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霞
语文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实施,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得到改变,逐渐形成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有人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问”“牵牛式”的教学,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他们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姑且称之为“放牛式”教学。其实,“教师问”和“学生问”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分歧,笔者认为关键是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仍旧处于模糊状态。所以有必要对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作进一步的认识。
有些学生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要么是因为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么是因为觉得本课没意思,没有吸引自己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疑提问。
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教师围绕重点、难点向学生设疑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及时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使师生之间形成信息的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使课堂形成强烈的互动。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当然,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提问,学生也应该对自己学得不明白的地方或由新知识而产生的相关疑问提出问题。提问学生或由学生发问,都是为了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表达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问起学生有哪些收获,他们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教师的责任应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不够严谨的语文课堂,教师的问题是随意的、漫不经心和缺乏必要联系的,如果学生被教师提问得如同在云里雾里一般,便很容易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因而加强提问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是十分必要的。提问的目标性是指以语言思维训练为核心,文本训练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有效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方式。提问的针对性指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思维的训练方式。假如语文课堂能足够关注这些,必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依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可将问题按认知水平由高到低划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六类。近年来的中考语文基本围绕这六类问题展开,它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司其职,互相补充。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当兼顾各类问题。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回答高认知水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加以综合运用,或分析,或预测,或评论,于是其想象力、直觉能力、洞察能力等都得以训练,创造性思维自然有所发展。
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延长候答时间不仅对学生有帮助,而且对教师亦有助益。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候答时间与学生进行非言语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判断提问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提问行为,使其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