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研究”的价值、存在问题与策略研究

2010-02-17 15:56□才
职教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程式院校高职

□才 颖

高职“院校研究”的价值、存在问题与策略研究

□才 颖

“院校研究”是高职院校对自身的研究,“院校研究”对高职院校把握自身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以及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的基本内涵出发,对“院校研究”对高职院校的价值与意义进行分析;对目前高职院校在“院校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文章提出了如何完善和加强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的策略和建议。

“院校研究”;价值;问题;策略

一、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的基本内涵

关于“院校研究”的基本定义与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目前主流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从学校建设发展方向来定位 “院校研究”,这类观点认为,“院校研究”是通过对学校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发现学校运行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来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定位“院校研究”,这类观点认为,“院校研究”是将管理成果运用于高校管理,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总结,提高对高等院校管理的理解,改进高校的管理决策,以提高高校科学管理的水平为最终目的。

第三,从规划咨询角度来定位“院校研究”,这类观点认为,“院校研究”主要是对单个院校的自我研究,通过对学校内部问题的研究,来为学校的规划制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咨询服务。

结合前人研究的内容以及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特点,本文认为所谓高职院校的“院校研究”,是将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院校管理,注重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程式,对单个的高职院校运行和管理中的实践问题所进行的批判性自我研究。其目的是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以促进学校工作的改进和学校自身的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院校研究”价值分析

(一)“院校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否准确自我定位,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准确自我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基础和实力,确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发展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止到2007年,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168所,高职在校生近800万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急速发展的中国的高职究竟应该走向何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定位?时下,不少的高职院校都热衷于扩招、升格,这种现象是不是正常现象?是不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应该向本科的层次努力和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9月联合其它六部委下达通知,2007年前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国务院于2005年10月再次重申:“2010年以前,原则上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

在不能升本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又应该如何发展?根据教育权威部门的预测,“十一五”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将逐渐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且这个趋势将会一直持续到“十三五”后期。如果这个预测是准确的,在本科教育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挤占的必然是高职的生源。在生源减少而且质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又应该如何发展?类似这样的问题,将会逐渐摆在高职院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面前。在高职院校切实开展“院校研究”,就可以比较客观地解答这些问题。因为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个学校发展规划,是在客观分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学校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经过数据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而制定的,而不是院校领导“拍脑袋”得出的。正是因为发展规划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所以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就可以更好地指引高职的发展方向,使其朝着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向健康发展。[1]

(二)“院校研究”有助于高职彰显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获得社会的认可,就必须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没有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就失去了活力;没有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欧美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是否卓有成效地开展了“院校研究”。

而中国的高职教育,由于没有意识到“院校研究”的重要性,导致了盲目发展,缺乏特色,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一是求大求全,千方百计地扩大招生数量、扩充学校规模,增加院系和专业;二是盲目攀比升格,想方设法地提高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院校。其结果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类似,规模庞大,专业齐全,缺乏特色,没有独到之处。因此就找不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也是部分高职院校刚刚兴起就面临夭折的重要原因所在。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而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开展“院校研究”就势在必行。通过开展“院校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区域特征和现实状况做客观、详尽的分析之后,扬长避短,找准自身的特色,才能使中国的高职院校沿特色之路健康发展。

(三)“院校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科学管理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高职院校的规模一般较小,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依靠领导者的经验管理。而实践也证明,在院校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经验管理主要依靠的是领导者的个人经验和智慧,此时的高职院校不重视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与管理,“院校研究”的必要性没有凸现出来。

在高职的管理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领导者的个人智慧和能力已经无法应对新形势的要求,以往“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事后拍屁股”的经验管理已经行不通,高职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这也为“以单个学校为研究对象”、“注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提供管理咨询”的院校研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管理,就要求院校管理者和领导者借助“外部智囊”,需要专门的机构、专门的“班子”,来从事院校研究,负责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研究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模式,组织管理效益评估,从而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而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当管理的复杂性超过了领导者的“经验管理”的范畴,通过建立院校研究机构来开展“院校研究”,是提高管理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高职院校“院校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缺失:观念意识尚不到位

“院校研究”作为新兴事物,要全面展开也要首先解除观念意识的障碍。只有充分意识到当前在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重要性,意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着手解决后续的成立“院校研究”机构、培养“院校研究”人员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促使“院校研究”全面展开。

认知缺失的第一个方面表现,是人们对“院校研究”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到位。根据相关调查我们发现,当被问及是否听说过或了解“院校研究”时,选择“没听说过、不了解”和“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两个选项的被调查者达到了92%。对“院校研究”闻所未闻,那开展科学的“院校研究”就无从谈起。当被问及目前学校需要解决或做出改革的自身问题的多少时,选择“很多”和“比较多”的被调查者占到了94%。

认知缺失的第二个方面表现,是院校领导者对自身的“有限理性”还没有清醒的认识。院校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高职管理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必须对自身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对任何问题都“勇于拍板”,尤其是处理重大问题和做出重大决策时更需要慎重,应该尽可能征求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尽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

