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岳 王世豪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女子高校近年来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专门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4所,在校生超过3万人。其中,有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女子高校1所、高职高专女子高校5所,依托其他高校设立的女子学院5所,女子专修学院3所。但是,社会上对女子高校仍然存在不少偏见,甚至女子高校的办学者,对女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办学定位、女子高校与其他普通(男女混校的)高校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女校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等,仍然未达成共识。只有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建立新形势下女子高校发展的理论,才能促进女子高校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女子高校办学者的角度,对女子高校的发展问题进行剖析,以便得出有益的启示。
女子高校(以下简称女校)是以学校全部或基本招收女生进行教育培养的高等院校。改革开放后,我国陆续恢复女校的办学形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的女校数量逐渐增多。但是,社会对女校及女校教育形式存在着许多疑问和不解,观点和看法颇多,褒贬不一,争议很大。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质疑女校的存在价值,对女校的进一步发展持否定态度。因此,我国女校的现实处境是社会上对办女校普遍缺乏认识,或存在较大的偏见。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知道或不了解现在还有女校存在,这些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人群中,不仅有普通市民,而且有政府官员;二是认为女子院校不应该存在,创办女校是多此一举,把女校与自我封闭、不符合时代发展等相提并论;三是担心女校的学生成长不如其他男女混校的学生。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长期存在的性别偏见所致。在人类发展史上,性别偏见是国际性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这对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从加强妇女教育、提高女性素质入手来努力消除对女性的歧视,以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然而,以何种形式来加强女性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一直表现得不确定,从中也深刻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性别偏见不仅漫长而且根深蒂固。
二是历史与现实共同形成的社会文化的作用所致。社会中普遍存在形式上的男女平等而实质上的性别歧视,大学教育中的“男性中心意识”[1]或无性别意识教育根深蒂固,这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传统的理论和观点又进一步加固了人们对这一现象合理性的印象和认同。这些最终导致了社会某些人对女校办学的无知与偏见。
关于现代女校的办学定位,如果单一突出女性的高等教育权,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女校就是为了实现男女平等和女校特色,或者把升本等办学类型作为办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笔者认为这就是办学定位不准。因为总是强调一个点,而不考虑一个面,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单一地追求某种形式或某种特色,就会在办学中丢掉最本质的、最重要的东西。
先从我国女子高校的办学历史来分析这个问题。20世纪上半叶,我国首次进入有女校的办学历史。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1949年止),陆续出现一些侧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贵族式女校。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为例,受西方世界影响,1905年,我国引入教会女校,由外国传教士创办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开创了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先河。之后,女校形式的女性高等教育在20世纪的上半叶有了一定的发展,诸如1919年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随后成立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办学观念的变化(如,认为提倡男女平等就应该男女同校)而导致办学形式的改变,所以又撤销女校,进而实行男女混校,女校逐渐消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消失的女校在全国又相继出现。
女校的兴起、消失、再兴起的曲折发展历史,明显地反映出社会各界对女校存在价值认同一直处在不确定之中,这也深刻地反映了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男女性别观念对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方式的影响程度。新时期创办女子高校与上世纪初创办女子高校的宗旨与要求等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我们现在不再需要通过创办女校来为女子争取教育权,也不需要通过办女校来争取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等。如果创办女校定位在这个方面,将会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不相适应,在实际办学中力量用不到关键点上,也容易矫枉过正或钻“牛角尖”,或陷入“女权主义”而不能自拔。如,只要“女校特色”而置其他于不顾就是这种表现之一。另一方面,创办女子高校的宗旨不能仅仅停留在“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上。因为“四自”精神是在中国女性饱受了几千年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受到性别歧视的社会大背景下提出的,在新时期,从社会制度和公平角度,女性的高等教育权充分得到保障,歧视女性的各种制度和规定都已成历史。“四自”精神对女校办学十分重要,但除“四自”精神外,还要追求更丰富的内涵,因此女校办学的定位到底应该怎样来定,一定要认清现实的发展背景,以此定位。
由此,笔者认为,女校办学定位,要充分考虑女性自身特点与需求及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把准方向。如,对于女子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定位,可以定位为:“面向女性群体,培养女性人才”。具体讲,就是要以人文精神为根本,以“四自”精神为核心,培育高尚人格,提高思想素质,使女性具有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挖掘潜能,发挥性别优势,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女性掌握生存发展的本领;把女性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女校办学过程中,有的办学者思想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认识表现在:
