们画什么的能力,更是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是教会他们画什么,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像皮亚杰说的那样:“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创造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接受。”由此,笔者开始在平时的课堂中一点一点地改变。
就拿“火车快跑”一课为例,教学设计时笔者抛弃让学生画火车的原教学模式,做了几个大的改变。首先调整教室布局,将座位摆成车厢的格局,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其次,让学生搜集所有表现火车的作品,包括儿歌、谜语,以便让学生更充分的感知对象——火车。再次,找到一切可以用来表现火车的物品,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通过改变,笔者发现学生变了,课堂气氛也变了。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听歌、看模型、表演和小组开火车游戏,每个学生都兴奋地参与。表现的过程中学生都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投入地干着。最后作业展示时笔者也惊喜地发现学生还真是能干,找的材料五花八门,做出的火车也是各式各样,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
通过这次实验笔者发现把自己解放出来,把学生解放出来,乃至把学习方式解放出来是多么重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去学,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教学也才是最有效的。之后,笔者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一些单项的调整,收效也不错。
笔者想学习方式的解放不应只限于专门的实验课,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可以改变,变成是给学生松绑的机会。只有这样,教学才会让所有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只是交上一张成功的绘画作业。
本次课程改革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被选拔者的发展,是帮助“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考查学生学会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美术课程是最重视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目的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更应该在美术课堂上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认为新课程对评价体系的解放仍应在学生的每一次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如每一次作品的展示,就交给学生来进行评价,教师帮助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自己,友好地看待别人,通过评价学会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评价学会互相学习。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的心灵都是最纯洁的,它们毫不掩饰地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因此,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作为一名美术学科的教师,仅仅靠一个“优”字来激励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把赞赏和关注时时刻刻洒在学生每一个学习的过程上,可以是他的一次发言,可以是他的一个创意,可以是他勇敢的第一次……而不是把表情仅仅挂在学生交作业的时候。
笔者在实践中还发现,评语的使用在美术课堂评价上是很有效的。笔者经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上几个字的评语,或表扬,或激励,或提醒,虽说只是不多的几个字,却总能让笔者在学生后一段学习积极性的转变上见到成效。评语真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专利。评价对于一个幼小心灵的保护,对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都是积极有效的。解放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教师不拘一格地创造与发展,只要对学生有促进的都可以用。
在这场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而日常教学则是实施这场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让改变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