(二)力量缺失:研究人员尚不专业

院校研究人员是“院校研究”实施的主体,院校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院校研究”的水平、层次以及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院校研究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岗位,院校研究者的身份既不同于行政人员,也不同于普通教师。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尚没有“院校研究”专业的研究人员。而就现有的“准院校研究”人员来说,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没有专业的院校研究人员,“院校研究”便失去了实施的主体,这严重制约了“院校研究”在高职院校的有效开展。我国的高职院校“准院校研究”职能主要是由院长办公室和高职研究所两个部门来承担。这两个部门从事研究的人员大致有两类:高职的管理人员和高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于高职的管理人员来说,他们自身就存在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特点。根据一项对我国13所高校的400名管理人员的调查,高校管理者中学科专业是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只占34%。他们既承担着繁杂的学校管理工作,又要承担“准院校研究”的任务,加上学科背景的限制,使其研究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都有待提高。

(三)范式缺失:研究程式尚不规范

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主要是指包括研究方法、方法论、研究对象的设定及研究程序、实验手段、仪器等组成的操作性规范,其首要功能就是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或学派共同体的学者与新人提供一套解题的方法和研究常规。

有效地开展“院校研究”,必须要有科学的研究范式做指导。在正确的研究规范和研究程式的指导下,通过对成功的“院校研究”先例的模仿,“院校研究”才能发挥其独有功效。正是由于目前“院校研究”范式缺失,使“院校研究”很难与普通的工作经验相区别,缺乏“专业性”,没有表现出其“不可替代性”,也就无法得到高职院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认可和重视。

随着对“院校研究”功能认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在高职院校推行“院校研究”的意义理解将会逐步深刻。但对院校研究意义的认识毕竟无法指导人们怎样去开展“院校研究”。而且,无论对“院校研究”人员进行培养、培训,还是在职人员的进修,“院校研究”的理论也必须先行。因此,要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院校研究”,需要学界在“院校研究”的研究程式方面的扶持,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四、加强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的观念意识

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加强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的观念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对“院校研究”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加强对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这样可以促使更多的院校领导者和研究者意识到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使“院校研究”在观念上得到重视。纵观目前我国有关“院校研究”的成果数量还很有限。

其次是加大宣传的力度。这可以通过召开“院校研究”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研讨和交流来实现。我国目前已经召开了几次以“院校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对“院校研究”的概念、价值、方法等基本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并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达成了共识,并使“院校研究”在全国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召开学术会议,扩大“院校研究”的队伍,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院校研究”这个新的领域之中。

第三是搭建“院校研究”成果发表和展示的平台。目前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在《高等教育研究》上开办了“院校研究”的专栏,刊发国内“院校研究”的最新成果。目前华中科技大学还在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筹划创办《院校研究》杂志,专门刊发“院校研究”的成果。有了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平台,“院校研究”将走进更多的高职领导者和学者们的视野,其研究和影响也势必逐渐深入和扩大。

(二)培养专业“院校研究”人才

“院校研究”是一个专业实践领域,对研究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为加强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院校研究”的要求,我国学者呼吁发展高等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制度。他们的设想建立在下面两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第一,硕士学位教育不能满足“院校研究”的需要;第二,“院校研究”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背景。基于上述考虑,他们认为,最适合培养院校研究人才的是以在职学习为主并注重教育管理应用研究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制度”。在高等教育专业全面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条件还不成熟。关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学位制度,有的学校己经做出了初步的实践。[3]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己经开展的教育管理博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虽然在课程计划和培养方案上体现了培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Doctor ofEducation,EDD)的设想,但是由于现行学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招生及学位授予等环节上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这些人所获得的学位仍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为了彻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势必需要突破原有的制度界限。因此,我国如果推行教育专业博士教育,首先必须改革原有的学位制度,从而保证我国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能够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院校研究”的程式研究

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在其初始阶段,都存在理论不成熟、实践开展少的困境。而其解决方法,绝对不是一味地去进行理论研究,直至理论成熟以后再去开展实践。比较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方法。在当前的形势下,完善“院校研究”的方法和程式,也可以采取相似的思路。

一方面,学术界应该加强对“院校研究”的方法程式的研究,摆脱目前仅是从宏观层面探讨研究方法的局面,更多地从微观的层面对“院校研究”的方法和程式进行探讨。案例研究也可以使“院校研究”的方法程式逐步明确,而且可以给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高职院校的研究者也要结合高职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侧重于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方法和程式的微观研究。

另一方面,需要在高职院校广泛地开展“院校研究”的实践,“摸着石头过河”、“从做中学”,通过实践来探索和提炼“院校研究”的方法和程式。最初的方法和程式不成熟、不完善在所难免。可能在初始阶段,“院校研究”的方法与程式与其它研究的方法程式的区别也不明显,但是经过大量的“院校研究”的实践,根据实践效果来判断和完善,完全有可能找到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适宜的方法和比较规范的程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来发展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再根据实践的效果去完善理论,这样便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从而促使高职院校的“院校研究”的方法日益科学,程式日益规范。

[1]徐绪卿.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

[2]姜凤春.管理学视角下中国院校研究的现实性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8,(02).

[3]蔡国春.我国推进“院校研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4).

责任编辑 刘扬军

才颖,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四川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数学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0)07-0082-03

猜你喜欢
程式院校高职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