其一,认为女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女校特色。笔者认为,办学特色是每所大学所必须追求的,当然,女子院校的办学特色更能够凸显女校的优势和特长,是女校办学中必须努力形成的东西。但是,核心竞争力仍然要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学质量为前提,办学特色只有在具备了这些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才能更有效地形成,而它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形成的办学特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今后的发展。笔者十分赞同中华女子学院的做法,就是“用特色寻求发展”,这是该校多年来办学经验的一个主要收获。即:一方面深化和强化学校多年来业已形成并被社会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和服务社会特色;另一方面继续挖掘、培育学校新的特色,完善特色发展机制,创新学校特色发展道路,探索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教学管理模式。
其二,没有完全正确认识两种大学的关系。存在着一种女校与男女混校相对立的认识,认为女校与男女混校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如果办学者持这样的观点办学,男女混校的一些好的主张或经验很难得到女校办学方的接受或采纳。同样,女校的一些好的办学经验也很难推广到男女混校中去,两校之间就会缺乏交流,相互排斥。这样的认识或做法,实际上是不利于女校的健康发展的。事实上,女校与男女混校之间的关系,决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女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补充。
其三,对女校教育与女性教育的认识模糊。在一些文献或一些学术研讨场所,笔者发现一些人总是把女校教育与女性教育混为一谈。应该讲,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较大的区别。女校教育就是以办女校的办学形式来开展女性教育,而女性教育是指一种教育的范畴,即对女性的教育;对女性的教育可以存在各种相关的场合,对于学校场所来说,无疑女校是女性教育的最佳场所,男女混校也同样是对女性教育的场所,或者说,男女混校的学校同样存在着女性教育的内容。如果对这一概念认识不清,特别是把女校教育与女性教育等同起来,将不利于男女混校中女性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女校中的女性教育经验向男女混校推广。
由于社会普遍存在对女校这种办学形式的偏见或无知,女校发展的历史又呈现出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得女校的现实处境是社会接受程度低、质疑多、生存环境差、发展障碍大,等。这也影响到一些办学者的心态,使他们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焦虑情绪。如抱怨女校的办学层次低,想方设法争取升本;无心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一心想争取普高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举办权,等等。如果把这种情绪和思想带到办学中,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势必影响女校的未来发展。笔者认为,目前女校办学层次低,这是由女校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女校办学环境差、困难多,更需要女校的办学者沉下心,聚精会神搞发展,增强自身实力。女校要改变别人的看法、走出困境,最终要靠实力说话,而不是单纯靠升本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类型正是当前女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成功之举。
女子高校发展的基本性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缺失并被忽视的部分,缺少这部分,我国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可以说,女子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是高等教育完整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下面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一是女子高校办学有助于重构高等教育的社会性别价值观和性别秩序。我们认为,大学不仅仅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它同时也是一个制造社会性别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在其间扮演的是一个复制社会性别并使之存续的角色。高等教育正是为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性别制度提供合理、合法的依据及认识论上的解释。面对当前高等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的淡薄或缺失,女校特色教育能够为重构高等教育作为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重要机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是女子高校办学有助于真正建立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完整的知识立场。[3](P545)要想从根本上消除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就必须触及那些仍然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知识形式和认知方式。以往高等教育中这种“男性”的规范性、客观性和中立性的知识立场,不可能成为完整的(包括女性)研究视角和立场。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补充一种以往历史上被践踏、被压抑、被忽视或丢失了的不同声音——女性的声音,就成了女校特色教育中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我们举办女子高校,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矛盾问题。特别是,不应把女校高等教育与男女混校的高等教育对立起来,或只注重个性问题而忽视共性的问题。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方式,女子高校与其他男女混校一样,存在着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女校办学者不应把女校看成“另类”或有多么“与众不同”,不能人为地与其他高校分别开,把对方视为对手,生硬地远离其他高校。另一方面,女校确实存在着个性的一面。但是,其他男女混校同样也存在着自己的个性。并且,女校的个性并不是与其他院校格格不入的,而是与共性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可以共同发展的。
