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2010-02-17 17:11曾桂生曾俊蓉
职教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艺术设计设置

□曾桂生 曾俊蓉

对改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曾桂生 曾俊蓉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既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又要考虑知识、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多方向性和超前性,还要结合市场就业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课程设置;适应性;针对性;超前性;动手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设置,如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只有对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改进,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本文拟对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设置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和急功近利的现象

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有些学校课程设置并不完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是视师资情况而定,有什么任课教师就开什么课,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没有师资而被取消,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此外,有些学校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为了“对口单招”或者应某企业的暂时需要,随意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

(二)课程设置具有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许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既没有进行充分的艺术设计行业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和调研,也不是按照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开设课程。往往是主观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于是就罗列、堆砌一些课程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从而导致课程设置科目众多且混乱无序,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学科本位思想仍根深蒂固

近些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仍采用“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即按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构成课程体系,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各门课程过于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根据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任务进行分析的教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造成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同时,各门课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造成了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叠以及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联系不紧。

(四)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一直都是各学校关注的内容,也是学生和老师最重视的,而选修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重要课程内容,本应该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但实际情况并不尽人意,主要体现为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比如很多学生都认为选修课实际上就是可上可不上的自由课,是自由休息课,不少教师也简单地把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的可有可无的辅助,认为专业课才是唯一,只有学好专业课才是正道。加上学校也普遍缺乏对选修课程的重视,这就必然造成教学部门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安排上不可能合理。

二、对改进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思考

(一)改进课程设置的建议

1.严格课程设置的管理,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为了避免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管理。一是要对设置的各种课程进行师资、设备等条件的审核,严把教学质量关,防止课程设置上出现混乱、过于重复等现象。二是邀请有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设置研究,并对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课程结构体系进行论证,多方征求意见,使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完整性,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2.课程设置之前,要组织深入细致的专业调研。深入进行专业调研,是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有用与否的关键。因此,必须依据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走访企事业单位,了解近期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经过大量的信息处理,筛选出相对集中的、紧迫的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确定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内容。

3.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应打破传统的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肢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等内容有序整合,按照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联系不紧的现象。

4.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比重。力求让必修课程少而精,而选修课程的面力求宽,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和选修课的交叉学习,在掌握到必需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尽最大可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范围,并建立其完备的知识结构。事实证明,高职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在促进学生成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选修课能让学生进入完全不同的学习空间和状态当中,让学生从以听课为主的学习习惯向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态度转变,由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升华,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比重显得非常必要。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思考

1.课程设置要有广泛的适应性,满足社会的用人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岗位是按工作流程严格划分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行对应的“对口专业教育”,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社会工作岗位产生了横向变位,具体工作岗位的业务和技术要求变得复杂和综合,面对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对口专业教育”必须转变为“有专业的适应性教育”,与此同时,和人才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抓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具广泛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型的设计公司以及一些中小型企业不断发展起来,社会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公司并不要求员工的学历有多高,而往往期待他们具有广泛的专业背景与知识技能。例如,惠州曾有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到我们所在学校招聘毕业生,不但要求学生懂得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计,而且要懂得CAD建筑制图,还要懂3Dmax制作室内效果图——这些知识技能已经跨越了平面广告与室内设计两个方向。

过去高职的艺术设计类的教学计划,往往是把专业方向分得十分明确,广告就是广告、室内就是室内,毫不含糊、互不相干,当时我们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还只有平面广告方向、包装装潢方向,学生在校并没有学过室内设计知识,所以参加应聘自然犯了难,这个例子反映出我们的教学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矛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我们当年就对市场要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去掉一些如中国画、油画等不是十分实用的课程,并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了原本没开设的3Dmax等课程,而发展到后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的前提下,选修美术装潢、室内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知识,力求一专多能,每种相关知识都学一些,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这就体现了课程设置广泛性的适应性。

2.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性教学安排上,应充分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特点。通过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众所周知,艺术设计讲究的是多练、多实践、多体会。现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还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这一问题。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融入到工作中去,这在一些要求动手能力强、经验足的专业方面尤为突出,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要求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虽然也作了规定和安排,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某些改革,但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基本上没有真正得到实践练习的机会,即使有也是很少。随着市场经济脉动的加快,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据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对口单位实习、顶岗,同时引入企业设计项目,进行项目实践教学,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课程设置应多方向性和适度超前性。高职艺术设计课程在知识的选择上,要适当加强基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专业面要适当放宽,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又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具有较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多方向”的取向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决定的,主要针对就业服务,应对人才市场的变化与竞争。高职学生进校即定专业,显然难以适应几年后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高职教育区域性和行业性极强,加上同行业内同企业之间的生产水平千差万别,课程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而采用多方向模式培养,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适当超前,学生除了在实训基地掌握当前最新技术、最新设备的操作技能外,还应对本专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展望、尖端技术等有所了解和接触,使学生能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而不落伍,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满足职业岗位工作升级换代的需要,要施行“通专多能”,触类旁通,在课程设置时尽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课程设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超前”试点,敢于创新,有足够的前瞻性。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结构的设置,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它需要教育界、理论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丛立心.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何颖萍

曾桂生(1953-),男,江西南康人,江西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曾俊蓉(1979-),女,江西南康人,江西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G712

A

1001-7518(2010)05-0053-02

猜你喜欢
专业课艺术设计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星.云.海》
《花月夜》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