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皞
2009年底,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了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调研活动。调研期间,笔者着重了解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调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努力开拓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此次调研成果丰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较为感性地把握了各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市场动态,明确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也及时发现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做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总的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大,又恰逢世界性的金融风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较为困难的时期。但高职高专毕业生却能逆势起飞,其中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就业现状也呈现出更为突出的特点。笔者认为,近年来招生持续火爆的艺术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依旧比较乐观。其中自主创业、临时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工作、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方式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
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尽管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但在危机中也潜藏着重大的机遇。200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发布了《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职高专艺术院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等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均达90%以上。麦可思公司2009年底的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包括就业率、薪资、自主创业的比例(即创业者占就业者的比例)等反映就业质量与数量的数据指标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与2007届相比持平,月薪下滑幅度最小,而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率和薪资方面出现了明显下滑。其中,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比高职高专的整体就业率都较高。这一点表明了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状况基本处于相对优势的稳定发展过程中。
以我们调查中接触到的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空乘、动漫、多媒体制作这样的新兴专业,就业前景非常理想。尤其是空乘专业,离正式毕业还有半年就已有一大半的学生在航空公司工作了。老牌的舞蹈、声乐专业毕业生依旧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就业市场上,舞蹈表演等专业的毕业生常常能拿到五、六家单位的意向,毕业生们不怕找不到工作,就怕找不对单位。有的同学因而对薪酬抱以较高的期待:“像我们学舞蹈的,学习花费很大,如果在不找个月薪3000元以上的工作,还不够买化妆品。”北京青年报(北青网)2009年底的调查显示,尽管很多大学毕业生降低了对薪酬的期望,但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的薪资与去年相比大幅上涨,甚至有望超越本科生。
过去,艺术教育往往被精英教育观念所束缚,因此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总偏向于专业团体,艺术团、文工团被认为是正统的,企业被认为是业余的。现在随着市场的发展,就业观念也开始转变,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欢迎。一般而言,一些比较好的专业团体的招聘要求很高,因此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往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有实力的大企业成为众多毕业生求职的热点,如笔者在江浙调研时发现:杭州印象西湖、横店影视城、中烟集团黄山艺术团、芜湖方特等企业就招收了大量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很多毕业生认同“企业团体比专业团体更稳定,待遇更好”的观点。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以笔者调研期间参加的安徽艺术生就业市场为例,在参加招聘的111家用人单位中,企事业单位就有56家,而专业团体只有22家,所占比例不到20%,另外还有28家各类学校、艺术培训机构以及5家部队单位。企事业单位已成为“消化” 艺术类毕业生的主力军。
以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主流方向,是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自觉定位。与专业团体更看重专业能力不同,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创新、沟通、抗压力等多种能力。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通过安排实习和实践,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社会与企业的需要,因而调整求职心态,理性地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多种素质。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更能够以平和而低调的心态参加企业的招聘,因而取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方式的嬗变,自主创业、临时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工作、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方式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传统就业往往有长期的劳动关系、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固定的雇主。而灵活就业方式不具备这三个特征。一般来说,灵活就业有可能被多个雇主雇用,也有可能是临时的劳动合同关系,工作岗位通常也是不确定的。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灵活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并日渐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有230名美术专业毕业生,通过对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清楚地也很欣喜地看到,联系到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同学闲赋在家,除办理了就业手续,落实了具体单位的毕业生外,其他毕业生都从事这样那样的工作,都有比较固定的收入,而且有的收入还很可观。33.83%的毕业生进了单位并签订了《劳动合同》;50%的毕业生以自主创业和灵活方式就业;8.55%的毕业生升学,在更高学府里继续深造;3.16%的毕业生出国学习或工作,只有4.46%的毕业生待就业、暂不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33%,不包括未取得联系的极少部分毕业生。
灵活就业的艺术类毕业生其实都有工作可干,或打工、或做家教、或参加演出、或出卖作品、或办辅导班、或自己开办经济实体,收入都非常可观,平均收入在1450元左右,最高的一个月竟达上万元之多。当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潜心治学,准备进修或出国深造。这也充分说明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潜力,灵活就业等非传统就业方式占了相当比例。
长三角和珠三角,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劲的两个区域。随着世博会和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掀起新一轮基础建设和经贸热潮,本已吸引了诸多人才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热上加热。尽管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仍在稳步推进,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以珠三角为例,深圳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打造“设计之都”的理念,紧跟世界步伐,希望能屹立于世界设计之林,设计行业因而得到蓬勃地发展。深圳本地知名设计公司——朗图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冯志锋认为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深圳大有可为。他以平面设计为例,认为平面设计与商业活动紧密结合,在深圳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与各行业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其他各设计门类(诸如:网页设计、展览展示设计、三维设计、影视动画等)的基石。这而深圳,又是一个临近香港的城市,信息接受快,于香港的商业活动近,有利于平面设计的发展。在深圳这片沃土上,艺术设计行业存在着巨大机遇。这种机遇同样存在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其他地方。
另外,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巨大经济容量和富有活力的艺术市场,使某些在内地已显“迟暮”的传统艺术专业找到“消化”的出口。如传统的美术绘画、戏曲艺术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相对比较“ 冷”,需求量也不大。各高职高专已适度减少了具有传统优势但市场有限的戏曲、美术绘画、民乐等专业的招生规模,设置了多媒体技术、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和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但由于办学的惯性,每年还会有大量传统艺术专业学生毕业。这些学生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其实还是有用武之地的。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有民办教育单位约2万多家,多以集团式办学。如嘉福教育集团拥有2所幼儿园、5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在校学生12668人,教职工498人,实力雄厚,设备齐全。广州市同仁教育集团情形也非常相似,拥有同仁艺体学校、黄埔区同仁学校等多所学校。这些学校每学期要面向全国招聘大量音乐、美术老师,能为大量艺术类师范生提供就业机会。
首先,一些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还不够端正。由于艺术类专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一些毕业生产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不愿走出去参与竞争,因而坐失就业机会。还有的毕业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目标到处闯,遭到失败后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有的同学对就业形势不够了解,对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劣势认识模糊,对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采取观望的、随大流的态度。因此,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及早进行。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禀赋选好专业方向,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压力,这样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学生们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其次,一些艺术院系的办学理念存在偏差。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招生人数一再攀升,但不少院校对艺术类专业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存在以规模求发展的外延发展倾向,偏离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轨道。从事艺术本来是需要一定天赋作基础的,但由于门槛放低,大量机械速成、禀赋低下的学生进入了艺术领域,导致生源质量严重下降。许多院校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教室、师生比严重超标,基本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其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艺术类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艺术创新能力,从而陷入职业困境。有必要大力“纠偏”,端正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没有到位。由于艺术专业的就业情况优于其他一般专业,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没有得到密切关注。学校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就业质量并不在意,只要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就无人关心了。就业指导教育仅作为一门课程在毕业班开设,教材基本采用的是通用教材,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更没有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欲望强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创业培训。这些方面必须加以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以人为本,重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事、讲求奉献、勤劳认真。只有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才更有竞争力,艺术专业的就业市场才会越走越宽。
[1]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技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袁玉珍.关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5).
[4]咸宁.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1).
[5]张利,耿晔.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