笔者认为,女校发展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曲折过程中,新时期办女校更要具备一个好的心态,要有一颗平常心,欲速则不达。目前,要正视性别歧视的社会现实和正确分析客观环境造成的对女性发展不公的问题。比如,女性学习成绩比男生好,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并不缺少,但是,女性高端人才缺乏。据统计,2008年,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女生人数达58.6万人,占总数的45.67%,普通本专科女生达1007.66万人,占总数的49.86%。但是,女性在各个领域“高端缺席”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所有高端数据比例都在5%左右。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学者钱焕琦认为,女性在各个领域“高位缺席”现象的主要的原因:一在于女性繁衍后代和照顾家庭的特殊角色,导致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方面,女性比男性至少少了5年的时间;二在于女性自身的努力程度。①参见钱焕琦:《女性“高端缺席”现象的反思》,2009年北京“全球化与女性高等教育”中外女子大学校长论坛论文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十分现实却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大学教育中普遍缺少对女生的关爱教育。我们要把这些问题作为女校发展的一个契机和理由,而不要去盲目抱怨、指责或泄气。我们要十分理智地看到,尽管女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女校创办确实有可能解决上述的问题,因为女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及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使女生在求学的关键年龄段更有机会去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更能摆脱依赖,勇敢地面对一切,独当一面,承担各种角色,从而更快地成长和成熟。
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多年实践办学中形成了女子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理念要点。一是女校创建的历史观和现实观。创建女校,是提高社会性别意识以适应社会环境的有效教育形式,是对客观存在的无社会性别教育的一种纠偏。在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的未来,女子院校应当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办学模式,它将会对女性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女校创建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女子高校办学有助于重构高等教育的社会性别价值观和性别秩序,有助于真正建立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完整的知识立场,有助于树立包含女性人文关怀的大学文化精神。三是构建女校特色教育的价值观。创立了主动适应环境理论、社会性别视角理论和教育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与平等理论。[4]
这些创建女校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上起到了消除偏见和误解的作用,在全校教职员工中也起到了正本清源、更新观念的作用,成为女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有力武器。
纵观国内国际女子高校,从女校办学特色来说,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教大众化的推进,不少国家与地区的女子高校逐步萎缩,但是其中也有逆流而上、愈办愈好的女校。如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一枝独秀,越办越红火,目前在校生人数达到两万多人。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坚持把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作为办学的核心原则,在此基础上体现自身办学的特色。据了解,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在国内大学的综合排名在前五名。这说明,女子高校要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靠综合实力,有了实力,才有特色之谈。
提高女校的综合实力,必须把女校融入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之中,创新办学模式。[5]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努力构建女校教育办学的创新模式:面向女性群体创办女校高职教育,依托政府和社会聚合各种教学资源,建立女校办学的联动机制,服务于当地经济和广东社会。主要是利用妇联组织、党校部门、国际基金组织、跨国公司、本地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用于教学;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各组织、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女性人才。联动机制,是以女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为主干,其他各类女性人才培养为支干,学院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建立联合办学的互动培养机制。通过创新模式,该校极大地增强了办学的综合实力。如在实训基地建设上,2007年以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历时两年,共投入400多万元建设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成了集物流认知、仓储配送、商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了“技术先进、示范共享、工学结合、高度仿真,汇集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咨询服务等各项功能,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建设目标,从而成为广东省第一个省级物流管理实训基地。
3、更新办学观念,把女子高校办成女性教育的示范地
女校办学者首先要更新观念,形成这样一个办学逻辑和思路:女子高校要发展,必须适应高教大众化的需要,坚持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女子高校的教育,可以通过探索女性人才成长的规律,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经验借鉴,是对高等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因此,要培养女性人才,研究女性问题,女校是最好的平台,它可以对其他院校起到引领和示范女性教育的作用。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举办女校更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这样分析看来,女校的发展是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求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女校不仅担负着自身发展的重任,而且担负着女性高等教育示范场、向男女混校推广女性教育经验和方法的重任。由此,女校办学者有理由坚信,女子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是高等院校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必须大力发展。
[1]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郑晓瑛.女性学学科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女性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吴宏岳.中国女校的生存背景与女校理论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4).
[5]吴宏岳,等.构建具有女校特色高职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4).