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
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吃力却不讨好。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估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笔者认为,应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估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有的教师往往搁置几天,才有空看。这样就错失了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的最好时机。笔者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随交随看,及时听取学生的想法,理清学生的思路,有时当面对话,还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家门前种了一棵芙蓉树。”笔者以为他写错了,芙蓉乃是荷花的别名,怎么能种在地上呢?笔者就问他,他告诉笔者:“这是木芙蓉,和荷花不一样。”并把介绍木芙蓉的书给笔者看。笔者很庆幸,和他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既丢面子,又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能总是自以为是,板着面孔批改学生的文章,要注意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有时不能和学生当面交流,教师可以用文字交流,这种交流和批改不同,它少了冷冰冰的挑剔、盛气凌人的指导,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文章的探讨和教师的建议。学生会感到教师很尊重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激发情感,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在写春游的建议时,有学生建议到乡下去,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到绿树野花,可以到田间挖野菜、到小河里钓鱼,自己烧饭、野炊。笔者在作文后写道:“看了你的建议,老师被你笔下的乡村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钓鱼呢!”并给了他五颗星。学生看到后,高兴地笑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那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尽管有时幼稚、不成熟,但却有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独特和创意。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从他们的角度去分析,这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而不是编造故事,迎合教师。笔者曾经在生气的时候叫学生写作文《假如我是老师》。有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老师,我决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无能;我也决不让学生多抄课文;我不会让他们对着99分的试卷哭泣。”这段话对笔者触动很大。笔者反思良久,为学生的坦率震动。于是笔者给他写了自己的感想:“老师谢谢你的真情告白,谢谢你的提醒,假如我做学生,我也会喜欢你这样的老师。”
笔者开始关注学生作业中流露出的点滴“真感情”,尤其是在写日记、练笔中。起初,让学生写日记,是想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许多学生还讨厌这种作业,所以刚开始时,学生交上来的日记,大多是为了应付而写。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笔者发现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写日记。有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让我记日记,我总觉得没事可写。老师告诉我们,要多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把他们都写到日记里,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日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翻看自己的日记,回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如同又回到了从前。”
只要学生真情流露,笔者都会有所反馈,用教师最擅长的、最真诚的、充满鼓励的话语激励他们进步,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他们作业本中红色的痕迹多了。笔者最高兴的是批阅学生的日记。很多学生会把自己所遇到的麻烦、心里的不愉快,通通写进日记;也有学生通过日记向笔者求助,请笔者帮他们出主意。学生会把自己当面不能对老师说的话,写进日记,与教师交流。每次,笔者都会很认真地进行批阅,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办法。日记,已经成为笔者和学生之间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采取宽松的、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才会诱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